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纵谈——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上)

序章:在今年五月初的时候,开始写一些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杂文,连续写了两篇《何为长三角》与《轨道上的长三角》,只是浅显的介绍了一些长三角的基本情况。后来停了三个月,第三篇到现在才突然想起来去写,思来想去还是准备从更宏观的视角整体去谈谈这个地区,于是选定从地域文化这块入笔。如今虽然长三角一体化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其实这么一块广袤的区域,文化背景实在差异巨大,也难以一下说的十分透彻。

长三角地区横跨南北,文化所及包含北方中原,江淮,江南,到最南端的温州临近福建,已经受到华南地区的影响。而我成长的地方恰恰在中原与江淮交界之处,南北往来汇聚,受到南边的影响很大,但本色上确又是北方的。

“人物渐分南北早,江淮不改古今流。”这是元朝诗人王冕在《过扬州》当中对于江淮地区的记述。非著名诗人王冕同志,一个出生在浙江诸暨的典型江南知识分子来到了江淮地区,仍然发出了“江淮不改古时候的风流啊”的感叹。王冕在这里所谈的古时候,是江淮最风光的时代盛唐时期,那时候有“扬一益二”的说法。王冕又说人物渐分南北,又道出了江淮地区是南北分界的特点,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如今人人都知道江南好,都知道上海的繁华富饶,殊不知中国人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从北到南渐进的过程。首先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逐步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唐的淮南道),再到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唐的江南道),一直再到今天长江入海口的上海。

从全国性地域文化上大致来看,中原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与河北、山东,以及今天安徽江苏最北边的区域,这里构成了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南地区最有代表的就是在唐朝时候达到鼎盛的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江南地区从南宋朝廷逃到临安(杭州),至元明清到今天,都已经成为了全国最繁盛的地区,“苏湖熟,天下足”,“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等等这些谚语都说明了江南的富足。到今天上海的龙头地位,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长三角三省一市

要弄清楚长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就不得不向上追溯源头,往历史上溯源。更早的夏商周便不深入下去了,那时候文明还没有扩散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江淮叫淮夷,江南也都是蛮夷荒芜之地。但历史起码要从春秋战国开始说,这里首先看春秋时期。

在夏商周时代中华大地采用的是诸侯分封的政治体制,周天子统领天下,将天下土地分封给许多诸侯国,诸侯国向周天子臣服,但各自领土上的事情却都有自己的独立主权。因此天下的土地大都掌握在诸侯手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的时候,就迎来了春秋时代。

在春秋时代早期,诸侯国家林立,很多很小的地区都各自独立成小的政权,这为研究地域文化的根源提供了历史根基。

这里有一张春秋早期的地图,如下:


春秋之初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分散的诸侯国,与今天长三角地区有关的有:

淮河北岸中原的宋、陈(今商丘、阜阳、亳州、淮北一带),萧(今宿州萧县一带),彭(今徐洲、宿州一带),钟吾(今徐洲、宿迁一带),徐(今宿州、徐州、宿迁、淮安、蚌埠一带)等等零零散散的小国;淮河与长江之间江淮地区的州来(今淮南一带),钟离(今蚌埠、滁州一带),六(今六安一带),庐(今合肥一带),巢、舒(今芜湖、合肥、马鞍山一带),桐(今铜陵、池州一带),楚(今湖北、安徽安庆、安徽池州一带),邗(今滁州、扬州、泰州、南京江北一带)等;江南地区就俩传统古国吴(今南京江南、镇江、苏、锡、常、湖州、上海、嘉兴)和越(今杭州、宁波、绍兴、周山),以及还没有开化的浙南瓯越(今温州、台州、金华、丽水、衢州),所以江南也叫吴越地区。

由此可见愈是诸侯国林立的地区那时文明愈发达,是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地方。整体呈现从北到南逐步荒芜的状态。这里还有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开发,如今天连云港、盐城、南通一带,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条件在那种地方生活下来。包括后来古徽州地区的黄山和宣城一带也都是人烟罕至,文明尚未传播进去的荒芜山区。

