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敢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会照着这些话去做。”
颜渊篇,大部分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问答,孔子会回答学生们的很多问题。
孔子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孔子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性格、经历、秉性等他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对于颜回在这里的问的关于“仁”的回答,孔子给出了非常高级的回答,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很多人都认为“克己复礼”是要给很虚伪的过程,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大脑,就会知道,“克己复礼”实际上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更加为“人”的一个过程。推荐《怪诞脑科学》。
“克己复礼”,就是管好自己的大脑,我们不要任凭自己的大脑做出动物性的反应和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停一下,思考一下,这其中的“礼”,是什么?
“礼”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给我们做出了相应的保护和规定,这个时候,我们就更接近于仁的状态了。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们的烦恼都是自己内心生的,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也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变好,并不是一个一个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点,每一个人,而是去改变自己的心境。当我们自己能够克己复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复归于仁爱的境界。推荐《思辨与立场》,其中就说,你只要把自己的内心管好,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天下归仁的这种境界。
“仁”不是一个秩序,而是个人修养的境界。所以,天下归仁,不是说这个世界没有缺陷,这个世界没有混乱,而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它虽然有点不合理,但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了,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宁静而接纳。这是一种向内用力的作用。所以孔子永远都是思不出其位的,我能把我自己的事儿做好,整个世界也就变好了。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就好比我们日常的工作,如果我们把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梳理到自己的清晰明了,心中有数,即便忙,但是不乱。我们也不会感到慌张且焦虑。反倒是我们自己做不好的时候,心中的那种焦虑感,导致我们到处受阻。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做不到归咎于他人的影响上。但孔子告诉我们,为仁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无关,不要把自己的没有担任起来的责任推卸到他人的影响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是说我们要关起门来不接触这些“非礼“的东西,而是要有所”觉知“,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做一些非礼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所”觉知“,我们不知不觉得说错了话,我们不知不觉得伤害了人,不知不觉得去看那些无聊得八卦的新闻。
当我们没有觉知的时候,“礼“是不会存在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在遵循着礼的方式去做。所以这四句话,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行动之前先停一下,先想一想。做这个事儿是不是应该的,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这就跟西方心理学所讲到的“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一步:觉知;第二步:接纳;第三步:改变”。如果我们对于错的事物如果都没有觉知的话,都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是错误的,那我们是根本没有办法改变的,更不可能做到“克己复礼”这样的事情。
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理:不以恶小而为之。哪怕一件事情,只要偏差一点点“礼”,就不要去做它。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很多孔子的学生在出场的时候都说过这句话。当年孔子的学生,都希望在孔子这里找到一句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可以“有一言终身行之”。就是有一句话,作为一个话头,我们抓住它不断地去反省。
所以,我们如今可以结合对于大脑的认知再去理解孔子当年给我们的这些建议。好好去领悟并执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每次出门都好像要去见贵宾,每次役使民众都要带着承担重大祭礼的心情。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但请允许我照这些话去做。”
我们每天出门,都应该把自己打扮地庄重得体。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这一天会遇到怎样的人,遇到怎样的事,遇到怎样的机遇。如果我们因为自己邋遢的形象而错过了很多关键的时机,那真的是遗憾。
而且,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庄重一些,穿衣得体一点,我们自己本身也会非常的愉悦欣喜且愿意为了符合自己的外貌而做出更加与之匹配得体的一些行为的,这样我们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所以“出门如见大宾”,不仅仅是对于可能见到的人的礼貌,更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一种修饰。而且,只有我们视他人如大宾,别人才会视我们如大宾。我们才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交往。
尤其如今,人们是没有耐性透过邋遢的外在去了解你美好的内心的。一定是始于颜值,倾于才华的。所以,良好的外在,怎样也是一种积极的优势。
“出门如见大宾”,是做人的态度;“使民如承大祭”,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严肃。孔子非常喜欢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西方的伦理学,如果浓缩成为一句话的话,也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推己及人的这个力量,在东方文化当中,这句话的贡献是很大的。
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西方有非常强烈的传教精神,东方的文化就是做好自己。
做好了以上这几件事,就能够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我们安之若素,我们的内心是安定的,我们做事情是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内心的,也能够完全遵守礼的要求,而且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一个人做事,一定是会遇到很多的委屈的,但当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怨”,那我们也就能够接近于仁德德这个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