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直面痛苦,改变自己

电视剧《女心理师》的热播使人们开始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剧中女主人公,心理师贺顿在与电台合作中帮助了很多人面对痛苦,活出了自己:比如受到母亲控制欲折磨的女孩,不断讨好同事不懂拒绝的职场新人,生完二胎患上产后抑郁的宝妈……,他们都可能是生活中的你我他。而贺顿本人也面对属于自己的童年创伤需要同行的治疗。

而大洋彼岸的心理治疗师洛莉也撰写了一本关于她在工作中的回忆录,书名叫做《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中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的: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作者洛莉,曾经在好莱坞担任编辑助理的工作。在负责美剧《急诊室故事》的编剧工作时,她到医院体验生活,让她产生转行学医的热情,但中途她又发现医疗体系正在将这最具关怀的行业机械化、模块化了,直到受导师启发,促使她决定做心理治疗师,才使她找到满意的人生志业。因为这个行业使她既能够了解人们的故事,又能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洛莉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

在经过治疗后他们发现只有直面痛苦才有机会超越苦难,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靠自己的力量迎接新的生活挑战。接下来我来为大家讲述他们五个人的故事。

来访者一 自恋傲慢的约翰

约翰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编剧和制片人,他极度自恋,从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他经常骂他周围的人,比如同事、外卖员是“一群蠢货”,还把洛莉比喻成“应召女郎”

他常在梦中梦见自己因车祸已经去世的儿子和母亲,并伴有焦虑和失眠。洛莉经过无数次真诚的交流使他终于可以向洛莉卸下心理防御,讲述了他痛失爱子的经历:他和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去乐高乐园的路上,一家人本来兴高采烈的,但随着手机铃响打破了所有的美好。因为在出行之前约翰与妻子就曾约定好,不接工作电话,除非“有人要死了”。然而电话响了,妻子拒绝帮他接电话,而他由于惦记这个未接电话走了一下神,又刚巧迎面开来一辆车而发生了车祸。他6岁的儿子盖比当场死亡。即使事后调查证实,对面的车辆是全责。司机是酒驾,并因过失杀人而被判刑。但他和妻子却一直沉浸在互相指责和悲痛里。妻子经常哭泣,约翰强忍悲伤,埋头工作,并且塑造一个自恋的假象,把自己保护起来。

当他终于讲出了这个悲伤的故事才让他明白:悲伤是他和已故亲人联系的纽带,他为此会不敢让自己快乐。当痛苦可以被言说时,就是面对的开始。他眼泪决堤之时正是破茧重生的开始。洛莉通过倾听、共情和引导,使他学会了面对无常,学会了与妻子交流和吵架,学会了道歉和欢笑。人生充满变数,痛苦在那,而幸福“有时”也在那儿。

来访者二 罹患癌症的朱莉

朱莉,34岁奋斗成为大学全职教授。新婚燕尔的她,人生似乎就要开始展开美好的图景。然而命运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她刚与丈夫度完蜜月,并怀了宝宝,就被确诊了乳腺癌,不幸流产。虽然经过治疗,曾有好转,甚至癌症有一段时间没有复发,但结果还是不随人愿,死亡正在快速逼近她。她的人生就这样突然被浓缩了。

在洛莉的帮助下,朱莉开始思考自己的遗愿清单。但究竟完成什么愿望才算不留遗憾呢?结果清单上有了这么一条:她竟然要去超市应聘做兼职收银员。作为一位“乖女孩”、中规中矩的大学教师,她一直在撰写论文与学术打交道。然而她想短暂体验一下更有烟火气息的、实实在在能帮助他人的工作,她为顾客结账,与人们亲切地交流,并且送贴纸逗孩子们开心。即使周围的人很不理解,但洛莉还是尊重她的选择。为何不呢?这是朱莉想要的人生体验啊!

曾经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叫做《遗愿清单》,讲述的是两位癌症晚期的老人完成自己遗愿的故事,提醒活着的人们生命短暂,到底要去过怎样的人生。他们其中一人是位富翁,一位是贫民。富翁决定负担他们完成清单所需的费用。他们出发去开车兜风,在长城上骑摩托,去爬喜马拉雅山。当观赏完世界上这些罕有的美景后,他们开始走进更深的内心。他们希望可以使朋友开心得笑出眼泪,帮助彼此与家人做最后的和解……人们观看这部电影后,通常会感慨万分,甚至会偷偷列出自己的清单,然而过不了多久,这清单就被束之高阁,不被践行了。清单越长越代表我们想象中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去完成。如果完成了这些,是不是死亡就会临近了呢?人们常常以拖延行动而逃避死亡。人们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究竟想怎样活过。

随着死亡的渐渐逼近,洛莉的治疗重心是为朱莉提供一个高度坦诚的空间。朱莉会承认自己会嫉妒自己的亲人、丈夫、朋友将会继续活下去,而自己将会消失。她也会开始怀念自己。她为了延续生命,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器官,比如胸部、结肠。这使她发现她是多么地爱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进而多么地爱自己,即使自己不够完美。她对丈夫的爱使她可以超越嫉妒,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计划帮她丈夫寻找约会的对象。最后她送给认识她的朋友们一个笑中带泪的葬礼派对。

