2020-02-19 Linux文件系统目录结构

https://blog.51cto.com/14239093/2369586?source=dra

sudo -s 变成 root 权限之后,切换到根目录 cd /
然后 ls 查看当前的根目录下的文件夹


image.png

分析一下,都有哪些文件夹

bin:

系统启动需要的命令和大部分普通用户平常所需的可执行命令(如:ls,mkdir)。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文件夹中的文件都是二进制的,权限很高,绝大部分文件普通用户都只有执行权限,无读写权限。
只有root账户有读写权限。

boot:

目录中存放内核文件及引导加载器相关的文件,如果这个目录中的文件被破坏,一般都会出现启动引导异常,无法正常进入系统。
root权限才能读写文件。

dev:

设备列表文件夹,设备包括鼠标、键盘、硬盘等。
关于设备驱动文件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中。

etc:

程序的配置文件目录,
比如配置vi编辑器的vimrc就在这个文件下内部,系统不同用户的密码就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中。
这个文件夹的权限很高,root权限才能编辑修改文件。
像之前配置的hosts 还有 profile 等都在这个目录中


image.png

export:

这个应该是一个定制的文件夹,其中有一些类似于服务器的信息 /export/servers里面有一些 jdk不同版本,tomcat服务器等

home:

家目录,所有普通用户都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存放在这个目录中。
普通用户登录默认进入的就是家目录中自己的文件夹,可用pwd命令查看,也可用 cd ~ 命令快速跳转到家目录 或者直接 cd

lib:

各种程序所需的共享动态链接库,是系统程序能正常运行的支持文件。  
主要存放的都是系统程序共用的代码,提高程序的可读性,节省空间。

lib32:

系统32位支持库,有的系统是64位,则位lib64位支持库

lib64:

lib64位支持库,我的是32位的,里面只有一个文件。

lost+found:

如果你运行fsck命令(文件系统检查和修复命令),它也许会找到一些数据碎片,这些文件碎片在硬盘中并没有引用。特别的,fsck也许能找到看起来是完整的文件,但是在系统中没有名字-一个inode但是不对应文件名。这个数据仍然占用硬盘空间,但是并不能通过正常方式访问。

lost+found目录的文件通常是未链接的文件(名字以及被删除),这些文件还被一些进程使用(数据没有删除),在系统突然关机时(内核panic或突然断电)出现。这些文件系统会删除的,你不需要担心。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系统非正常关机而留下“无家可归”的文件(windows下叫什么.chk)就在这里。

当因为软件或硬件出现错误,导致文件系统不一致,也有可能把有问题的文件放入到lost+found目录。它提供了恢复丢失文件的一种方法。

如果你不小心删除了lost+found目录,不用使用mkdir命令创建lost+found目录,应该使用 mklost+found命令创建lost+found目录:

sudo mklost+found

media:

存放所有的媒体信息文件

mnt:

挂载在系统中的设备,比如U盘设备

opt:

安装程序的引导和程序文件,如果缺少必要的文件,安装的程序无法正常启动,一般多是第三方软件,比如sublime

proc:

虚拟文件系统目录,是系统内存的映射。可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这是process的缩写,表示进程。存放的是系统信息,进程信息,驱动信息。
这个目录中存放的文件很重要,记录了系统运行的绝大部分性能信息和各种参数信息。

root:

这是超级管理员的家目录,超级管理员拥有最高级的权限,能够对系统中的几乎所有文件系统可读可写可执行的操作。

run:

保存从系统诞生到当前的关于系统信息的文件。

sbin:

存放系统管理员可执行的命令。
里面也是二进制文件。一般不给普通用户执行,除非必要的时候,普通用户获取超级管理员权限可执行部分命令。

srv:

一般是系统存储的服务相关数据。

sys:

系统中的设备和文件层次结构。文件夹中存储系统信息,用户需要的信息也从中调用。

tmp:

存放系统或者用户的临时文件的目录。

usr:

和用户有关的文件系统(如头文件,库)都存放在这个目录。

var:

var是存放系统中经常改变的文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19 Linux文件系统目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