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三十九章 社稷无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三十九章 社稷无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用“孝子背臣”的例子来说明俗论仁爱大于国家律法的恶果。孔子一代圣贤,儒学创立者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韩非子批判的对象,其实,在当时儒家与法家同为百花之一,百家之一,齐放争鸣,相互批判,互揭长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想为乱世找一条和平之路,只不过孔子向后看,韩非子向前看。现在看来,向后看是充满怨恨,向前看是充满希望,历史也证明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是错的,并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韩非子依法治国的主张是对的。秦国采纳依法治国的策略后很快国力强盛统一天下,实现了百家的夙愿:天下一统,和谐共生。

韩非子批判孔子从一个逃兵开始,孔子因被一个思念母亲的逃兵而感动,鉴于他的孝心就推荐其当官。韩非子借此批判孔子不顾国家安危与国家律法,以仁爱之心处理逃兵之事,不仅不处罚反而还奖赏官职,这真是荒唐至极。“逃兵”这种事情放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都是要重罚的,更不要说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就能明白为什么孔子的主张挽救不了周朝的灭亡,也拯救不了处于战乱的百姓,所谓的“万世师表”那是后世的称颂,在当世之时他也只是百花丛中的一支小花,百家争鸣中一个声音而已。当然孔子的行为也有拿国家安危换取个人名望的成份,这就是韩非子论奸诈之为中的“民萌”。

韩非子连续举了“忠臣逆子”直躬和“孝子背臣”逃兵的故事,意在说明这种俗论仁爱的危害性,第一种是行政官员置国家律法于不顾,而依据俗论乡规审判案件。第二种是国家官员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依据仁爱私理处理逃兵事件。这都是祸国殃民、蛊惑人心的做法,并不符合国家的正统思想与主流文化,更是与依法治国相背。

韩非子讲完两个故事后,总结道:“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意思是: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这就是两个故事的结果,坏人依然逍遥法外,而好人却被处死,结果自然是犯罪率越来越高,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无法安定生活。逃兵当官,结果自然是鲁国无人当兵无人再奋勇杀敌,最后“鲁民易降北”,一打仗就投降逃跑。面对这样的结果,君主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敢“兼礼”这些传播歪理邪说的“大师”吗?

对于君主左右摇摆的思想,韩非子发起最后一击“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意思是: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君主既想“兼礼”那些求私利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统言论者,又想让国家强盛富足,显然是做不到的。你让社会混乱的根源茁壮成长,又想让国家强大,这怎么可能呢?国家富强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没有一个国家在混乱和战乱中强大富足起来的,没有!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看看现在的国家政策就能知道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国家与文明的发展需要智慧,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就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三十九章 社稷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