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穷人都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有钱人相信:“我创造我的人生。”

穷人相信:“人生发生在我身上。”

以上两个反映了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句子,出自美国富豪哈维.艾克的著作《有钱人,和别人想的不一样》这本书中。

这是本书中17个财富档案中的第一个财富档案的内容。

别看这两句话的字和字数都差不多,但它们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截然相反的。一个“创造“,一个”发生”,两个词语表达的意境完全不一样。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你能造成自己的成功,也只有你能造成你的平庸;只有你能造成自己为钱辛苦或是前途茫茫;你的人生状态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当然,有些人是无法理解到这层意思的,尤其是一些穷人,他不懂得也不愿意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负责,却选择了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一位从事多年扶贫工作的干部跟我说过,在他扶贫的村子里,有一个大爷,他的三个儿子都长大并在广东务工,收入还不错,每个儿子都回村里建了一幢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按照条件,这位大爷家已经属于脱贫户,不能再享受国家的扶贫补贴。

可是,这位大爷宁死不愿签字承认脱贫,就是想继续领扶贫补贴,还把不得领补贴的原因怪罪到扶贫干部头上,对扶贫干部进行打击报复,引得村民议论纷纷。

这位大爷,就是典型的穷人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如何辨认穷人是否在“扮演”受害者角色呢?

书中指出,三个明显的特征,可以让你分辨出受害者的角色。

1.爱责怪

扮演”受害者”的穷人之所以不能赚大钱,是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很擅长怪罪别人,却从不检讨自己。而他们身边的人,往往会成为责怪的对象。

受害者什么都会责怪。经济不景气,怪政府,怪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怪他们的老板和员工,怪他们的上线或下线,怪客户服务,怪合伙人,怪配偶……当然,他们也绝对会责怪自己的父母。

反正,错的永远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

就像那位家里已经脱贫的大爷,因为曾经的穷苦,让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穷人,领不到扶贫款,就去责怪村干部和扶贫干部,连他儿子对他的劝告,都被他狂骂一通,说儿子们没脑筋,白捡的钱都不要。

2.合理化

如果受害者不是在东怪西怪,就会听见他们在找借口,或者想办法证明他们是合理的。比如,他们会说:“钱真的不是很重要。”

村里一位大龄剩男,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也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经济很是拮据。别人劝他不要做事挑三拣四的,踏踏实实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挣多点钱,找个好女孩成个家。

可他却对劝告的人说:”我觉得钱多钱少根本不重要。如果有缘分,即使我是穷光蛋,也会有人嫁给我。”

这真是:任何一个说钱不重要的人,都是没有钱的人!剩男因为没有钱,就硬说钱不重要,其实,他比谁都希望多挣钱!

有钱人了解金钱的重要性,了解金钱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但是,穷人会用毫无关联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窘境是合理的,他们会说:“嗯,钱并没有那么重要。”

正如哈维.艾克所说:钱在它能发挥效用的地方,实在是太重要了;而在它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它就完全不重要了。

3.爱抱怨

在生活与工作中,总有一些人爱对别人抱怨这抱怨那,反正看哪都不顺眼。这种抱怨,是让人感到最糟糕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关注的是你生活中错误的事,而“你所关注的事情会扩大”,那么你就会继续得到更多错误的事情。按照“物以类聚“的吸引力定律,你在抱怨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烂事进入你的生活中。

曾经有一位跟我同事过一年的老师,就是一位十分爱抱怨的人。

她几乎天天在办公室抱怨家里的烂事:家公家婆对财产分配不公;老公太离窝囊废,不敢与小叔争财产……

抱怨完家里的烂事,又抱怨到学校:领导给她分了个烂班,学生太笨……最后连她的搭档也被抱怨一番,嫌人家不帮她管好班级纪律。

我第一次遇到这种超级爱抱怨的人,简直让人无语。当然,整天抱怨的结果,让她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四十多岁就患子宫癌去世了。

这实在是:爱抱怨的人,都没有好结果。

责怪、合理化和抱怨,就像是药丸,顶多只能舒缓一时的压力,减轻失败的焦虑,而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毫无作用。

生活中,越穷的人越相信命运,是悲观的宿命论者,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命该如此,人生越是悲惨和失败,他们越是觉得一切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而不会想着去努力改变,结果,只会越过越穷。

哈维.艾克告诉我们:你的财富是你创造的,你的贫穷也是你创造的,介于贫穷与富有之间的所有状态,也都是你自己创造的。

所以,你再怎么扮演受害者,也无法改变你贫穷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穷人都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