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涂鸦,让小恶魔重回小天使

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说过“可怕的两岁”这一说法,感觉孩子一到两岁左右,就从乖巧的天使宝宝变成任性、难缠的小恶魔。在面对孩子第一个“叛逆期”,家长们有时会不知所措,仿佛做什么育儿方法都是不对的。一个个疑问和对教养方式的质疑随之而来,怎么顺利度过两周岁宝贝的“叛逆期”,又不会失去和孩子的情感链接呢?


解决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挑战发起的本质――

什么是Terrible Two?幼儿到2岁左右会有一个反抗期,对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说“不”,经常任性、哭闹、 难以沟通。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婴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是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通过行动体验自己的独立,也证明自己的独立。

对于亲子课堂,不单是宝贝们在提升能力、学习知识的时候,更是家长学习育儿技巧的时候。

在我们的课堂里,老师们也常常会遇到两周岁宝贝发起的挑战,接下来用一节课告诉大家,如何根据两周宝贝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合作的前提下,保持学习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1、界限与规则的学习

研究表明,对于1.5岁到3岁的孩子,界限与规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品。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和大人对着干,实际他们是在探寻大人的底线,从而学习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一个孩子如果在溺爱的状态下成长,一哭就可以达成目的,当家长偶尔保持原则时,孩子就会惶恐,对他来说,规则被打破了,他又要重新探索。但是如果家长没坚持原则,孩子就会在不断试探中失去安全感。

“老师,我还想画一会”“老师,我怎么没有拿到”“老师,我不想交换”,课堂中常常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涉及到孩子物权意识和规则感的建立是无处不在的,小到等待拿材料,大到分享手中物品和规划喜爱的教具。蒲公英的老师在引导时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们知道在课堂上什么规则是需要遵守的,示范并引导交往的方式。比如:“你家的小龙已经要挤不下了,你愿意让恐龙去他们家作客吗?”。这是不是比“你这边已经画不下了,去那边画”“你们要成为好朋友”更适合孩子呢?!比如“不要着急,我看见你的需要,下一个就是你了”,比起“等一会”更让孩子容易接受呢?!

图片发自App

2、自我意识以及独立人格的建立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会有独立做事的欲望,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成人眼里总会不由自主去帮助他们去做可以尝试做到的事,或者试图纠正他们以达到成人眼中“对”的标准,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欲望。

蒲公英的亲子涂鸦课程不是让孩子只会模仿,不会只敢画自己学过的东西。我们注重孩子独立意识的表达,用各种质感的材料、不同的工具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同主题下的不同画面,整节课在老师创造的故事意境里自由探索。在恐龙森林里变出树木、恐龙和恐龙蛋,宝贝们对于这些故事情节中角色和物品的摆放,以及色彩搭配有自己的想法。“我要让恐龙生出很多宝宝来玩,所以我要画很多恐龙蛋”“他们两只恐龙因为长得一样,所以会打架(宝贝选择一样的颜色来设计)”,宝贝们在自由环境下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同时在故事的情景里,老师不是生硬的告诉宝贝们要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发现什么是对的,“翼龙是在天上飞的,一会宝贝们要帮他找到自己的家”,这样宝贝们就会快乐的给翼龙设计到合适的位置,家长也会用相应的办法引导其他恐龙、恐龙蛋适合的位置。孩子在不对抗的情况下,学习到知识,也保护他们自我意识的养成。

图片发自App

3、喜欢问为什么,探索未知世界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到快两岁这段时期成为感觉运动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是渴望多收集外界信息。等到了两岁某一时期,他们会觉得自己可以做下事了。这个时期的宝贝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有因果关系的思考能力。

蒲公英主题式的教学让孩子们一节课都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故事里,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点是从互动理解学习到的,由五感的体验加深对课程主题的认知。宝贝们在课程的最后把自己“化身”为恐龙,进一步将主题延展回家,让他们继续探索相关的知识,保持求知欲。

图片发自App

在蒲公英的涂鸦课课堂里,宝贝们让我发现两周岁时那份天真烂漫的童真,这份童真里有对情景代入的深信不疑,有对画面立体化呈现的动态想象,有对自我认知的强烈表述。在这里,老师成为了故事的引导者,家长们成为了故事的插画师,而孩子们则是故事写手,来用手创造事物,决定事物。

图片发自App

育儿,可以是一件快乐的学习内容哦。蒲公英打造孩子成长平台、父母学习平台的初心未变,关于课程、关于育儿的疑问,都可以随时沟通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涂鸦,让小恶魔重回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