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欠了好久的一本好书——《夜莺》

拖了这么久,终于把它看完了。

什么时候答应的已经不知道了,反正很久之前了

向那位不知名的朋友说声抱歉,也不知道你是否还关注着Mingo布克,那个没人看的小公众号

也向你说声谢谢。鸣哥上次看书落泪,还是在火车上看《活着》

这是鸣哥在Mingo布克上写的第二十六篇辣鸡,聊一聊《夜莺》,一本好书。鸣哥为之动容。


图片发自App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吸引我,第一印象感觉这本书就像《岛》一样,内容无法撑起整个被时间拉长的故事。

不过每次读,都停不下来。

老规矩,书要自己看,鸣哥只写自己想说的。

故事讲的是二战时的一对姐妹,薇安妮(姐姐)与伊莎贝尔(妹妹)。

鸣哥承认,从小听着各种爱国论调长大,真的有些疲劳。爱国是在心里,不是在阅读理解与手抄报。再加上看过一些我国的二战题材的小说,当然主要是抗日战争,再去看《夜莺》时,会发现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不同于我国的发生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的故事,《夜莺》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浪漫的地方,一个优雅到死的地方。所以鸣哥看《夜莺》的时候无法准确地想象出主人公在法国被沦为占领区的时候生活是如何的艰难,印象中依旧是长裙丝袜配田园风光(因为确实不知道劣质面包能劣质到什么程度)。

图片发自App

或许因为这个,让鸣哥读出了一点别的,不同于其他战争题材的故事的味道。

书里没有太多标语和口号式的句子,或许这就是战争时的普通人的生活。时间线大概与二战平行,加上一点姐姐年老后的回忆,并不算长。但是加入了“战争”与“爱情”等元素,尤其发生在法国,让鸣哥读起来非常······怎么说呢,有种不同的味道。

姐妹的父亲被一战毁了,也间接毁了这对姐妹的生活,而这对姐妹却在二战中得到了救赎,或者说,找到了救赎。

姐妹的性格可以说大相径庭,或许也就包含了那个时代的的法国人。

姐姐在占领区独自抚养着孩子,家里先后住进两个德国军人,一前一后的对比也让人们对战争展开了思考。战争之于平民,究竟是上阵杀敌的热血多一些,还是背井离乡的哀愁多一些,究竟是战争改变了人,还是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的行为是疯狂的,这种疯狂来源于群体,而非个体。一个绅士完全可以是烧杀抢掠的暴徒中的一员。

姐姐的生活一天一天得熬着,丈夫被俘,最好的朋友也没了,朋友的孩子一个死在自己眼前,一个被自己偷偷抚养。果树上系的丝带代表着一个个自己思念的人,那是唯一一棵枯死的果树。

而妹妹呢,相识于战乱中的逃难,交付在受伤后的木屋,最后在幸存于集中营后的日子里,他又找到了她,而她的一生就结束在他的怀里。妹妹伊莎贝尔的爱情给她这个“夜莺”传奇的一生增添了几分光彩,这是我国抗战题材小说中没有的。

战争结束了,姐姐熬过来了,妹妹也熬过来了。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而正因为战争的结束,姐姐的心上多了一个伤口。自己抚养的朋友的孩子,要被接走,因为他必须在自己的宗教环境下生活,接受他应该接受的教育。即使自己为了他而被住在家里的德国军官凌辱,甚至怀上了孩子。

主人公的心在滴血,主人公外的鸣哥,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性。

它可以给我们以依靠,也可以划出心上的伤口。它可以创造和平,也可以引起战争。

图片发自App

这也是鸣哥落泪的地方,在358页,和359页粘在了一起。想起了一部国产电影,《亲爱的》,也想起了鸣哥小时候弟弟被带走的场景,那天鸣哥哭了。

而妹妹,从小被父亲扔掉,被姐姐推走,坚硬放荡的心是否坚不可摧?在成为“夜莺”后,妹妹变了。开始知道害怕,怕死,怕失去。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无所畏惧。

那你真是太可悲了。

鸣哥看见了姐姐的生活,看见了妹妹的爱情。

战争给人的,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再翻开第一页。

我们在爱情中明白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在战争中发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妹妹的爱情经历了战争和时间的冲刷,开花了。妹妹笑着,在爱人的臂弯里,走了。

姐姐独自活到最后,时间带给她的不亚于战争。

故事的结局是姐姐在追思会上讲出了妹妹的故事,当然不是全部。就像她对自己的儿子隐瞒了他的父亲是德国人的事实一样。

结局是沉甸甸的。战争创造了太多秘密,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不要遗忘,而是铭记。”

“夜莺”,是妹妹行动的代号,也是姐姐一生的缩影

推荐《夜莺》。好看。

再次感谢那位推荐这本书的人。也希望大家有想看的书都来这里聊,当然如果可以点一个“好看”或者分享出去的话就更好了。

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读书小团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一聊欠了好久的一本好书——《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