她的人性光辉使每一个认识她的人都会在心中永远爱她,因为真爱无敌。

来访者三 想在七十岁生日时自杀的瑞塔

瑞塔认为她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她认为她的人生犯过许多错:三次嫁错了人,没能照顾好孩子们,让他们遭受酗酒暴力的父亲的折磨,没有在专业上发挥特长,没有营造自己的社交圈。她来找洛莉时,就连自己唯一有兴趣而擅长的画画也提不起兴趣了。她很绝望,她想在自己七十岁生日前让生活有起色,不然就不活了。

洛莉认为,瑞塔与其深究过去七十年的旧事,不如尝试为她的生活注入一些活力,劝她“找个伴”。瑞塔之前也是真的遇到了一位男士—麦伦。麦伦新搬到瑞塔所住的公寓。他们一起讨论旧电影、瑞塔的画作,他们形影不离,一起散步,一起参观博物馆。他们会在麦伦家煮饭、然后看电影。麦伦还会给她建立一个网站展示瑞塔的画作……瑞塔害怕自己忍不住有一天会亲上麦伦的脸颊。但是麦伦后来遇到了新女友,使瑞塔陷入抑郁,这才促使她来进行心理治疗。

瑞塔和麦伦的剧情出现了反转。麦伦还是回到瑞塔身边对她告白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瑞塔退缩了。麦伦让她冰封几十年的心开始融化,让她看到了希望,却又经历了失望。她是个习惯于痛苦和自责的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体验幸福了。她给麦伦写了一封信,坦陈了她的不幸婚姻,和没有保护好孩子不受家暴的“罪行”,认为真实的自己会被麦伦嫌弃。洛莉聆听着瑞塔的忏悔,并开导她、帮助她修改了信中过分自我攻击的话语。于是,麦伦收到信后的反馈是令人欣慰的。经过一番换位思考,他和他的子女都接纳了瑞塔。谁的一生是完美无缺的呢?谁又没做过几件错事呢?

瑞塔在七十岁生日时收到了麦伦一家、邻居们和艺术学院学生们的祝福。

来访者四 醉酒的夏洛特

    夏洛特二十五岁,焦虑,对工作感到厌倦,与父母相处困难,从没有过认真交往的恋人,喝酒上瘾。

       她的母亲情绪暴躁,并且酗酒;她的父亲爱玩儿,时而出现,时而失踪。她从小只能摸索着靠自己生活,也常会制造一些伤害自己的事件,企图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根本没引起父母的重视。

夏洛特会跟那些不能给她稳定感情的人约会,在心理咨询候诊室里和有女友的男生眉来眼去,即使事后她感到羞愧。她对这种人上瘾。明知道自己会受伤,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这会重复她与父亲的相处模式。这给她带来了熟悉的感觉,她想要掌控一个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况。

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们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过去的创伤。但唯一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再次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丧失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她害怕抉择,总会把洛莉绕进给她建议的“套路”里,直到洛莉发现这是一个逃避自我负责的技巧。人们总会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做,但人家真给出了建议,自己往往会很愤怒。人们还是喜欢对生活有掌控感的。她也害怕改变,多次在生活稍有好转时中断治疗。

在洛莉的分析帮助下,她放下了酒精,放下了与母亲的对抗,放下了改变过去的期望。让她意识到作为成年人需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了。夏洛特坚持了下来,开始学会自己掌握人生方向,驶向真正向往的地方。

特别的来访者五 失恋的洛莉

洛莉是一名单身母亲,独自扶养着8岁的儿子。

作为心理治疗师,她也是普通人,也会遭遇情绪危机。她交往两年的男友有一天突然告诉她,今后的生活不想被小孩打扰。他们就这样分手了。她愤怒悲伤,失魂落魄。她穿着睡衣去上班,走路会摔倒,直到她的朋友对她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了,这才使她决定为自己找一位心理治疗师,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一开始,她不停地和她的治疗师温德尔控诉男友是反社会人格,搜索男友在网络上的行踪,慨叹人生已经过半了,各种自虐行为齐全。她“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医生经常是医人难医己。她反复伤心哭泣,无法停止,直到温德尔走到她身边踢了她一脚,才让她有所觉醒,使她意识到自己正在沉迷于痛苦当中。他提醒她是在为更重要的事情悲伤,她在用失恋逃避更加严重的问题。

她在温德尔的帮助下看到自己是在逃避身体出现不适却查不出病因的恐惧,逃避自己需要写一本根本不想写的“幸福之书”好弥补她没有写另一本可以让她生活能够改善的育儿书的错误。她恐惧人生过半了,离死亡越来越近了。她恐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孤独终老和无意义!

然而在温德尔的启发下,她开始意识到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仍然存在可能性,她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管有没有生病,不管有没有伴侣,不管人生如何匆匆流逝,不管在别人看来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意义。

他们每个人都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痛苦而更加坚韧。希望此书能像一个我们可以找来聊聊的人,启发我们走上自我疗愈的人生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直面痛苦,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