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学·分类
一.准则:形制与文字性质不能分离,省却摩崖后区分八大类。
二.碣:石刻文字始于秦,以春秋时之所谓《石鼓文》为最古,其制似鼓,其数为十。就可稽之琅邪、泰山刻均四方若锥体而去其尖者,与《石鼓》虽微有方圆之别,实同体制,其时名之曰“碣”,《说文》所谓“碣,特立之石”是已。
三.碑
(一)名称:
1.木碑:先秦已有“碑”,但如《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檀弓》:“公室视丰碑。”郑注:“丰碑,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猝绕。”知其时之碑止是木质,树于庙门以丽牲,树于槨四角以下棺,与其后石刻之“碑”有别。
2.石碑: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以后遂通行而居石刻文字之首列。
(二)形制:
1.“碑阳”刻正文;
“碑阴”或空白,或刻正文外有关文字;
有两“碑侧”,或刻有关文字或空白,唐以还又多有文饰;
亦有正文字多转刻至碑阴以至碑侧者;
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亦曰“碑头”,多题“△△△△之碑”,若文字之有题目;
汉碑当碑额处有圆孔曰“碑穿”,且往往偏而不居正中,盖先秦丽牲、下棺之遗制,唐以还碑额多有浮雕或其他文饰;
汉碑多立土上,唐以还又有“碑座”,亦日“碑趺”,刻石作龟形。
2.清中叶以前上至宋明时拓本多止拓正文,兼及碑阴、碑侧、碑额,中叶以后金石之学大盛,始有拓及文饰者,然碑额浮雕及龟趺均不易拓,必至碑下始得见真相。
(三)碑所刻文字的区别
1.墓碑:普通墓碑、释道之碑(释多于道)。
2.功德碑:颂皇帝、颂长吏、纪武功、旌孝思、表先贤。
3.寺观祠庙:佛寺、与佛寺佛教有关的、道观、祠庙、五岳、前贤之祠庙。
(四)其他杂刻之碑
1.诏敕文牒。
2.地图。
3.界至:记“四至”盖始于汉,敦煌吐鲁番籍账均记田亩四至,铭诸石刻则曰“界碑”“界至碑”“四至碑”,佛寺则曰“界相碑”。
4.医方。
5.书目。
四.墓志附塔铭、买地券
(一)墓志
1.原因:墓碑立墓前以表逝者功德,然恐日久损毁,遂别于墓圹中置石刻记逝者姓氏简历,俾历时久远尚可稽考。
2.始于东汉:光绪末山东峄县所出《临为父作封记》,即是其物。同时孟津所出东汉砖刻之志姓名、籍贯、刑罚及年月者,亦彼时丛葬刑徒之志。
3.西晋:此类石刻有所谓《荀岳墓题字》《魏雏柩题字》《石尠墓题字》《石定墓题字》之属,然尚未有墓志之称,即形制亦广狭不一,无定式也。
4.南北朝始有墓志之称。
(1)形式:大体划一为四方之石板,上多刻棋子方格,多小楷书,北齐隋志则间有八分书,唐志复有行书。有在志之阴面刻家属姓氏者,曰“阴”,有刻在侧面者,曰“侧”,惟正面不曰“志阳”,与碑有“碑阳”“碑阴”“碑侧”者不尽同。又有志上加同式方石以护志文者,曰盖,盖文多以小篆或正书刻“△△△△△△墓志铭”之属,仿碑刻之制也。精者则于志、盖之四侧刻纹饰,更有于盖上四周刻纹饰者,亦碑额碑侧有浮雕及纹饰之例。复间有于盖之左右施两铁环,以便提取者,又有志盖悉仿龟形如北魏《元显佛志》,均特例也。此种墓志南朝较少,北朝为多。
5.南朝、北朝、唐志、宋志(较少于唐,且不得收藏者重视)、元明以下更少。
(二)塔铭:僧尼及居士不事棺葬而火葬,焚尸后入骨灰塔,故不曰墓志而曰塔铭。
(三)买地券,亦日墓,多非真券,如吴《浩宗墓券》,西晋《杨绍墓别》,南汉《马二十四娘墓券》,四至在虚无之间。四至实有之真券有唐《刘玄简墓券》。此亦兼具墓志作用,故附墓志并述。(四至就是土地的边界,在虚无之间指的是阴间土地的边界。)
五.画像
(一)发展过程
1.始于西汉:以西汉《廳孝禹刻石》上之朱雀画为古。
2.东汉大盛:多在今山东,次则河南、四川。其体制为平面浮雕,多雕古帝王、孝子、列女、义士及墓中人事迹,而上有题榜刻画中人姓名,犹近代之连环画格式。其著者有肥城之《孝堂山画像》(阴刻)、嘉祥之《武氏祠画像》(阳刻),皆为数甚夥。
3.魏晋而还,斯风乃渐杀。
