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悟透一个道理,就掌握了认识万物的钥匙!

《道德经》:悟透一个道理,就掌握了认识万物的钥匙!


一位老匠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心里装着活,才能把活做好;意思是对一件事的每个细节,及对各个细节之间的衔接,都能够熟练把握,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在生活中,我们对许多事,感到迷茫,不知所以,原因就在于对面的对事“心中无数”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悟透了这句话,就掌握了认识万物的钥匙;把握住这个道理,就能够看清世间万象,世间的事在眼前一片清明,不会因为世事的纷纭而迷茫。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是有“本始”的,这个“本始”相当于天下的“老母”;既然知道了天下的“老母”,就能够知道“天下”。通俗一点解释是,天下是有根本和开端的,这个根本和开端是天下存在的原因;认清了这个问题,就认识天下万物。

《道德经》对“始”也有详细的描述:它处于“无”的一种混沌状态,但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同于“天下”,却又通过“天下”表现出来;不能通过语言说明,也不能利用文字来描述,但它却存在于万物之中,通过万物表现出来。它的特点是客观独立,无所不包,并且周行不息。

例如种子。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种子,萌发,生根发芽,长成植物,开花结籽,又重新复归于种子;体现了“始”的无所不包,和周行不息;但是,一粒黄豆的种子,只能长成黄豆的植株,只能結出黄豆的籽粒,而不会长成玉米的植株,結出玉米的籽粒,同样,玉米的种子,只能长出玉米的植株,結出玉米的籽粒,而不能长成黄豆的植株,結出黄豆的籽粒,这体现了“始”的独立。

再例如人的情绪。每个人都喜欢愉悦的情绪,讨厌愁苦悲伤的情绪;由于人的情绪依附于人的得失或外人的评价,如果陶醉于愉悦情绪,而得意忘形,由“得”变“失”或者由被人赞美转变为遭人斥责,愉悦的情绪也就会转变为愁苦悲伤的情绪。同样的,把“失”转变为“得”,由被人斥责转变为受人赞美,愁苦悲伤的情绪同样会变成愉悦的情绪,当然这个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同样体现了“始”的客观独立,无所不包,和周行不息。人和物所不同的是,人具有主动性,而物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万物的钥匙,为我们看透世间万象提供了可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领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悟透一个道理,就掌握了认识万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