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
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
德失范的现象,主 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难以形成
“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
标准支配 ,而不是外部规范的制约。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
于成熟的主要标志。由 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开放自
由,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环境的“去 个性化”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
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难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
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
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
范的“他律道德”。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
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
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
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 ,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
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
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 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
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
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
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辩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
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
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
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和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
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
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