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尽管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在自己心里明确一下“我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的话,古代汉语的学习很难走入个人的学习规划,即便被迫地学了,也未必能学好。

在明确上边的问题之后,我们才有必要面对今天这个问题:即如何学好古代汉语?我将王力先生谈如何学好古代汉语的演讲做一下归纳,附带加一点个人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1、树立历史的观点。

通俗地理解,就是说汉语是发展变化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不同,有相同,有继承,有发展。我想还有一层含义,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即不同时期的古代汉语同样是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的。

除了一些古今对变化很小的事物如“人”“鸟”等词语之外,很多词汇都发生意义或用法的变化。例如:塘,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和“水塘”联系在一起,经常组词为池塘、鱼塘。我国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里边有两句令谢公的得意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读了多年之后,忽然有人问:春草生在什么地方?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池塘。生在池塘里的应该是水草吧!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此处应该会在大脑中呈现一幅画面,在池塘周围的堤坝上绿意盎然。所以,塘本来是指池塘边的堤坝。我国南方水系纵横,所以留下了很多带有“塘”字的地名,例如:横塘,塘下。我们大连也有龙王塘。这些供人居住的区域当然不是在池塘里,而是在池塘边上。所以崔颢的《长干行》中说:“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个理论化的表达并不好理解,需要我们自己揣测思忖一下。古人学习汉语大致的过程是,从小孩子的时候开始,就到私塾等学校去诵读,一边读还一边摇头晃脑,应该是在感受节奏和韵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等,再往后又读四书五经,不但要读还得背下来,背不下来老师就拿戒尺打手心。如果你去问他们背的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说不太清楚。这就是通过一种感性的方式去学习,先感受这其中的韵律、节奏,至于思想层面的信息背下来之后再慢慢领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领悟不断深入。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但是,读书百遍,真的能其义自见吗?那一定是有条件的。我们让电脑复读一万遍,它也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的,因为电脑没法思考和感悟。所以,在我们反复地诵读经典的时候,对于其中的词义的引申、语法规律等抽象的规则要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对其中的传达的思想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领悟。不如此难有收获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然而,在读古文的时候,遇到了不懂的词或句子,如果只是看看注释,查查字典,找到别人给的答案就止步了,这不是真正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只有调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信息或者找出多处类似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归纳,当然可以把查字典作为辅助,然后得出结论,如此方能进步更快,得到更大的收获。

摔跤手  周代铜像  大英博物馆

3、重视汉字源流的学习

这一条是我个人增加的,王力先生的原文提到的另外两条是要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尤其是词汇的学习。尽管古今语法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总体上还是稳定的,而词汇的变化相对要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关注。第一条中提到的例子可见一斑。要探索词的本义和引申,我发现非从汉字源流出发不可。我们今天的汉字实际上做过整形手术的,其中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被去除了,这给我们探索词义的源流带来了很大障碍,我们必须像一个侦探和警察一样去查每个字的户口和履历,才能真正搞清楚词义的来龙去脉。

那我们为什么要做汉字简化呢?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是工农大众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对学习文化、发展生产非常不利。为了尽快让大家掌握学习的本领,于是有了汉字简化以及汉语拼音识字的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至少就为今天的人学习古代汉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很多教育专家一直在呼吁应该恢复字形识字的识字方式。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汉字源流当成理解词义乃至文义一把关键的钥匙,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很多汉字小时候的照片,进而追根溯源去理解词的本义与引申线索。往往当一个字摆脱了纯粹的符号性,回归成一张照片之后,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文化基因信息似乎就被唤醒,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和效率至关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6:如何学好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