造成春秋早期诸侯林立的局面和长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状况有着最密切的关联,因地理分割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也就让国家割据成为了可能。所以早期春秋诸侯国的分布状态直观反应了后来地域文化局面。


语言与地域文化

从地理上看,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之中,从北方中原一直到接近岭南地区的瓯越,地形地貌,自然气候都呈现了极大的变化。从北到南依次有淮河和长江,钱塘江和瓯江,历史上黄河又有数百年时间夺淮入海;加上江淮和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河流密集,这是河。河流在洼地汇集成了湖,从北到南的湖有微山湖(勉强纳入),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瓦埠湖,巢湖,嬉子湖,太湖,西湖(小但名气太大),千岛湖(人工湖)等,这是湖。安徽西边有大别山,皖南群山峻岭道路险阻,浙江更是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山区,这是山。半弧形外突的绵长海岸线,这是海。沿着海岸线点缀的许多串珍珠,这是岛屿。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这是平原。


洪泽湖上

三省一市详细来看,安徽被淮河和长江拦腰截成三段,有淮河北岸的皖北地区,包含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部分地区。皖北大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水系不多不少,土地肥沃,但是却成为了北边和西边军事集权政权向南的必经之地,兵家战略要地,一马平川的平原和居中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在战争时代成为了主要的战场,再加上黄河和淮河时不时的泛滥,共同造就了皖北和江淮之殇。

淮河和长江之间江淮地区包括蚌埠部分地区、合肥、滁州、淮南、六安。这里紧紧沿着长江一线展开的城市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又常常叫自己皖江地区,以示和江淮之间那些人的区别,但也可以纳入江淮。江淮的伤痛和皖北类似,江淮在西边好歹有大别山作为屏障,多少有些安全感。而且江淮与皖北相比水系发达了很多,导致古代的那些军队到这里就很难行军了,但一旦突破江淮地区到达长江北岸边,江南也就危险了,所以在军事上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黄山

又有铜陵、芜湖、马鞍山的部分江南地区加上池州、宣城、黄山三地叫做皖南地区,皖南即是古代徽州的大部分地区,还有小部在江西婺源。皖南多山,和浙西的山一脉同源,十分相似。

江苏同安徽相似又有不同,相似在同样被淮河和长江截成三段,大体分为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但江苏靠海,苏南又比皖南条件好的太多。淮河流入江苏境内汇入洪泽湖,再从洪泽湖出来入海的尾端就分散成了密集又庞大的小水系,这就不像在安徽境内那样对两岸阻断作用那么大。所以江苏苏中和苏北分明也没有安徽那么明显,但江苏的地理环境又有大海的加持,被小密集水系分割的七零八碎,导致了其每个大区域内又有无数小地域的差别。所以江苏内斗大省是全国出名的,实在名副其实,有时候隔了一条水,方言都相互听不懂了。江苏几乎没有山,但奈何水实在太多。

仍然从北到南依次来说,苏北地区有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五虎。春秋战国时期连云港和盐城还有很大一部分淹没在大海里,剩下的也都是不能耕种的由海水浸泡的沼泽地,南通和上海也是。徐州是中原徐州文化片区的核心地区,影响到皖北,苏北,鲁南以及豫东,一直都有联合其影响范围内的区域成立省级行政单位自己做省会的呼声。因此长三角的皖北苏北大体又可以放在一起称为北方中原文化徐州片区,但连云港和盐城因为受大海的影响又同其他几市有些不同,这里便不展开细论。


