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又把窦桂梅50分钟的讲座看了一遍,有很多启发。窦桂梅的成功经历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窦桂梅,从课堂里走出来的基础教育专家。
窦桂梅出生于农村。1982年,15岁的窦桂梅走出山村,来到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即198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但是她认为既然是学了师范,就要到一线去做教学工作。然后她就申请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因为去的晚,只能在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五年。在五年的时间内,她教过自然、思想品德、音乐、数学、、常识、美术等课程,反正谁请假了都是她替补代课。她上任何课都全力以赴,带数学课时年级第一,带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她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语文,经过多次恳求,终于在打杂五年之后的1991年,开始正式教语文。
语文教学中,她脚踏实地、执着追求,上好每一堂课,教学技能得到飞速提高。现在窦桂梅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没有背景,没有很高的学历起点,窦桂梅凭借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持续学习,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全国知名专家,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力量。
二、寻找成功的途径。
窦桂梅从事语文教学之后,她发现上公开课是让一个老师成长的秘诀。因为上公开课时,领导、老师都会来听课,指出不足,帮助自己改进。但作为一名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新老师,是没有机会上公开课的,她就主动向领导提要求公开课。领导说,还没有见过主动要求上公开课的老师。从那之后,她们教研室的每一次公开课都是她上的。半年时间就进步斐然。当然上公开课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既然上公开课就要做很多的准备,就要在教学上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暴露自己的很多缺点。教研室的其他老师看到她争着上公开课,当然乐不可支,因为窦桂梅上了就不用其它老师准备了。每次上完公开课的过程中,窦桂梅都会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追着老师问,提三个缺点,必须题,自己拿本记,在以后的课堂改进。教研室组长、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她成长的捷径。公开课,别人都躲着不愿意干的事情,她却抢着去做。
到底是得还是失?窦桂梅的经历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去计较:你的付出比别人多多少?你的收入比别人少多少?要看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到底对个人成长有多大的帮助?只要对个人成长有益,多少付出都是值得的。用这个逻辑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即能快速提高,也能少很多与同行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半年争着上公开课的经历,使他在全省的一次教学比赛中一炮走红。
三、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窦桂梅在执教语文半年之后获得了一个参加全省教公开课的机会。她抓住机会,早上睁开眼睛练,晚上躺床上闭着眼睛练,到学校给不同的班级练,回家让孩子和爱人陪着练,练到最后,他爱人都不愿回家了。这得练了多少啊!40分钟的课,她竟然能分秒不差地结束。公开课的前一天下午,所有老师和学生都走了,她最后一次对着空荡荡的教室练,由于太投入,忘记了接幼儿园的孩子。当幼儿园的老师把孩子送到教室之后,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继续练习。
就是这样一种练习的精神,让她在全省公开课上一炮走红。所以机会来了怎么办?就是一遍一遍的磨课练习。如果有这种精神,还能不成功的吗?
三、读书学习是成长的肥料
从23岁到32岁,是一个女人最忙碌的时候,家庭、孩子都需要照顾。窦桂梅却在这9年时间,完成了从函授专科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全部学习。在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她每天下午5点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到家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准备早餐,有时还要备课,或者批改作业,然后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往往到半夜才能睡觉。半年下来,她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
除了学历晋升,读书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工作多忙,她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报纸都是她阅读的对象。几年时间内,写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五百多万字的阅读卡片。
四、坚持写。
窦桂梅在讲座中说,不管多忙,她每天都坚持写。如果说读书是输入的话,课堂教学实践、写就是输出。也正是因为不断的学习、实践、输出、反思,最后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和教学专注。
那时候还没有专业成长的说法,而窦桂梅所做的一切就是今天说的专业发展。把窦桂梅的成功总结起来,就是阅读、写作和实践的三轮驱动。实践包括在教学中自己摸索和得到同行的指点两个方面,公开课就是得到同行指点的最好途径。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在到处贩卖xxx变现的时代,窦桂梅的成功是不是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果一切都盯着钱、盯着变现、盯着一时的得失,而不是个人成长,即使一时得意,最终注定也是短命的;如果把眼光着眼个人专业发展的大目标,不记得失,不讲报酬,把焦点放在厚植底蕴,道路可能会艰辛一点,慢一点,但结果必将灿烂而且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