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晶盛机电*

今天看了晶盛机电2012年发布的招股说明书,353页,看完了五味杂陈。

晶盛机电从上市之初就是做单晶硅多晶硅的生长炉,到现在刚好10年过去了,创始人团队都在,8人的核心研发团队还有6个都在,而且都是担任副总裁以上级别,离职的两个人是当初地位最低的。作为设备行业,研发是立业之本,这点我非常满意,这10年来也一直在保持创新,除了生长炉做到市占率第一之外,蓝宝石从最初的35KG级别已经做到700KG级别。石英坩埚也是从零到一,充满竞争力。碳化硅的研发也没有掉队,很可能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上市之初的营收是3亿,国内竞争对手京运通的营收是8亿,结果10年过去了,晶盛机电营收2012年是5亿,今年可以破100亿了,增长了20倍。当年净利润是1.62亿,今年预计是27亿,增长16倍。市值也增长了接近30倍,是当初一哥市值的5倍。由此可见,内生增长才是股价长牛的核心驱动力。

看完晶盛机电的招股说明书,感觉就如同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一样。晶盛机电从始至终都专注于生长炉的研发及周边辅材的销售。从一开始多晶硅生长炉都是被国外完全垄断,创始人团队研发出来后迅速市场化。在研发的过程中,由于买不起国外同行最先进的设备来研究,曲线救国和国内的企业有机硅股签订协议,共同研发。同时力争拿到国家研究项目课题及资金,不断探索如何帮助光伏企业降本增效,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

我从它的发展历程体会到以下感悟:

1,专注于一件事,不断深研迭代升级。

2,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包括资金、技术等。

3,不断超越自己,从生长炉向蓝宝石、石英坩埚、碳化硅探索,且都做到行业领先。

4,团队优秀且稳定,战略目标清晰且执行力强。

从这家公司的身上我发觉到了人应该如何努力。首先要选好未来几十年向好的行业,这是最关键的,保证你能吃到行业的贝塔收益。好行业和差行业的收益天壤之别。男怕入错行我现在是深有体会。简而言之就是梯子搭对墙,努力才有意义。

其次必须让自己变成专家,数十年专注于一件事。晶盛机电的创始研发团队保存得很完整,且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董事长还是浙大工科博士,拿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十年来研发团队始终保持研发创新。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后变成专家。

再次是要善于借助外部的助力,包括技术、资本、政策等。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发展加杠杆。

最后是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不单单满足于生长炉领域的第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持续成长。人也要敢于挑战舒适区以外的区域,不单突破成长。

和迈为股份相比之下,我觉得晶盛机电是有生命力的。接下来还要看它的竞争对手京运通的资料,看看晶盛机电是怎么打败京运通的。京运通又是怎么被晶盛机电超越的。无论成败都是极好的学习资料。

现在我已经变得喜欢看研报了,除了增长知识外,开这些资料也是在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成长史,对个人的成长也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晶盛机电这种卖铲子的企业,如此优秀,这10年我却没有发现到,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当初看隆基股份的时候,就应该顺势想到找它上游的设备公司了。硅片电池的技术线路充满不确定性,某个时期的优势过几年就要被颠覆,护城河又要重新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环、隆基这些公司并非最好的投资标的,而应该投资它们上游的材料商和设备商。

也怪不得别人,人不可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当时我投隆基股份,其实是基于他的团队的信任,并未充分研究过这个行业,以及公司的护城河。人偷过的懒,都是要还的。

自己之前在投资上面所花费的精力和付出,远没有这一个月来所付出的多。只有真正付出了,从知道自己以前有多无知。也从所未有地渴望汲取知识,不会觉得自己懂了。真的要看懂一个企业的基本情况,起码要看一个行业,还有同行,客户的情况。获得基本信息外,还要跟踪企业的经营状况,国家和行业的周期等等,真的需要花大功夫去持续跟踪,并不是躺赢。

我现在也更理解了为什么“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听过道理,和自己掌握是天壤之别。就如同别人告诉你要专注于一件事。听起来很简单,等到自己真的要去做的时候,才知道有多难,有多少知识需要去学习,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

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如果没有行动,就不会有改变。那么看再多的书,都是白看。所以我现在看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凡是写着这是今年读的第X本书,我都不屑一顾。真正的阅读者不会去拘泥于自己读过多少本书,永远都是盯着自己还要读哪些书。

该悲伤吧,自己蹉跎了这么多年。但时间无法倒流,无法去掌握,只能去顺应。

该庆幸吧,至少自己现在觉醒了,人到中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总结一下从晶盛机电的发展史学到的:

1,梯子要搭对墙

2,专注,十年如一日

3,用尽一切资源给自己的专注加杠杆

4,敢于超越自己,终身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1晶盛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