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在学生谈心谈话中的应用

学生:“辅导员,我重修的两门课程考试时间冲突了,怎么办?”

辅导员:“去找教务部门的老师沟通。”

学生:“辅导员,教务部门在哪里。”

辅导员:“X楼X办公室。”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自身或者身边的同事经常发生这一幕。从当时的场景来看,学生快速地获得了答案,直接奔向了对应的办公室进行询问解决,辅导员也可以快速从此件事情中转移去处理其他事情,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曾经的我也是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后来发现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仍然会选择再次向我询问,我很烦恼,甚至有些气恼学生: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他(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询问,脑子装不进去内容吗?后来静下来心进行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式有问题,最近学习了教练技术,发现谈心谈话是个技术活,谈话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真的会左耳进右耳出。

教练技术是一门通过发问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态,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它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通过运用聆听、发问等教练技巧反映出被教练者的心态,从而区分其行为是否有效,并给予直接的反馈,使其洞悉自己、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激发潜能,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教练主要是陪伴、倾听、观察并激励客户,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教练相信所有人都有创造性,都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适当的激励下,客户能够自觉地确定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对策。

教练的作用就是帮助客户,使他们将已拥有的技术、资源和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因为如此,和教练在一起的每个人会感到愉快和幸福,同时也会成为主动争取成功的人。

教练能赋予个人强烈的动机感,使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设计美好的未来。教练是使人自觉采取实际行动的辅助和责任系统。对于想更高效地完成事情的人、想提升自己能力的人、想拥有更幸福更成功人生的人,教练的作用尤其巨大。

教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上没有无能之人。当然教练效果因人而异,但这取决于是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有效应用教练。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教练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领导力提升、个人自我发展等领域。ICF对专业教练的评估中,一共有11项核心的能力,其中最核心的两种能力是倾听和提问的能力。辅导员如何将教练技术用于学生谈心谈话。从听、问两个进行分析。

我之前和学生谈心谈话时,感觉自己很认真地听,会很认真地给建议,表现出似乎在倾听,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懂得”学生的辅导员。学习了教练技术后,发现我可能只是在等待发言的时机,等学生说完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里盘旋地是怎么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或者建议,最后的结果是自己觉得花了近2个小时和学生聊得还不错,聊得“很成功”,后续观察学生的行为,有些学生有改变,有些学生毫无变化,才发现自己犯了未能有效倾听的错误。

选择性的听:这一层次的听是最低级的听,倾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听自己想听的,想谈的,利益相关的,甚至还想反驳的。

这种倾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听,而是在准备接下来自己的反应,这种倾听模式下往往带着强烈的内心评判、防卫或控制。

结构化的听:也可以称其为以事实为中心的听,倾听者会较为完整的听完对方的叙述,但是内心深处依然会有自己的评判,这种就事论事的听往往缺少了一些温度。

全息聆听:也可以称之为3F聆听(3F指事实(fact)、感受(feel)、意图(focus)),倾听者会以对方为中心,完整的听完对方陈述的事实、表达的感情以及背后的意图,进入到对方的状态之中,理解并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意图。

在3F聆听中,辅导员最先感受到的是应事实(Facts);

然后通过感受和观察,通过同理心的洞察找出事实背后的情绪情感(Feeling)是什么;

更深一层的就是学生情绪情感背后的意图(Focus)是什么。

与选择性地听和结构化地听相比,有效倾听是以对方为中心。聆听学生主体陈述的事实,表达的情绪情感及背后的意图,做到感同身受。

除了将有效倾听运用于学生谈话中,也可以将3F倾听用于辅导员自身,而在3F聆听的应用中,运用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多观察事实,少进行评判:辅导员们是不是经常会感觉自己最近工作状态不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这种感觉是状态而不是事实,事实是自己有一些想做的工作没完成,想读的书没读,又或是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出现了问题等等这类事件。

适度具体化我们的情绪情感:我为什么状态不好?是对领导的失望?对前途迷茫?又或是对未来的焦虑?当我们能够准确的命名情绪后,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觉察内在的需求和意图:找出情绪背后的意图,我是希望能够每天有时间学习充实自己?又或是希望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

