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中日育儿差异

育儿问题是当代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国家间文化的差异,致使各国的育儿观念产生差异。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中国和日本的育儿差异。中日育儿习俗有三个方面的差异。


  1.  人生礼俗方面

图片发自App

      我国的孩子出生后是作为一个人被家庭和社会接受的,而日本孩子出生后是作为半个神、半个人被家庭柱、社会承认的。

    我国民间绝不会掩饰对新生儿出生所表现出的极大喜锐,“报喜”仪式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孩子出生后往往要通过各种方式通报祖先。在我国生儿育女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同时也是整个家族乃至 整个村子的事,因此贺喜贈礼者除婴儿的祖辈叔伯辈外、还包括邻里、乡亲等。在我国,民间对儿出世所采取的态度是外向的、积极的。

图片发自App

    日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日本民间有一句谚语:“7岁以前的孩子是神之子。”在日本人看来,婴儿属于半个神、半个 人,这种看法一直要持续到孩子7岁为止。在日本,婴儿出 后,其父母都要服忌,停止一切户外活动,保持肃静。

      日本人对待新生儿诞生所采取的态度,与其说是接受一个人,不如说是接受一位神。同时,日本人视婴儿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物,所以7岁以前死亡的婴儿其葬法也不同于一般 人。通常没有葬仪,并且采用假葬形式,民间认为此类孩子的灵魂还随时会回到原来的家庭,附身于下一个孩子转世。可见日本人始终用一种既神秘又谨慎的心态对待婴儿,等待半个神向人的转化。因此,对待新生儿的出世,日本人是内向、消极的。


2.婴儿满月后


    我国婴儿满月后,除家人外,首先接触的是人。而日本婴儿满月后,首先接触的是神。

      根据我国民间习俗,婴儿满月后要游行,旨在让要婴儿接触更多的人,见世面。日本民间习俗,婴儿满月时要参拜神社,目的在加入氏子组织,祈求神的 庇护。

  《中华全国风俗志》数;“安徽寿春”婴儿满月后,需请舅父怀抱,游行通衢之上。遇行人则谓小孩曰“认得否?”“弗要怕”其目的是使婴儿见见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出息能干。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满月习俗是以见人为主。就如现代社会我们要给婴儿办满月酒。民间希望通过见生人的礼俗,为孩子今后接触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它是世俗性的。

      日本婴儿满月之时所参加的最重要的仪式是参拜神社。参拜时,面对氏神,奶奶须拧捏婴儿让其啼哭,以向氏神通报新的婴儿前来报到。氏神为当地守扩神,氏子为守护神崇拜者和仆人。可见,日本人初次抱婴儿外出是为了见神,通过参拜仪式让守护神与婴儿缔结守护与被守护、待奉与被侍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日本的满月习俗是以见神为主。民间希望通过见神的礼俗,使孩子受神的保护,同时,也使孩子与神建立终身的联系,因此可说,它是宗教的。


  3.保护婴儿的习俗

  分析两国的育儿习俗,可以发现两国都存在利用外部力量保佑婴儿健康成长的习俗。但具体分析,就会发现我 国民间借用的外部力量随意性极强,而日本针对性极强。

    我国民间为婴儿准备的百家衣、百家锁、百家饭都具有借众人之力驱邪,保佑婴儿茁壮成长的功能。另外,我国民间还有拜干亲的习俗,婴儿父母备认亲礼品,携小孩至干亲家认亲。干亲要回礼,并给小孩按自家的排行取名。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我国民间还有借动物如猫、狗、虎之力保佑小儿的习俗。就如给孩子取小名为“狗蛋,虎子……”可见我国借助外力保佑小儿健康成长的习俗集广泛性、普及性于一身,而且随意性极强。



      日本则有所不同。日本婴儿一出生便与神结下不解之缘。因此在借助外力保护婴儿健康成长方面都离不开神的影子。日本孩子庆祝七五三,讨食物要讨七家饭,在日本“七”是 一个具有神力的数字,同样具有借用神力保护孩子的成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日本尊敬厕神和灶神

      日本婴儿初次参拜神社后,母亲带婴儿入自家厕所,让婴儿模拟食粪,实际上是借厕神的力量保佑小儿。另以抹锅黑为例,日本人认为锅黑为火神的化身,用其涂抹婴儿,自然也就借用了火神、丰收神之力。 同我国一样,日本民间也有为要儿起贱名,借外力保佑小儿成长的习俗。不同的是我国小儿贱名包括的领域很广,如 大猫、二狗、二傻等。日本小儿的贱名则主要集中在“屎”字上

END


关注小主公众号 言文阁 获得更多趣闻哦~

记得点赞哦~么么哒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知道的中日育儿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