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莉(语文组)第十八周秋冬研修日志

这周的主要工作是整理海螺的论学作品,批改期末试卷,做八下第一单元教材。听王校对于《思维与语言》这本书的总结。下面就我的想法一一做总结。

首先是整理《论学》作品。因为要写编者按,所以,我把课堂实录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把课程的资料又看了一遍,其实,在家里,我已经听了课堂实录的录音。但是,再次看,感受又不一样。第一个感觉是,课堂对话需要思维特别的严谨。第二是,资料也需要很强的逻辑,否则就碎掉了。课堂的提问,尽量不要是问一问而知的东西。也就是不是问是什么,而是问为什么的问题。

就《论语——论学》这个课程来说,王校的设置思路是论学的目的,然后是方法和策略,再下来是学习的境界,最后是知行关系。表面上看就是几个板块而已,可是仔细推敲,大有学问。这个课程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对于学习认识的问题。那么,对于学习的认识,那个问题是最根本的呢?那就是目的,只有明白了目的,才能谈后面的东西。也就是说,清楚了目的之后。才是策略和方法。这个是更下一位的东西。这样再谈学习的境界,最后是把你的认识,你体悟到的境界活出来,就是知行合一了。那么,它给予我的启发就是,如果我要做一个课程,我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目的是什么?然后才是下位的方法和策略。如果目的是对的,哪怕方法和策略有问题,也会走到终点,只是时间长短, 费力大小的罢了。如果目的不明确,那么不论方法多么得当,策略多么高明,最终只是一叶小舟在海上漫无目的的漂泊而已。目标明确了,内心的方向坚定了,那么,下来就是行的问题了。所以,接着就探讨了知行的问题。不论是知行的认识还是境界的认识都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需要层层深入。

      做一个课程,首先要明确的是,我想通过这个课程带给孩子什么。这个课程的核心是什么,围绕这个核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需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当下对于这个东西的认识到了哪里,我的课程又能带他走向哪里。这中间老师,需要做什么,学生需要做什么。最终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呈现,去检验。这每一步,在做课程的时候,老师心里都要明明白白。如果自己认识不到,需要读什么书,学生需要课前有什么样的铺垫。这些都要考虑进去。因为老师的思路严密,严谨,那么,孩子在课程中,课程后才能真的有所发展。这样,不论是期末的课程的总结还是期末庆典你才不会为难,孩子成长了,才能有的做。这是我对于课程的认识。

批阅卷子的体会:

当课程有的比较好的时候,孩子们的成绩注定不会差。当他们的认识上去的时候,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自然就有物可言了。当他们的思力被提起来的时候,无论是基础题目还是阅读题目他们写的甚至比答案还要高妙齐全。

对于八下教材的处理,处理教教材的时候,我看到的不再是一篇篇课文,而是会想这些课文如何纳入下学期的课程体系,诗歌能不能纳入晨诵课程?古文能不能纳入课程。这些个课文能不能重新按照某个逻辑排序,这几篇课文重新排序之后我能否提炼出一个主题,提升一下孩子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按体裁排和俺主题排哪个更好?那个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我能处理到什么程度,我又会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需要查资料还是需要教研。定住这一切之后才是下位的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思维和语言》这本书,是这学期一直在读的一本书。前言和序王校讲得比较多,并且是和皮亚杰结合着讲得。当时听得很嗨。也可能是刚接触,像这种经典的书籍,他们之所以经典大概就是因为常听常新吧。校长老说,他就像念经,天天在这里念,可是,对于我,我觉得每次听都是新的,都有新的体会。从某个层面上说,其实,我们也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就这周三听得,我有以下体会:第一,对于内部语言的认识,目前我的认识是,不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而是很难,其实,内部语言就是思维。需要只能表达部分的思维。而且需要的表达还会受到体裁的限制。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首先问下,第一,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第二,你将采用什么方法去写。我们速度文章的时候,也要问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搞明白了以后,才是下位的手法,表达方式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茉莉(语文组)第十八周秋冬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