苏北平原

苏中地区有扬州、泰州、南通三个地方,与安徽的江淮对应,又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统称江淮文化区。安徽和江苏文化分区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走向是不一致的,在文化上两地随长江淮河等水系横向发展,而行政区划是人为竖向对多个文化区的强制分割与拼合,所以造成要去理解安徽和江苏两省就比较困难。历史上两省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有时候是横着来,有时候是竖着来,有时候是合着来,又或者拆的七零八落。但大体的地域文化终究是顺着地形地貌走的。所以尽管苏中往往不愿意承认,但苏中确实是江淮文化体系下的佼佼者,譬如当年的扬州多么的繁荣啊。旧时的扬州州领土就是今天涵盖了安徽和江苏中部地区的广大江淮文化区。


江苏局部

最后就是闻名遐迩,荣耀古今的苏南地区了,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曾经上海也属于苏南。苏南不多赘述,从南宋以后便已经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华富饶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一直到今天。苏南水系就更加发达了,围绕着太湖水网交织,也是辽阔的平原,水汪汪的平原。江苏的苏南与上海,浙江的北部平原整体构成了最纯正,最核心的江南文化区。


苏南水乡

上海没什么好说的,春秋战国时候大都还淹没在大海里。


浙江

而浙江相对安徽和江苏就更好理解一些,看浙江主要看山,文化比较统一。浙江根据自然地貌可以细分为浙北平原区,浙西、浙东、浙中三块丘陵地带,浙南山地地区以及沿海诸岛屿。由于除去浙南以外,北部的山阻挡性没有那么大,所以自古以来浙江这片土地政治和文化分裂反而就没有那么厉害。浙南地区尤其以瓯江两岸的温州为代表的古瓯越相对独立和不同一些。温州一带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一直都是文化的边缘地带,加上受到华南福建的影响,再到改革开放时候受海外影响。浙江同江苏一样有着丰富的海岸线,沿海的岛屿又比江苏多很多,所以浙江独有个多岛屿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是舟山群岛,台州列岛,温州的洞头列岛等等数不胜数。


海岸线与岛屿


嵊泗岛

再回到历史上来看,随着各诸侯国家之间不断的兼并,大鱼吃小鱼,诸侯国越来越少,逐渐只剩下些势力强大的国家。其中与长三角地区有关的有楚、宋、鲁、吴、越等。下图是公元前546年弭兵之盟时春秋格局,可以明显的看到诸侯国已经减少了很多,各个大国已经基本成形。



弭兵之盟

国家兼并的局势越演越烈,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地位相当,主宰中华的诸侯大王。还有一种说法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个人。不管采用哪种说法,我们这里可以提取出宋、楚、吴、越四个与长三角地区直接相关的大国。下图是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时天下格局,已经只剩下些耳熟能详的大国家了。


黄池之会

春秋之后天下逐步兼并成了七个大的国家,是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秦在关西,燕在北京和河北北部一带,齐在山东,赵魏韩三家分晋而来主要在河南河北等北方中原正统地区,越灭吴并向北发展占领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楚国东进占领了安徽以及江苏西边部分地区。下图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初的天下局势,战国七雄的局面已成定局。


战国七雄

文化的融合伴随国家之间的兼并同时展开,过去如此分裂的局面走向了一步步的统一。这同欧洲比较起来,开局类似但发展到后来又截然不同。这时候涉及长三角地区的有楚、魏、越,统一融合的趋势如此明了。到了战国结束的时候,大秦完成了对中华地区的统一,成立了大秦帝国。地域文化也随着国家政权的统一逐步稳固下来,暂时进入了一个平稳孕育的阶段。

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7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大秦帝国

在这里又看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行政单元,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割裂的诸侯国,化身成了地方行政单元。

地域文化的命题实在过于宏大又琐碎复杂,上篇到秦朝建立这里就点到为止,后续详细的解析将在中篇里阐述。从秦汉统一到三国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的再次分裂,再到隋唐的再次统一,天下大事分分合合,长三角地区也在历史的车轮里被无情的夹带和碾压。碰撞,杀戮,逃亡,迁徙,交流,融合让整个中国再次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且看中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三角一体化纵谈——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