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二刷《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第二十一集开头,霍华德(Howard)接起莱斯利(Leslie)的电话,用他一贯的可爱猥琐表情说了这么一句「You've reached "Friends with Benefits"」。
听到Friends with Benefits,突然想起这不是2015年真题完形考过的一个说法吗?字幕组给出的翻译是「互利友人」。先看一下莱纳德(Leonard)是怎么给一头雾水的纯情谢耳朵解释这个羞羞的小词的。
所以,你看懂了吗?「互利友人」是指「保持性关系同时还能和其他任何人约会」,这应该是1978年恢复考研以来尺度最大的一个词了。如果没有这般解释的话,99%的人会以为「互利友人」是在说「因利而结交的朋友」。其实大家都是成年人,何必这么绕,说白了就是不必负责的「炮友」「床伴」,美名其曰「互利友人」只是掩盖它的污罢了。
「互利友人」是快餐时代下的一种产物,男女保持亲密关系,却又不算情侣,是暧昧关系的简洁版,又是一夜情的进化版。在国外,Friends with Benefits简称为FWB。奇葩的是,Google一下这个说法,会搜出来一片教你如何保持「互利友人」关系的攻略,让人三观俱毁。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词,可以去看看Justin Timberlake(贾斯汀,小甜甜布兰妮的前男友,嗯,我很八卦)主演的同名电影《朋友万万睡》(Friends with Benefits)。也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法国著名奇葩情侣萨特和波伏娃的「伟大」爱情故事,他俩算是「互利友人」的开山鼻祖了,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萨特和波伏娃
然而就是这个词,市面上所有的考研辅导书没有一家翻译正确。以下三张图片分别是黄皮书、《考研真相》、新东方三本主流辅导书给出的翻译。
可以看出,三家辅导书的理解惊人地相似,都把friends with benefits拆开,单独拿出with benefits作原因状语或目的状语来译。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翻译是错误的。
2015年这篇完形主要介绍了一项研究发现:朋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具有1%的相似基因。「互利友人」所在的句子说「基因相似的人成为朋友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句子的主干是There could be many mechanisms(可能存在多种机制), 现在分词短语working together...作后置定语,修饰mechanisms,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mechanisms,具体说明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后会驱使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朋友。choosing后面是rather than(表取舍逻辑)连接的并列宾语,也就是说多种机制驱使我们选择了基因相似的朋友,而不是functional kinship「实用型亲密关系」,介词短语of being friends with benefits作后置定语,修饰functional kinship,即being friends with benefits是一种「实用型亲密关系」,这里要注意functional kinship加了引号,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所以being friends with benefits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作者对这种类型的朋友持否定的态度,而「互利友人」恰恰具备functional的特点。我想几本辅导书翻译错误的原因是,压根儿就不知道friends with benefits是一个固定说法。
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真正想说明的问题是,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英美背景文化知识是一个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坎儿。想一下,我们阅读时有没有碰到过下列情况:文章的语言并不难,可理解上总觉得不透彻;此外,如果题材是你熟悉的,文章是不是就容易读懂,不熟悉的就很难懂,做题时涉及对文章的深层推理就更歇菜了,为什么呢?这绝不仅仅是词汇量不够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阻碍因素就是,我们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关于英美背景文化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我再用考研真题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2011年真题第四篇阅读有这么一句:... getting "the Rachel" might make us look just a little bit like Jennifer Aniston.。如果你没看过《老友记》,就不会知道"the Rachel"指的是什么。Rachel是我最爱的美剧《老友记》中的人物,她的扮演者是詹妮弗 · 安妮斯顿(布拉德 · 皮特的前妻)。但是,这个句子里"the Rachel"显然不是指瑞秋这个剧中人物,the和引号这里都表示特指。the Rachel实际上是说Rachel haircut「瑞秋发型」,一种蓬松凌乱、可爱俏皮的发型,因为剧中的瑞秋而大火,当年很多女生去理发店都要求剪瑞秋式发型。而其实扮演者安妮斯顿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发型,后面第三季她换成了披肩直发。原文中的这个句子是说,许多人希望剪个和瑞秋一样的发型就可以看上去像詹尼佛·安妮斯顿。
如果有时间,强烈安利这部被公认为史上最成功和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美剧。我自己也就看过五六七八遍吧,最喜欢,没有之一。
瑞秋发型
再举一例,2010年真题第三篇阅读开头提到Malcolm Gladwell(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和他的《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这本书。这个留着爆炸头的怪才作家常常提出新颖、前卫的观点,即使你没听说过这个人,也一定对「一万小时定律」有所耳闻吧。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引爆点》这本书阐述了如何将所要传递的idea或是信息变得更具感染力,充满病毒性。作者所认为的引爆点,即当一个想法、趋势或是社交行为可以跨过任何门槛,像野火蔓延不尽。2010年这篇阅读文章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批驳格拉德威尔《引爆点》这本书中的「社会流行潮主要是由少数有影响力人士推动」这一观点。如果你看过这本书,或者看过这本书的提炼性笔记,那阅读时必然轻松一些。
以上几个例子充分说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有着很大的影响。外语学习,三分语言,七分文化,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
缺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英语文章中所包含的实际意思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那无疑是在阅读理解中设置了重重障碍。
要想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多接触英美文化。可提升对英美文化的认识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看英剧美剧,关注英美社会文化新闻,阅读原版书,这些都不失为了解英美背景文化的有效途径。
而对考研党来说,精研真题才是提升英美文化知识储备的绝佳方法。在精读真题时,除了参考手中的辅导书,在遇到一知半解,甚至毫不所知的说法、新闻消息、专业团体、知名人物、名言哲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多去搜索。一个不懂搜索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当你认识到通过网络搜索梳理并积累知识重要性的时候,你才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么空说,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搜索的价值。那就简单说一下我是如何通过搜索深挖文章背景知识的吧。
2003年真题第一篇阅读开头有这么一句:Wild Bill Donovan would have loved the Internet.。辅导书上都是这么翻译的:疯狂的比尔·多诺万倘若在世的话,肯定会爱上互联网。也就是说,它们都把Wild当作一个修饰Bill Donovan 这个人名的形容词来翻译。然而,你去搜索Donovan 这个间谍头子就会发现,Wild Bill(疯狂的比尔)是他的绰号,名字并不是比尔·多诺万,不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就把人家绰号和名字搅和一下翻译出来太不严谨了。
再比如说,我通过搜索发现了几件有趣的事儿。第一个,艾伦 · 格林斯潘这个名字在真题中共出现过三次,通过搜索知道他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美联储主席,又了解了他的一些言论、别人对他的一些评价,让我对他的认识更立体了一些。第二个,真题中有两篇阅读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分别是2010年第一篇阅读和2011年第一篇阅读,两篇阅读出自同一本杂志《评论杂志》。感觉也应该是同一个命题人选择的文章,大概这个命题人很欣赏这个作家吧。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艾伦 · 格林斯潘
搜索真的是扩充英美背景文化知识网的一个好途径,不要嫌麻烦,在学习这件事上,永远不要怕麻烦,前期的麻烦会让你后期的学习越来越省力。之后的文章推送还会从小的角度切入,继续挖掘有关英美文化的细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