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曼昆的经济学如此流行?
为什么加州盛产美酒还要进口法国葡萄酒?
为什么中国制造只能换来好莱坞大片的生意?
墨西哥的毒品战争为什么殃及美国?
为什么粮店拼命打折也不能吸引顾客?
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必然失败?
中美两国为什么联合抵制欧洲的碳交易航空制度?
为什么耐克的工厂要设在泰国?
生活中的那么多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些都与经济学有关吗?对我本人而言,我真的没有想到,看了本书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通透感。
本书用79个现象级经典案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知经济学这门神奇的学科。没有灌输式的呆板理论教学,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我们走近经济学,让我们知道经济学就融入在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同时,对我以前了解的经济学的那些分散的知识点,和一个个看似个体无联系的经济学家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联系和认知。让我大脑中的经济学宏观体系更加明晰。
书中的案例分享
星巴克咖啡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对经济学家来说,要解读星巴克的咖啡成本,必须要把产品咖啡的所有环节都算上。
因为在经济学中,特别是马歇尔后的经济学,虽然没有成本的普遍定义,但凡付出费用,需要人们有代价的都算是成本。这也是经济学意义的成本的通常范围。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相对于生产、加工、运输和保管费用来说,“其他费用”其实在一本星巴克咖啡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2005年一年,星巴克的销售额是64亿美元,而各种费用的支出到56亿美元。
平均计算的结果是一杯40元的咖啡,其成本约为37元。
那么所谓的其他费用是什么呢?
在经济学中,会计成本是指那种不考虑机会成本的一种账面成本纪录。
而经济成本则不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东西,只要发生了经济作用,不管它是不是属于谁的,都要产生机会成本。
星巴克10%的利润率不是埋怨咖啡价格高的根据。
即使星巴克的利润率降到原来一半,咖啡的价格也不会下降多少,因为高利润并不是咖啡价格居高不下的主因。
按照哈佛经济学家们的观点,那10%的利润算不上是利润,而是一种成本。
因为星巴克公司所有者拿下这笔收入,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是公司的主人,还因为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如此这般的贡献。
他们只不过是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取报酬而已。如果站在该公司自己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品牌来看,品牌和管理是他们自己的要素。
自然获利是天经地义的,这种自由要素的利润,叫做经济利润,经济学中把它们看成是成本。因为使用任何要素都要有机会成本。
店面租金,冰柜、柜台、桌椅租金,包括自身的品牌价值、生产技术甚至经营之道,也有相应的租金,这些都是成本的一类。
那么单价是40的星巴克咖啡的成本就应该看成是40元。因为经济学中把支付给公司主人——即拥有公司股票的股东的费用称为资本费用,把资本费用也包含在成本中,40元一杯的咖啡,成本就是40元。
如果把像市场变化、产品变动、人员支出这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星巴克的咖啡成本就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些成本是逐渐产生的,直到一个周期结束才能完全地不计入机会成本中。
比如房租,以日本星巴克为例,店铺房租每月30万日元,有3名店员,并且1个小时内有20名顾客进店消费,并且分别消费1杯咖啡的话,那么每一杯咖啡所支付的人工费和房租加起来就是176日元。因为还需要支付水费、电费等其他费用,还要追加24日元,所以除了饮料本身之外,还大概需要200日元的成本,这种成本在经济学中就被称为总成本。
再想一下每天的成本变动的情况,1小时内仅有10名顾客进店消费,而每名顾客仅消费1杯咖啡,那么每一杯咖啡仅人工费就消耗252日元。在1杯咖啡上的房租也成了原来的2倍,即100日元。这种把每个小时的成本都摊上的成本,就是平均成本。
最后,明智的咖啡店的经营者将增加进店消费客户的数量,另外,各个客户每一次来店消费的金额为“客户单价”,这个单价就是经济学的边际成本,这里面不包括房租,则刚好支付店员的开支。所以应该想办法提高“客户单价”。这在餐饮店中是最基本的经营策略。
比如店员多了,可能成本就会上升或者下降,其他还有房租改变等,都将影响一杯咖啡的价格。
所以,别看小小的一杯星巴克咖啡,实际上这杯咖啡的成本并不是完全的那么简单。每一杯咖啡的成本,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用,正如上面的情况,要回答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是多少这个问题,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厘清部分经济学家及流派
阅览这本书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厘清了曾经有初步认识的一些经济学家们,曾经对他们的认识和零散、浅显,有的只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好记。看了这本书,对这些活生生的经济学家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微观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政府干预)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也就是政府干预。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代表人物托宾。
E.H.张伯伦在他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的理论。
他的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于同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共同构成了“垄断竞争论”(见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理论中的价格思想),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也不是垄断的,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
在他看来,许多市场价格都既具有竞争因素,又具有垄断因素。
因此,企业家心目中没有纯粹竞争,只有垄断竞争的概念。
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个价格制度,是由纯粹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以及由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各种市场上的价格关系组成的。
“预期革命”是从70年代发展起来以美国罗卢卡斯,托萨金特,罗巴罗,尼华莱士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使用“理性预期“这一重要经济学概念并以此建立起其理论体系而被普遍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 。
他们认为,虽然凯恩斯也曾反复讲到预期,但他的预期只是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 ,这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假设前提是错误的:
第一,凯恩斯主义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同一经济人在不同函数和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为。新古典巨集观经济学提出的假定条件正好与上述两个假定相反;
第三, “理性预期”假定市场是连续出清的,即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供给总是等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从这三个假定出发,卢卡斯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其他经济变数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冲击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由此引起经济波动;
另一方面由于货币供给的冲击引起经济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
所以,货币供给的冲击将导致需求的变化;这样,总需求的干扰将导致经济波动。
既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赖以干预经济的巨集观经济政策无效,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 ,也存在“政府失灵” ( “政策无效性”可以被一般化,即“政府失灵论” ) 。
货币学是研究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货币发行的价值总量,不能大于商品价值总量,否则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又称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
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
因强调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故名。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主要代表有美国布伦纳、安德森和英国莱德勒、帕金等。
认为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声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是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
因而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
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应与实际国民收入预计在长期内会有的增长率大体一致,以保持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
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的要素、结构、功能、性质、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范畴。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仍在发展之中。虽然其完整学科体系的基本确立时间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则是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
比如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经提出“重农抑商”的观念,而商鞅、荀子等则更是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农业与工商业这两个经济组织集团之间关系的认识。
产业经济学的各方面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产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校长萨默斯的叔叔就是保罗·萨缪尔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几乎经济学领域的大部分经济学家在书中都有提及,人物和主要成果理论、生平事迹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走进读者,让这些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跟我们的生活紧密连接。
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如果你对生活充满好奇,一定要看看本书,那些看似寻常的现象,在与经济学挂钩之后,就变的如此妙不可言,有趣而鲜活,好像生活都一下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泡泡,绚烂多姿。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