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基础篇(下)

一、测试的原则

尽早原则,边界和极端原则,28原则,确认原则,回归关联

1.应当把“尽早和不断地测试”作为开发者的座右铭。

2.设计测试用例时,应该考虑到合法的输入和不合法的输入,以及各种边界条件,特殊情况下要制造极端状态和意外状态,比如网络异常中断、电源断电等情况。

3.一定要注意测试中的错误集中发生现象,这和程序员的编程水平和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4.对测试错误结果一定要有一个确认的过程。一般有A测试出来的错误,一定要有一个B来确认,严重的错误可以召开评审会进行讨论和分析。

5.制定严格的测试计划,并把测试时间安排得尽量宽松,不要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高水平的测试。

6.回归测试的关联性一定要引起充分的注意,修改一个错误而引起更多错误出现的现象并不少见。

7.妥善保存一切测试过程文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测试的重现性往往要靠测试文档。

二、软件的开发模式

2.1线性模型与渐进式模型

线性模型:最常见的“瀑布模型”,基础框架,但缺点在于“集成之日就是爆炸之日”。(立项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很多企业使用后使用迭代进行修改。

渐进式模型:最常见的“螺旋模型”,(需求分析-风险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评审),迭代开发和增量开发模式。

注意:每一次迭代原型出来后,测试人员都需要从原型界面,系统主要功能,性能等方面对原型进行评审。

2.2迭代和增量的理解

三、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指人们为开发更好的软件而归纳总结的软件生命周期的典型实践参考。

3.1边做边改模型

许多产品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1)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2) 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3) 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3.2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

瀑布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软件维护这个基本的顺序来研发软件,前面一个步骤不完成,后面的步骤不能开始,否则问题会滚到下个阶段,带来更多的问题

优点:

1) 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

2) [endif]当前一阶段完成后,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

缺点: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3.3原型化模型

原型化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如图所示:原型严格来说不算一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它只是一种获取需求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该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方法。

模型要点:瀑布和原型模型相结合,强调版本升级。

该模式的特点是一次性地获取全部的需求,然后做出分版本实现各需求的计划,每个版本只实现一部分需求,通过多个版本逐步实现全部需求,而每个版本可以认为是一个“小瀑布”。

该模型的好处是可以尽快让系统上线,让客户先使用部分功能,尽早实现系统的价值。

该模型比较能符合实际的情况,我们往往也是通过多个版本来逐步实现全部需求,但需求是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确定的,实际情况是往往只能确定80%,而后期通过各版本我们还会获取更多的新需求以及需求调整。将此模型稍微调整后,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实际项目。

3.4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也是原型化开发方法。如图所示

3.5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螺旋模型中,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螺旋模型的整个开发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的螺旋线代表随着时间推进的工作进展;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线形状。4个象限分别标志每个周期所划分的4 个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螺旋模型要点:统一了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与增量模型相似,更强调风险分析。

1.软件分多个版本开发,每个版本就是一次螺旋。

2.每个版本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1)确定软件目标,选取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图中左上象限)

2)分析所选取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图中右上象限)

3)实施软件开发;(图中右下象限)

4)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调整计划。(图中右下象限、左下象限)

3.需求不是一次获取和实现的,通过多个螺旋来完善。

4.计划也不是一次成型的,每次螺旋都需要调整。

优点:

1)设计上很灵活,可以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变更;

2)以小的分段来构建大型系统,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国企项目)

3)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

4)随着项目推进,客户始终掌握项目的最新信息 , 从而能够和管理层有效地交互;

5)客户认可这种公司内部的开发方式带来的良好的沟通和高质量的产品。

缺点: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

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该模型建设周期长,而软件技术发展比较快,所以经常出现软件开发完毕后,和当前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当前用户需求。

3.6V模型

V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的优点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1、需求分析阶段对应生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对应测试生成系统测试方案,即为系统测试准备的,该阶段已经完成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主要是对软件产品的功能与非功能进行测试,几乎不测试代码,所以测试方法以黑盒为主;

2、概要设计阶段对应生成概要设计说明书,对应测试生成集成测试方案,该阶段已完成单元测试,是将各个功能模块组装起来进行的测试,所以也叫组装测试。主要看模块调用是否正常,接口是否可用,数据传输是否正确等,所以用到的测试方法几乎是白盒的方法,如路径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等;

3、详细设计阶段对应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对应测试生成单元测试方案,该阶段是开发人员编码后的第一个测试阶段,是对开发出来的单独模块进行测试,以确保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功能正常,可以构建桩模块和驱动模块来回调用,方法也是以白盒为主。

