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守护师》:愿生如夏花般绚烂,更愿死如秋叶般静美

2017年,情感作家琼瑶发长文交代自己的后事:临终之际,不插管,不强求,但求有尊重的死。文章一经发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事实上,很多人也有这个愿望,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决定的权利,就算自己想如此去死,临终时,儿女也不愿父母如此去死,那可是大不孝的行为。


泰戈尔有句诗: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时光鲜亮丽,死时毫无尊严,浑身插满管子,与亲人隔绝,甚至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到。


最近看了一本书《善终守护师》,才知道在国外,临终关怀的概念由来已久,甚至有了专门为临终之人做服务的善终守护师。


作者柴田久美子就是日本著名的善终守护师,他从2002年开始建立专门善终守护的“平安之家”,2012创立善终守护师一职,一生致力于善终文化,践行尊重本人期望的善终,主张以拥抱为临终送行。”


她写过很多关于善终的书,本书是最基础的一本,教会我们善终的意义和善终守护师的职责,刷新了我对死亡的概念。


1,何谓幸福的死亡


我们常听很多骂人不得好死,特别是对老人骂这句话,实在是很恶毒,但是很少人想过,什么叫好死?


有人说,有家人守候在旁,死在自己的家里,不做孤魂野鬼,就很好。记得去年姑父死时,表哥在外地,死前没见上姑父一眼,有人就说他死不瞑目。


小时候,经常听说某个老人死前几天不合眼,就是为了等自己外地的儿女,也有人说,如果死在外面,死后就不能进家门。


但作者说,幸福的死与地点无关,关键是满足三个要素:有梦想,有人支持最后的生活,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所谓有梦想,就是死前有对生者的期待,比如希望自己儿女生活得更好,或者是某项事业发展得更好,这是生命的传递。


余派京剧学家余叔延死前收下关门弟子孟小冬,将毕生技艺全部传授给他,这就是有梦想地死,但孟小冬就不如师父了,她收的徒弟每一个跟她一样,也没儿女,一身绝技没有传人。


有人支持最后的生活,这里指的不是经济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比如被伴侣肯定,被家人理解,一句“我爱你”,胜过一切。


有人可能要说,人在死前不能说,也听不到,如何表达,作者的做法是,紧握亲人的手,传递你的爱,如果可能,让亲人死在你的怀里。


人在妈妈的怀里出生,若能在儿女或爱人的怀里去世,那便是最完美的结局。


最后一点,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多人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很想快速去死,但是儿女不愿意,他们要尽一切力量让父母活得更久。


曾经看过一个老人,卧床十年,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除了眼睛能动,其他都不能动,儿女也从不到医院来看,好在家里有钱,负担得起所以医疗费。


据说,只要持续用药,他的生命再延续十年也没问题。问题是,这真的是他自己愿意的吗?我们不能妄下断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大部分人到那时候,都由不得自己做主,就算提前早有要求,儿女也不会同意。


由此可见,人要做到幸福的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2,如何为幸福的死做准备


大多数人都知道,人不可能自己出生,只是很少人想过,人也很少能一个人去死,人不能自己爬进棺材,就算爬进了棺材也不会死。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老人死了都土葬,老人在世时有一副好棺材,提前画好遗像,做好寿衣,就是为自己死做的好准备。


但在柴田久子的心中,这只是安排后事,一个人真正要做准备的是,为自己临终前的生活做好安排,以便自己能幸福地死。


她说的关键是,提前跟子女沟通,不要延命治疗,对于家庭条件好,子女都很孝顺的老人老说,这点其实有难度,尤其是子女比较多的老人。

《天道》中的丁元英,在父亲死前,遵照父亲的遗愿,决定不治疗,让老人安然死去,结果被家人骂成畜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


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消除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可以提前做内观练习,内观时想象和死去的亲人团聚的场景。


要通过这种练习认识到,死亡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它是生命的常态,跟出生一样值得庆祝,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有死亡的恐惧。


书中有个婆婆对我触动特别大,她说希望自己能够含笑而死,所以生前经常观想自己含笑去世,躺着也练习微笑,最后真的含笑而死。


看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死的方式也可以提前练习。


当然,还需要想好,临终前自己在哪里度过,跟谁一起过,这些都可以提前安排好,作者建议从60岁就可以开始安排。


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如此,死也如此。


3,如何让亲人死得更幸福


我们国家现在虽然在提倡临终关怀,但目前还没有善终守护师这个职位,很多人到了临终时也不可能请这样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让亲人死得更幸福呢?作者在书中提了很多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出的对待癌症病人疼痛的做法。


有的癌症病人到了最后,痛不欲生,亲人看着没法,就会给他们打止痛针,或者是吗啡,作者认为这不是最佳方案。


他说,其实止痛针打过后,病人的疼痛会加剧,而大部分的疼痛,其实源自精神,如果从精神上给她力量,会缓解很多疼痛。


如何从精神上缓解?作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抚摸,


她建立的平安之家,没有医疗条件,但有很多癌症患者,每当他们感动疼痛时,他就抚摸她的痛处,如果全身疼痛,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做全身按摩。


她用这种方式,减轻了很多人的痛苦。对于疼痛都是精神这个论断,我在佛教书上略有所闻。


曾经看过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他曾经在监狱里被敌人打得七窍出血,但一直没有吭声,敌人以为他死了,他第二天却安然无恙。


我想,就是因为他修行多年,精神上已经超越常人,所以疼痛对他的影响转瞬即逝。


佛教在临时死给人诵经,我觉得也是让病人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从而缓解病痛的折磨。


看了书中其它办法,最后发现,让亲人幸福地死,不在于花多少钱,而是花时间用心陪伴。


4,“尊严死”不等于“安乐死”,更不是自行了断


有人可能要说,那就直接“安乐死”好了,但是作者特别强调,书中说的“尊严死”并不是“安乐死”,更不主张人自杀。


作者说的“尊严死”,关键在于含笑度过人生最后的光阴,自然而平稳地走向死亡,死时回到生时的状态,这也行就是生命最好的轮回。


只是,生命充满了无常,有人想做到这样,最终自己无法决定,有的人希望亲人如此,最后也未能如愿。


但我觉得,我们只是可以跟作者说的一样,提前做好准备,安排好人生的最后时光,抓住人生最后1%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多多读书,常常内观,形成正确的生死观,让自己坦然面对死亡。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不妨看看这本《善终守护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终守护师》:愿生如夏花般绚烂,更愿死如秋叶般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