尝试每天与自己有10分的独处时间:经常与自己对话,聆听自己,找出情绪背后的那个答案,坚持下去,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

尽量多的与自己独处:放下外界的纠结、诱惑与干扰,完全的和自己在一起,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呼吸、以及那一刻你的状态。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发问是和学生互动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管控我们的发问,撬动对方的思考。在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发问分为:封闭型问题,答案相对比较唯一;开放型问题,答案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两种基本类型。

比如“你今天学习开心吗?”这就是封闭型问题,而“今天在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发生吗?”就是个开放型问题,按动了对方的摄像机。

当大脑处于轻松愉悦开心的时候,非常有创造力。所以如果想点燃激发学生,一定要多问问学生的观点。

不过,问题本无好坏,关键看你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你想让对方打开思想,分享观点,就多问问开放型问题;想直接拿到结果,或让对方立刻行动的话,就多问封闭型问题,比如,“你今天做还是明天做?”。

强有力的问题,有五个特征。

一个例子解读这五大特征。有个学生期末旷考,辅导员老师找他谈心谈话,他看起来好多天没有换衣服和洗头发。

辅导员发问:“我想你可能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吗?”用“什么”代替了“为什么”,避免去提问一个能量值低的事件。

学生回答:“这门课学得不好,去了也考不及格,还不如在寝室待着。”这时最好不要问:“没事为什么还在寝室待着?”“为什么”问题一出现,学生的能量值会继续走低,诉说自己各种不如意:上课听不懂、不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这门课程老师等等。辅导员一不小心就被拉到学生的坑里,然后被学生用他丰富的坑里经验打败。

辅导员这时应悬浮注意,直接聚焦目标提问:“我很想知道,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目标导向而非问题导向。学生回答:“找到一个女朋友。”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老师再问:“那你有没有思考过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有一个女朋友的目标呢?”聚焦目标,通过发问直接指向行动。

学生说“老师,没有女生会看上我的。”这时候可使用换框技术,把学生的负向视角换框成关注未来的奇迹式提问:“假如未来有女生喜欢你,你认为她会因为什么而喜欢你?”

“如果有的话,应该是喜欢我酷酷的样子和才气吧。”“酷酷的样子和才气,非常棒!如果我让你给自己现在的样子打分,满分10分,你给自己多少分?”这里用的是度量式问题。

“3分。”这时候,不要惊讶,更不要带任何评价,接着发问:“你觉得如果可能的话,提高几分是你比较容易实现的,怎样才能做到呢?”关注未来,引导行动。

学生回答:“应该可以提高3分吧,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我也挺帅的,妈妈把衣服给我洗干净,常督促我换干净衣服。现在我有点懒,不想自己洗衣服。这个周末我把衣服拿出去洗了,再去做个发型肯定就能到6分了。”

学生已经开始讲出具体的行动了,可以通过发问促进行动。“非常棒,我希望下周一的时候看到一个更帅气的你。我留意到你刚才还谈到 ‘才气’,很好奇你如何定义它?”

“女生好像都比较喜欢有才华的男生,像那些会弹吉他会唱歌的男生,其实我也会一点吉他;还有那些成绩比较好的男生都比较受女生的欢迎。”这就转到了学习成绩上了。

“听起来,你已经很清晰要实现找一个女朋友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了,能给我讲讲你现在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吗?”“我想首先我得改变学渣的形象,要当学霸。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学弹吉他。”接下来就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讨论了如何做学霸、怎么去落实弹吉他等等行动方案。

谈话结束时,要问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今天我们俩的交流有没有帮助你到你?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我非常想知道。”让学生谈谈本次谈话的收获,有什么地方支持到他,他认为有什么价值。然后教练再次表达信任和赋能。

当然,这些改变并非一次谈心谈话做到的,还需要持续不断跟进,直到他可以“人渡己”为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练技术在学生谈心谈话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