4.唐宋:碑刻上亦有画像,多为工细之线条画,如雁塔门楣石上所画佛寺庭院,《道德寺碑》碑阴所画女尼形象,均唐画之精美者也。
六.造像
(一)含义:造像者,佛教信徒所造释迦、弥勒诸像之谓。
(二)石像发展流程:
1.北魏以还,始多石像。于方座之上,琢一佛或数佛,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有背光,其记文则或刻于背,或刻于龛侧,或刻于座上。此外尚有四方如柱者,有高广如碑者,于其各面之上截凿龛造像,下截为造像记并题名,其阴侧或为多数小龛层累排列,或于龛侧或龛下题名。复有就崖壁凿龛造像者,谓之石窟像或石室,洛阳龙门尤其著者。《龙门造像十品》集于光绪年间,后拓至二十品,除《优填王》一种外皆北魏物,碑估又有拓《龙门五百种》者,则多隋唐人所造,亦初未能尽,然其小龛所题悉寥寥数字,实无足观。
2.南朝:南朝造像则远不逮北朝之精且多。
3.五代:其后则杭州灵隐等地多五代时吴越造像,山东之临昫、嘉祥多北宋时造像。
4.宋以后造石像之风遂衰.
(三)铜像:造铜像之事多见《太平广记》释证门,今存铜像亦多北朝隋唐时物,小者止二三寸,大亦不过尺余,下有座,题记或刻于座,或刻于背,颇涂金,观《广记》知多供养于私宅,不必送佛寺也。
(四)泥像之在佛寺者概无题记,非治碑刻者所究心。止有所谓“善业泥”者,制同小铜像,背面有“大唐善业埿压得真如妙色身”阳文十二字,是以僧徒骨灰和泥模压而成者,清代大雁塔下尚间有之,嘉道时刘喜海尝检得若干,光绪时叶昌炽亦收藏两具,见《缘督庐日记钞》。
(五)道教亦窃佛像之制造石像,然为数甚少。其著者止北齐时阳文方格隶书之《马天祥造像》,原石久佚(传世拓本多翻刻,乾隆时王氏话雨楼藏真本有金农题签者为真),陕西耀县则有《姚伯多造像》尚无恙。
七.石经
(一)儒家经典
1.始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熹平石经》
(1)内容:《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公羊》《论语》二传,皆八分书,出蔡邕等手。
(2)过程:
①石久残毁,东魏时尝自洛阳徙邺
②北周迁返洛阳
③隋开皇复运入长安,寻用为柱础。
④民国时惟洛阳有残石残片出土,其巨者为《周易》残石,上截归文素松
⑤今存上海博物馆,下截为于右任所得而移赠碑林,未分售前全拓传世止十余通而已。
2.魏齐王曹芳时《正史石经》
(1)内容:古文、小篆、八分三体,止《尚书》《春秋》。
(2)过程:民国时洛阳亦出土残石残片,其巨者一面为《尚书》,一面为《春秋》,出土后石中剖,未剖拓片亦以希见珍。
曹魏石经刻于齐王芳正始中,曰《正始石经》,为古文、小篆、八分三体,止《尚书》《春秋》。
3.唐文宗开成二年刻《开成石经》。
(1)内容:楷书。《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九经,益以《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又以唐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为附丽,在西安碑林。
(2)过程:明嘉靖以地震颇有断裂损字者,王尧典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其旁,多纰谬,清康熙时巡抚贾汉复又补刻《孟子》。
4.孟蜀广政七年相母昭裔立石经,世曰《蜀石经》
(1)内容和过程:《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十经,北宋皇祐时田况又补《春秋公羊》《穀梁》二传,宣和时席贡又补刻《孟子》,均有注。然久佚失,今止存残拓,尝归刘体智,已影印。
5.北宋仁宗时立石经。
(1)内容和过程:《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九经,一行篆书,一行楷书。今存残石及旧拓残本。
6.南宋石经为高宗所书
