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书单《小妇人》|不负爱与自由

最近在给孩子找点适合青春期看的书,高中的书目可以列出一大堆,但初中阶段的书,除了新课标要求的,还真是要下功夫选一选。《小妇人》算是不错的女性视角读本。小女孩看的书,应该有内容,有趣味,有意义,至少从成长的小窗户探出个头,触摸一下这个世界稍微美好的一面。

01

先说说电影

两版电影我都看过,带着罗南的粉丝滤镜,自然会更喜欢新版本。先吹爆罗南的演技,原著里形容Jo“因为修长四肢相当碍事,她仿佛总是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它们...”。罗南演神了,她就是Jo。

另外,电影结构也很巧妙。从头至尾,冷暖色调穿插转换,前半部分暖色调是回忆,冷色调是进行时;后半部分的进行时由冷转暖后,暖色调是乔的结局,而冷色调是作者的人生投射。

出版商说,老处女的结局,是没有人看的。故事里的女人,要么死要么结婚。所以Jo就结婚了。(如果Jo书里独身,我个人认为是更好的结局。)

不管怎样,罗南满分演技。

02

再说说作者

那就先说说作者的人、那个时代和女人写作这件事。

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于1830年代出生于美国,父亲是一位乌托邦实践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承担家庭责任。作者过早承担养家重任,实际生活比笔下马奇家族困顿不少。

《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比路易莎早出生50年,奥斯汀的外甥在回忆录里写到,奥斯汀能有这样的成就真是惊人,因为她没有自己的书房,大部分的写作是在公共起居室里完成的,受到各种不相干的骚扰。奥斯汀会很小心地不让佣人、客人,或者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疑心她正在写作。她会把草稿藏起来,或者是用一张吸墨纸盖上,所以她很喜欢家里的门轴吱嘎吱嘎地响,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在人走进来之前把稿子藏好。

那么,路易莎写作的处境又能好多少呢?那个年代,女性写作可能并不是一件光彩、被鼓励的事,而且写作的内容也要“政治正确”。路易莎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补贴家用。《小妇人》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其自传元素引发的讨论并不比正文内容少。据说大火后,有源源不断的读者写信询问路易莎,小说里有多少是她的真实故事。信件多到让路易莎厌烦,只好去瑞士度假讨清净。

此外,路易莎生活的年代19世纪中期,正是美国领土大扩张时期,期间经历美墨战争,南北战争,西部大开发,淘金运动等。在文化上,也开始脱离欧洲影响,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

03

小说本身
这是一本女性视角的书,也是一本大女主的书。和别的作品不同,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而是平实去写新英格兰地区一个普通家庭的四姐妹,个性各异,命运不同。这是一个清贫但有爱的家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姐妹生活琐事,成长历程和女性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

作者深受爱默生的影响。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精神的力量远过于物质,相信个人潜能无限大。他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个体自尊、自信、自立,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他通过投身教育,开启民智,造就了新英格兰地区教育文化的繁荣,也深深影响了作者。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博爱、尊严、宽容、坚韧、勇敢,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大姐Meg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但为爱选择清贫生活;老二Jo爱自由,性格独立,想成为一名作家;老三Beth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Amy聪明活泼,热爱绘画,渴望迈进上流社会。

少女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伤感,初恋的甜蜜与烦恼,欲望的膨胀与克制,感情与理智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全都有了。此外,如何看待贫穷、如何克服嫉妒心、如何控制情绪、应不应该出去工作、如何经营婚姻、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面对死亡等等,作者也都阐述了她的观点,哪怕甚至带着一点训诫的味道。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书中每一个女孩选择的人生路径和价值,都值得被肯定和褒赞。

04

关于Jo

大部分人都爱Jo。爱Jo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活不成Jo。

就算是不负爱与自由的Jo,又真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吗?

Jo多少都有作者自己的人生投射,作者自己比Jo更自由,又更不自由。Jo写作的最大困惑,是否应该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呢,还是保持写作的本心?Jo选择了后者,但作者选择了部分的迎合,她让Jo结婚了。但现实中,她又按照本心,终生未嫁。

从我个人的理解,Jo和教授结婚,都是这本小说的败笔,一方面对Jo和Laurie的意难平,另一方面对教授的人设也是很不喜欢。

来看看这段感情。

从一开始,教授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感情中基本的平等没有了,一个俯视,一个仰望,怎么看都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教授训诫的批评报纸的低俗时,Jo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忐忑的Jo,跟之前那个自由不羁的Jo比较,形成突兀的对比。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作品。她先是羞红了脸,然后想象自己楼上那一堆报纸会成为怎样一堆火,换句话说就是会如何被教授评价。靠作品挣来的钱沉重压着她的良心。接着又宽慰自己“我的故事不像那些,只是愚蠢,根本不坏,所以我不用担心。”然后她像带上教授的眼镜一样再次去judge自己的作品,“它们都是破烂货,要是我继续写下去,会变得比破烂货还要糟糕,因为我没写一个故事,都比前一个更耸人听闻......”然后Jo烧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全部报纸。

Jo放弃写追求轰动效应的故事,在自我怀疑中走上另一个极端,新故事里充满了道德说教,她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她”活跃的想象力和女孩家的浪漫心理使她对这种新的写作风格感到不安。”然后,这些新故事没有买主。道德没有销路。

自我怀疑让Jo像无头苍蝇一样,她尝试了儿童故事 ,甚至 停笔了。不可否认,Jo是有获益的,,甚至可以说帮助Jo找到了本心。但这种鞭策,如果来自于师长亲朋,都会很好。但两性关系中,却不美妙。建立在高差之下的爱情,先天残疾并给人压迫感。

教授是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生加上的人物,立不住。

05

关于Amy

Amy是姐妹中对自己认知最清晰的一个人。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在这个年龄的女孩里,很难得。哪怕稍微有一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色彩,但她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没有伤害任何人。她决定嫁一个有钱人,把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扛下来。她擅长社交,靠着自己的小手段,得到长辈喜爱,并跟着她们游历欧洲。跟Laurie重逢后的故事,虽非CP粉所愿,也略显突兀仓促,但其实Amy也的确合适Laurie。

败笔是,Amy知道Beth的死讯,短短几行描写她的悲伤,下笔寡淡无力,全然不是亲人离世的悲和伤,塑料姐妹情的观感跳到纸上。可能跟第二部仓促下笔有关吧。

06

关于bug

1、书中作者的偏见很有趣

形容各国人时:傲慢的英国人,活泼的法国人,严肃的德国人,英俊的西班牙人,丑陋的俄国人,谦卑的犹太人,无拘无束的美国人。

丑陋的俄国人....俄国姑娘们不是最美的吗?

2、这本书确实是女性觉醒的读物,在Jo和Amy身上都能看得到,但毕竟时代局限,作者自己可能也没想太明白。但已经难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中书单《小妇人》|不负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