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82天。
“垃圾分类”在这两年成为了城市居民生活当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2019年7月1号起,上海市开始实行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目前上海全市已经完成了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300余个小区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讲,并且设立专业人员监督。
继上海之后,北京市也在2020年的5月1号进入了垃圾分类“严格模式”。全国目前已经有六个地方加入了垃圾分类的行列。
垃圾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事物。现在我们的社区里想必最常见的就是对着四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思考的身影了。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是因为垃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疯狂的垃圾》书中有讲到人类处理垃圾的历史和现代人面临的“垃圾围城”难题。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生活垃圾带来的烦恼。
201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了929.42万吨,每天产生垃圾2.5万吨,平均每个人每天要产生1.1公斤的垃圾。上海也是中国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每天能产生2.6万吨垃圾。如果用货车来装的话,车队可以一直从人民广场,排到浦东机场。
可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垃圾,我们往往只有两种选择,垃圾填埋和焚烧发电。垃圾填埋听起来简单易行,但却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并且,这种方式也已经遭遇到了瓶颈。
2019年,国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西安灞桥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比设计目标提早了20年迎来饱和,最终关闭。与此同时,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提前“关门歇业”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日复一日地产生,总有一天我们会对它束手无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将垃圾细致分类,让资源能够再次利用。让垃圾的纯度更高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了。
上海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垃圾分类的成果已经非常显著了。根据数据统计,上海市截止到2020年5月,可回收物的回收量达到了每天6266吨,同比增长了89.2%。湿垃圾的分出量达到每天9796吨,增长58.9%。有害垃圾每天分出3.1吨,更是原来的18倍。
垃圾分得细致,纯度就高,这也大大提高了回收利用的效率。上海目前的垃圾回收利用率能够达到35%。
我们常说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效进行垃圾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既增加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够保护环境。知道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我们又要怎么分类呢?分类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这个问题官方给出的投放指引就可以解答。在上海,垃圾被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北京市则为了使垃圾分类的方法更加明确,将垃圾分成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厨余垃圾就是家庭当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壳、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等易腐坏的生活垃圾。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最为常见,在投放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保证厨余垃圾的纯度。不要将玻璃,陶瓷,金属等其他制品混入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带着包装袋的过期食品,一定要将包装袋去除之后再扔掉。
可回收物指的就是适宜回收和进行资源利用的物品。比如废玻璃,废金属、塑料制品、旧衣物、旧纸张、废弃的电子产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再次利用。投放这些垃圾的时候,要注意轻投轻放,保持清洁干燥。立体包装物,比如牛奶盒应该清空里面的液体,再压扁投放。
有害垃圾是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垃圾。处理他们时需要我们更加小心,避免二次污染。如果是已破损的物品,比如温度计,含汞的荧光灯管,就需要包裹好之后再进行投放。
至于其他垃圾,顾名思义就是不属于以上三类的生活垃圾。比如饮料杯,餐盒这种已经被污染了的物品。再比如陶瓷制品,大棒骨等,也属于其他垃圾。
不同的城市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指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官方发布的投放指引。熟悉垃圾的分类,让垃圾投放变得井然有序。在过去,我们对垃圾分类热情不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运输过程中的混装、混运现象。我们仔细分类了垃圾,最后垃圾车还是混在一起运走。我们的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
所以现在各地政府不仅对分类环节进行了规范,对垃圾的运输和处理环节也作出了规定。不同的垃圾都有专用车辆运输,它们会被运到不同的处理设施。
厨余垃圾会去往生化处理设施,它们将转变为肥料,支持农业生产。可回收物会在分拣中心进行再次分类,然后送往各类再生资源处理设施,发挥余热。有害垃圾也会被妥善的处理。其他垃圾对环境没有污染,则会进行焚烧处理和卫生填埋。
经过分类和专门处理,垃圾的填埋量就会大大地减少,从而有效改善“垃圾围城”的问题。现在垃圾分类已经切实走进到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地变成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判断垃圾的性质和它们所属的类别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垃圾科普绘本《茄宝回家记-垃圾分类我能行》。这是一套专门给孩子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绘本。讲述了一个小茄子通过各种垃圾朋友的帮助,找到了自己所属的垃圾大家庭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帮助小读者们了解不同垃圾的特性和回收方法。小茄宝一开始还因为自己变成了垃圾,无法被回收利用而自卑。但在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并且发现自己还可以创造价值,又变得自信起来了。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会垃圾分类,还可以在阅读当中培养自信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了有趣的故事之外,随书附赠的还有100种常见物品的注音分类卡,8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手指偶,4个DIY立体垃圾桶等等素材。让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给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分类。寓教于乐,帮助孩子更快掌握垃圾分类的诀窍。
本书的作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贺超,主持过《品味书香》,《长书短读》等读书节目。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也是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在2015年,贺昌先生还推出了“贺超叔叔讲故事”这一阅读品牌。引导孩子阅读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做引导这方面,作者应该说是经验丰富。
相信只要孩子们打开书本,就会对其中的可爱小故事产生兴趣。也许,有的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垃圾分类太复杂了,和他们讲不明白。所以,孩子的垃圾就由家长顺手处理了。不过,从小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家长朋友们不妨在平时就告诉孩子们,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扔。在孩子扔掉垃圾之前,问一问他这属于什么垃圾。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呢。相信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熟悉垃圾分类的各个流程。让这样的行为成为习惯,帮助孩子在垃圾分类的过程当中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