(1)内容和过程:《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楷书,《论语》《孟子》为行楷书。今存七十七石。
7.清乾隆五年蒋衡进楷书《十三经》,五十六年刻石,今存清故国子监,楷书作馆阁体,不为世重。
零星刻石,其著者为唐玄宗天宝四载所立御注《孝经》,御书八分体,四碑合成一柱,世曰《石台孝经》,亦在碑林。
(二)佛经刻石。
1.形制:有摩崖、碑石、经幢之别。
(1)摩崖:以北齐为盛,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为多。如泰山经石峪之大字《金刚经》,论者谓即北齐时物。
(2)碑石:以河北房山所刻《大藏经》最有名,始于隋大业中僧静琬,唐人继之,至辽始毕工,初皆封锢,今已整理传拓〔北京法源寺有专室陈列部分拓片、原石)。
(3)经幢:如柱而八棱,上有盖,下有座,大者寻丈,小者径尺,多刻《陀罗尼经》,以唐刻为多,清叶昌炽广搜拓本,颜其居曰“五百经幢馆”。
(三)道经刻石。
以老子《道德经》为多,今存者有唐刻五、宋刻一、元刻二,以唐中宗景龙二年龙兴观《道德经》为最古。此外尚刻《阴符经》《常清净经》《消灾护命经》等,为数寥寥,远不逮佛经刻石之盛。
八.题咏题名
(一)含义:名胜古迹佳山水处多有前人题咏题名,或题诗,或“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到此一游”之属。
(二)传世之作:题壁者日久湮没,惟刻石得以传世。
1.唐宋以前惟北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论经书诗》《观海岛诗》《登太基山诗》《咏飞仙室诗》等为著
2.唐宋而还则为数至夥,如雁塔石刻门楣之唐宋元明人题名,苏州虎丘、杭州灵隐飞来峰、及长汀苍玉洞、广州九曜石等题名,均见称于世。
3.又旧碑刻上刊刻后人题名者亦多,如北周赵文渊书《华岳碑》上即有唐人题名累累,而《大秦景教流行碑》侧刻有道光时韩泰华题名,损及原石文字,颇为世诟病。
4.又有职官及科举及第者之题名,亦始于唐代。今存者以开元时《御史台精舍题名碑》及大中时《郎官石柱题名》为著。
5.科举及第之题名存者皆宋元以下
6.而明清进士题名碑之在北京者为数尤夥,皆有资于史学考证。
九.建筑物器物刻字
(一)至石质建筑物、器物之刻有文字,则以物为主体而附加文字而已。
(二)建筑物之刻有文字者,如:
1.阙。东汉魏晋南朝皆有刻字之石阙。
(1)神庙之阙:东汉嵩山《太室》《少室》《开母》三阙皆神庙之阙,为习汉篆者所宗法。
(2)墓道之阙:东汉有《武氏》二阙、《南武阳》三阙在山东,《王稚子》《高颐》等阙在四川,皆隶书,南朝梁阙在江苏皆楷书,其西阙之字皆反书。
2.柱。唐宋寺观之石柱或柱础上间有刻字者,安阳所出凿孔之方石刻有“赵建武四年造泰武殿前援戏绞柱石孔”,是传世柱础刻字之最古者。
3.塔。塔盖、塔盘、塔座之石制者间有刻字,如登封会善寺之塔盖有北魏神龟三年刻字,苏州治平寺塔盘有隋大业七年刻字(已佚),陵县塔座有唐天宝六载刻字。
4.黄肠。显贵者以柏木黄心者累棺外曰黄肠,至东汉则多以石为之,上记年号及尺寸数字石人石兽。多宫室及冢墓前物,汉人有在其上刻字者。石人如曲阜鲁恭王墓前二具,一刻“府门之卒”,一刻“汉故乐安太守鹰君亭长”,皆汉篆,在胸前。掖县太基山有北齐郑述祖所造石人,刻“甲申年造乙酉年成”。解放后灌县出土东汉李冰石像,胸前亦刻职衔姓名。石兽之著者有东汉时刻狮子,隶书“雒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一行。
5.桥。江浙石桥多有刻宋元年号者,明清尤多。
6.井。井阑刻字以梁天监十五年茅山道土作井阑为最古,宋元明清井阑刻字则在江浙一带多有之。
(三)石制器物之刻字者,有:
1.幡竿石。寺院植幡竿之用,存者以唐开元时虞乡石佛寺一刻为古
2.石灯台。形近经幢而用以燃灯者,存者以唐天宝时洛阳、元氏二刻为古
3.石香炉。寺观祠庙用以焚香者,存者以石晋天福时密县超化寺、益都玉皇庙二刻为古。
4.石盆。宋治平时苏轼所铭正定雪浪盆最为著名。
5.石硙。刻字者有晋太康九年石硙,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