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到李斯,谈“高”见。
赵高对丞相李斯开门见山地说:“皇上临终的时候,留下诏书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他看了一眼李斯接着说道:“可是,这封诏书目前还没有发出,皇上已经去世了,这事还没有别人知道。给扶苏的信和玺印都在胡亥那儿,确定太子的事就在您和我的口中。这事情怎么办?”
这是探口风。
李斯听后大吃一惊,惊讶地说道:“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我们做人臣的所应该议论的!”
这是直接表明没野心。
赵高很镇定,一口气问了李斯五个问题:“您自己估量一下,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功劳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谋略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人气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和扶苏的关系和蒙恬相比怎么样?”
这是引导话语权。
01.
李斯的功劳、谋略和才能应该并不比蒙恬差,这个也不好比较,主观性比较强。
但是,李斯主张独裁统治,以法治国,主张焚烧诗书,观点强硬,与朝廷的一些官员有过论战,所以,在人心方面应该不及蒙恬。
扶苏因为劝谏秦始皇不要坑术士而被贬边地,担任蒙恬统率的长城军团的监军,他在这里与蒙恬朝夕共处两年多,他与蒙恬的关系自然远远胜过和李斯的关系。
赵高这么问,还隐约地涉及到两者的家庭背景。
李斯原本为楚国上蔡的小公务员,发出了老鼠哲学的感慨后,拜见大儒荀子求学,学成之后,来秦国施展拳脚,他无背景,无靠山,在秦朝一路的高歌猛进都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当然,也有秦始皇的赏识和重用。
而蒙恬不同,蒙氏家族是几代秦王的重臣,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也是兼并六国的功臣,家族贡献大,而且是忠心耿耿,这一点是李斯没法比的。
李斯说:“这五项我都比不上蒙恬,而你干嘛要对我责备得这么深刻呢?”
赵高就等李斯这句话那。
这是进入赵高的话语体系。
02.
赵高说:“我本来只是宦官,侥幸因为娴熟狱法文书而进入秦朝宫廷,管事已有二十多年,还没见到被秦王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有把封爵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
这是威逼。
接着说道:“皇上的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扶苏刚强勇敢,对人信任,善于鼓励士兵。他继位的话,必定任用蒙恬当丞相,您就终究不可能带着通侯的印绶回到家乡,这是很明显的。”
这是恐吓。
又道:“我接受皇上的诏令教育胡亥,让他学习法令已好几年,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胡亥仁慈忠厚,轻财重士,内心明白但不善于言辞,竭尽礼仪敬重贤士,公子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可用他作皇位继承人。希望您考虑以后决定这件事。”
这是挑明了,亮底牌。
李斯说:“你还是回去干该干的事吧!我遵奉皇帝的遗诏,听从天命,还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呢?”
这是表忠心,遵遗诏。
赵高说:“安全可以转为危险,危险可以转为安全,安全和危险都没确定,您怎么能算聪明人呢?”
这是用安危来利诱,加怂恿。
03.
李斯说:“我原是上蔡的平民,皇上之所以提拔我为丞相,封为通侯,让我的子孙都得到尊贵地位和丰厚俸禄,是因为要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交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呢!忠臣唯有不必死,孝子不勤劳就会危害自身,做人臣的只是各守本分罢了。你不要再说了,否则就将会使我蒙受罪过。”
这是表感恩先帝,要守臣子本分。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处世变动无常,能够顺应变化而顺从时势,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事物的根本,看到事物的指向,就能知道事物的归宿。事物本来就是这样的,哪能有固定不变的法则呢!”
这是讲大势。
又道:‘’当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赵高能揣摩出胡亥的心意!况且,由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作乱,从下面控制上面就是叛贼。所以,秋霜一降,花草就凋落,春暖冰解水流动,万物就生长,这是必然结果。您为什么迟迟不能明白呢?”
这是威逼李斯屈从,暗示不服,我就与胡亥联手治你李斯的罪。
李斯仍然不想束手就擒,他要举例子讲道理。
李斯说:“我听说以前晋国变换太子,结果三代政局不安;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身死后被杀戮;商纣王杀死自己的亲戚,不听劝谏,国家变成废墟,最终使国家灭亡。这三件事都是违背天理的,弄得国破家亡,宗庙没有人祭祀。我是人,怎么能参与这样的阴谋!”
这是暗示违背天意,必遭灾祸。
04.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赵高说:“上下同心协力,就可以长久;内外一致,事情就不会有差错。您听从了我的计策,就永远可以得到封侯,世世代代封爵。而且,您也必定会像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如果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肯去干,就连您的子孙都会遭受祸殃。我实在替您心寒。聪明人是能因祸而得福的,您打算如何处置呢?”
这是剖析厉害。
赵高直接表明了,听我的话,可以你李斯长保封侯,永世相传;不听我的话,灾难不但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而且还会祸及你的子孙。
现在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聪明的人善于转祸为福,你李斯打算怎么办?
这一套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组合拳下来,李斯顶不住了。
于是,他仰天流泪,高声叹息说:“唉!我偏偏遭遇这样的乱世,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向哪里去寄托我的生命呢!”
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第三十一篇),参考资料:《王立群读史记》、《蒙恬列传》、《李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