4、白盒测试的准则是尽可能覆盖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黑盒则是尽可能覆盖所有的输入输出接口,包括文档等一些静态的测试。除常用的测试方法外,仍需补充大范围的随机测试,尽可能达到覆盖率100%。

V模型的缺陷及解决思路

V模型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需求的满足情况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验证。

解决的思路是,当一个软件开发的时候,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需要同时工作,测试在软件做需求分析的同时就会有测试用例的跟踪,这样,可以尽快找出程序错误和需求偏离,从而更高效的提高程序质量,最大可能的减少成本,同时满足用户的实际软件需求。

3.7W模型

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四、敏捷开发和测试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针对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能力。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由于版本节奏比较快,开发与测试几乎并行,一个版本周期内会有两版在推动,也就是上图中提到的波次发布,波次发布用于尝试新加入的功能,做小范围快速的开发,验证和发布,为下个大版本的功能做实验和调研。快速发版的需求要求测试快速响应,敏捷测试模式适应项目需求。

模型优势:

工作任务划分清晰,工作效率较高

与开发和产品沟通紧密,团队协作性强

测试介入到整个项目的所有会议中,对整体版本信息情况把控全面

迅速占有市场,添加新的功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度

模型的缺陷:

模块提交较快,测试时较有压迫感

项目规划要合理,不然测试时会出现复测的现象,加大工作量

五、质量模型

5.1保密安全性:

软件系统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

Ⅰ、防止未得到授权的人或系统访问相关的信息或数据

Ⅱ、保证得到授权的人或系统能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或数据。

不同的系统对于安全性的需求差别很大

常见的安全性测试:

⑴用户验证:登录密码验证、IP地址访问限制等 sql注入

用户超时:登录超过30分钟,重新登录(安全设置,cookie过期时间30分钟)

⑵用户权限管理:验证低级别用户是否具有了高级别用户的权限,各级别用户权限都得到了实现。

⑶系统数据的保护:对例如系统文件、用户密码文件等进行隐藏、密码验证、内容加密、备份。

5.2加密、解密:

在计算机通讯中,采用密码技术将信息隐蔽起来,再将隐蔽后的信息传输出去,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窃取或截获,窃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内容,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

token

Cookie与session的区别:

1. cookie是明文传输  session的是隐藏专属

2.Cookie是存在与本机 session是存在与服务器

3.Cookie的大小是限制在4K  session大小限制在5M

问:

性能测试的标准:

吞吐量,响应时间,资源使用率内存使用率cpu的使用率,电量的损耗,流量使用,成功率

、测试部门的组织结构

5个开发(java) 1个测试  2个移动(AND IOS) 1 个前端   1个产品/项目

按需求来分类:1个组长: 制定测试计划 和 对测试用例的评审 编写测试报告和测试总结

1个功能测试: 按照测试用例进行点点的人

1个性能测试/接口测试: 满足需求文档上的性能指标

1个自动化测试python uI自动化  接口自动化  单元自动化

Java       

按项目模块划分:pc移动

具体一级菜单栏按底部导航栏

七、测试工具侧种类

文档工具:word  excel

Bug管理工具:道jira

抓包工具: charlesfiddler  wineshark

a. 抓包b.模拟弱网测试c.断点替换 d.过滤 e:压力测试

性能工具:jmeter  Loadrunner(对业务场景测试)

命令:Linux  adbMonkey

编程语言:python

自动化;  selenium appnium(ui自动化) pytest (测试用例 单元测试)  innerHtml  (发送测试报告)   alluer

数据库mysql

测试工具的种类:

文档工具:word  excel

Bug管理工具:道jira

抓包工具: charlesfiddler  wineshark

a.抓包b.模拟弱网测试c.断点替换 d.过滤 e:压力测试

性能工具:jmeter  Loadrunner(对业务场景测试)

命令:Linux  adbMonkey

编程语言:python

自动化;  selenium appnium(ui自动化) pytest (测试用例 单元测试)  innerHtml  (发送测试报告)   alluer

数据库mysql

Bug管理工具:  禅道 Jary

自动化selenium appnium(ui自动化) pytest (测试用例 单元测试)  innerHtml  (发送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工具jmeter Loadrunner、

抓包工具Fiddler charles (弱网测试的)

接口工具postman

录制脚本bodyboy  jmeter

云测腾讯云模拟不同的移动端或者是web浏览器

命令Linux  adb  monkey

数据库myql

语言python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测试基础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