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1.布劳交换理论的重点
1)与霍曼斯理论有重大差异,重点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
不是研究影响人们交换行为的心理因素,而是探讨基本交换过程如何与社会结构相互影响
其交换理论被称作 结构交换理论
2)批评霍曼斯忽略社会结构具有的突生性质,其理论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微观到宏观的交换已经变得复杂,交换的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交换性质由直接到间接
交换由先于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社会制度和结构制度制约的过程
3)弥补霍曼斯交换理论不足,提出为分析非制度化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性理论框架
填补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和宏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间的鸿沟
2.关于社会交换
1)霍曼斯视一切人类行为为交换行为,布劳将社会交换视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2)行为成为交换的两个条件:
a.该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
b.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3)定义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社会交换关系仅仅指行动者与那些他们期待能给自己的行动以适当回报的他人之间的关系
布劳的交换概念较霍曼斯狭窄得多
4)引用经济学成果,认为社会交换领域也呈现经济人理性选择特点
边际效益递减,也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人们得到特定的报酬越多,对这一报酬的追加的价值越低
5)区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a.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而社会交换不做具体的规定和明文承诺;
b.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而社会交换则会;
c.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社会交换中得到的报酬价值具有模糊性
d.社会交换中人们的选择更多受到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即 互惠规范 和 公平规范
互惠规范贯穿整个交换过程的始终,制约人们的行动与互动
公平规范制约人们对报酬的期待程度
而现实社会交换中完全遵守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几乎不可能,
不公平交换正是社会分化、权力产生的原因
3.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1)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而个体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
社会吸引,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会带来报酬,
无论这些报酬是内在或外在的,那么他就会受到能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
2)交换双方在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相互的利益会增强相互的吸引
不断的吸引使双方建立了能使他们的社会交往稳定化的共同纽带,某个群体就形成了
3)许多个体的交往导致了相互间的竞争,价值观和才能是创造印象重要策略,
存在价值差异的群体中,共同价值能使交往更具吸引力;
价值观完全相同的群体,必须具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新成立的群体中竞争的是 时间,而后转向肯定评价、社会资源和尊敬服从等
4)交换关系与竞争关系开始是同一的,竞争发展,人们地位分化为吸引他人受尊敬和受人吸引表示尊重的人,而后这种关系不再同一,前者继续竞争权力,后者不得不以提供尊重换取报酬
5)互惠是交换固有的特性,个体能向对方提供必要的他处无法获得的报酬,又不依赖于对方的回报,便可获得权力,对方表示敬意不再能诱使对方提供报酬,不得不表示服从。最终导致权力分层体系
6)提出保持社会独立性的四种方法,否则将丧失选择权,使提供者处于有权力的地位,导致权力分层体系的形成
战略资源,提供别人一种迫切需要的服务,可以促使别人反过来为他提供服务;
替代资源,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导致对等的交换,建立一种伙伴关系;
强制力量,强迫别人提供服务,确保得到服务的人形成对服务提供者的控制;
减少需要,可以学会不用这种服务和寻求其他替代物
7)建立在强迫基础上的权力是不稳固的会招致反对,所以要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服从,使权力转化为权威。权威的特征,被下级承认和实行的社会规范强制个体服从上一级的领导,服从的强制力来自下级群体自身规范。
8)权威的转换取决于当权者按照公平性和互惠原则与下级交换,使下级对当权者表示合法性赞同,产生共同忠诚感和群体规范,使服从成为下级的义务,权威由此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步制度化
9)布劳描述的交换过程的四个阶段:
吸引,基本社会关系中,人们由相互的需要和满足权威相互吸引
竞争,这种交换易发展为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显示自己提供的报酬,给对方造成印象并获得更多报酬
分化,竞争形成分层系统,个人以拥有的稀有资源为基础开始分化
整合,权威以合法化价值为基础,这种价值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
4.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1)宏观结构是由群体组成,分析单位是群体而非个人,群体间交往与个人间交往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群体间交往也受追求报酬的欲望支配;
群体间交往也经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过程
群体向可能的交往者表现出吸引力方面的竞争,由此导致平衡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
平衡的交换关系导致相互依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会导致地位权力分化,形成更大的系统
人际关系中的公平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群体间交换
2)宏观结构交换与微观结构交换的差别
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
宏观结构中,交往大量是间接的,成本报酬的联系是远距离的,需要某种传递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机制
3)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的复杂间接交换提供了整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进行交换
报酬是微观结构产生吸引的条件,共同价值则在宏观结构中起基础作用。提出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
a.个别性的价值可以冲动社会联系和凝聚的媒介,帮助创造一个共同体代替个人的感情吸引;
b.有关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产生分层系统,地位作为使间接教义成为可能的报酬;
c.合法的价值充当运用权威的媒介,权力合法化为权威,是获得群体目标不可缺少的;
d.人们持有的反对意见是重组和变迁的媒介,鼓励反对运动使之领导合法化
4)复杂社会生活模式得以制度化的三个条件:
a.组织原则必须成为正式化的程序的组成部分,不依赖于某一时间内执行它的人而存在;
b.赋予制度形式合法化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传到下一代;
c.社会中统治集团须与那些价值相一致,并以权力支持这种制度
5)将社会制度分作四类:
a.整合制度,为保持个别性价值长存,如 亲属制度宗教制度;
b.生产和分配制度,为保持普遍主义价值长存,如 经济教育分层制度;
c.政治制度,为使社会追求社会目标时动员资源和协调努力
d.以及反制度成分,由尚未实现和明确的制度性形式的价值和理想构成,是社会变迁的根源
5.布劳理论的特征
布劳社会理论很多方面以霍曼斯为基础,区别也是明显的:
1)布劳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论立场,认为人际交往产生的社会现象具有突生性质
不能简单从个人心理层面进行解释,复杂的宏观社会结构应有自己的分析单位和概念
2)霍曼斯的理论基本上是一种静态描述,只说明社会是由交换关系构成
布劳通过分析支配个体和群体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
揭示社会结构中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将对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3)布劳理论综合了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和霍曼斯微观社会交换论基础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