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张导一样拥有持久的创造力
2022年农历新年伊始,我们便迎来了开年的第一件大事“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而在本次冬季奥运会中,我们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9金、4银、2铜位列奖牌榜第三,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为我们的奥运健儿们骄傲和自豪!
相信令我们大家难忘的不仅仅是奥运会中各个比赛项目的精彩呈现,还有让我们惊叹不已的,在2月4日“立春”当天的开幕式,以及2月20日的闭幕式,再一次让世人惊叹。
为何是再一次呢?大家是否还记得“2008年的奥运会开闭幕式”那天空中绽放的29个脚印的烟花;还有那个用人海战术呈现的“和”字;56个民族高举国旗形成的五环,李宁腾空点燃火炬等等。当然还有其他震撼的场面,那场开闭幕式给全世界的人们带去了很多的震撼,连外国人都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夸赞。
持久的创造力是谜团中的谜团。创造性的职业是不稳定的。昙花一现的奇迹比比皆是,但持续创造奇迹的天才却少之又少。创造性的职业并不意味着攀登一座高山,而是意味着一起攀登高山。这种程度的投入不仅需要独创性,还需要独创性的终极表达:持续的自我重塑。
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重塑。
持久的创造力并不是首次精彩亮相或再战告捷,而是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表现中始终绽放光彩。这就是终极不可能,这就是无限游戏,目标是持续玩下去。
——《跨越不可能》第17章持久的创造力
而操刀这“双奥会”的总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张导:张艺谋先生。其实不仅仅是这两次难忘的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成为一系列重大演出的导演: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APEC欢迎晚宴和文艺演出导演、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导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视剧作品活跃在荧幕中,甚至享誉海内外。
一次次的经典,一次次的挑战,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作为一名72岁高龄的老人,还能保持这样的创造力,不得不说张导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也是持久的。
其一:装好箭袋
读研期间,我有幸跟随小说家约翰·巴思学习。他还给了我一些培养持久创造力的最实用建议。
了解语境很有帮助。
我曾和巴思讨论过托马斯·品钦的经典作品《万有引力之虹》。对不熟悉这本书的人来说,它简直可怕:厚达800页,有超过800个不同的角色,以及有史以来最带有个人风格的语言。
巴思解释道:“箭袋里的箭再多也不嫌多。”他的意思是,在写任何一本书的过程中,大多数作者都需要精通六种不同的风格。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使用了从广告到歌词到短篇故事的所有内容类型。同样,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个作家必须精通十几种不同的交流形式:广告、营销、虚构、非虚构、文章、博客、销售信函、网站等。巴思强调了拓展技能边界的重要性。
对于创意人员来说,这是一门有难度的课程。
创造力的乐趣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学会做好别人的事情就不那么令人兴奋了,但这就是维持事业的方式。在写作中如此,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正如巴思所指出的:箭袋里的箭再多也不嫌多。
而纵观张导的经历,早年当过工人,自学美术摄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还先后在莫斯科电影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韩国檀国大学,获得电影学、文学、人文艺术、艺术学荣誉博士学位,做过摄影师、演员、编剧、监制、导演,其参与、制作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有歌剧、晚会、歌舞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京剧、宣传短片、电影、音乐单曲、电视剧,还出版有图书。其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动作以及战争等题材。
由此不难看出,张导箭袋里的箭很充足,让其创造力和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作品也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并受到世人瞩目。
其二:动力最重要
创造力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持久的战争。在你感到兴奋的时候戛然而止,可以把动力带入第二天的工作。动力是真正的关键要素。
张导坦言,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奥运的分量远重于电影。“首先还没有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机会,两次执导奥运开幕式。电影是职业,但奥运会是不可比的。其次,电影有时候是个人的,个人有感而发,按个人喜好去选择。而奥运会,从做这件事的第一秒开始,你就知道你的身后是国家,是全体中国人。”
在张导看来,“奥运会开闭幕式中所有的表演代表国家的文化与姿态,代表国家在发展历程中的变化,与时俱进的精神。”
正是这些无形中成为张导的动力,让其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从那倒数的24节气中,读到了中国式的浪漫。
其三:挫败感是保持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几年前,在意大利的一次会议上,当我有机会坐下来与罗宾逊交谈时,我首先问的一个问题就是长期保持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挫败感。”他如此回答。
罗宾逊相信,长期保持创造力需要一种低水平的、几乎不间断的挫败感。崩溃时刻的挫败感会让你(或者至少是我)忍不住捶打地面,而罗宾逊提出的观点与动机有关,这是一种持续的、隐隐的不满,一种“如果……会怎样”“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之类的深刻感受。
张导在18年前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时,曾用14名穿短旗袍的女孩演奏《茉莉花》,还有声势浩大却不太正宗的京剧表演和中国功夫,最后由一位小姑娘以童谣的方式演唱了《茉莉花》。当时争议四起,各方质疑不断,“难道只有《茉莉花》能代表中国文化?”四面八方的质疑铺天盖地的袭来,差评曾被一句话概括——“千万不能再让他当总导演了”。
张导不被看好,想必在这期间张导的内心还是有些许挫败感的,而其后奥组委开始征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
据记录最终13家进入最后的角逐,除了张导外,还有李安、陈凯歌等多们名导,各位名导们先后都提出了各自的创意,并先后做出了具体的创意陈述和方案,阐述设计理念,当时讨论很激烈,九个人里有三四个依然表态,认为张导不行。但整体陈述完毕,张导的均分还是最高的。
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2008位青年人身着古装,齐声吟诵起《论语》开篇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巨型“画轴”、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戏曲、丝绸之路、长城,观众顺着编年史,一路看到今天。一系列设计都惊艳了世人。
其四:创意型工作需要合作
有一种错误的假设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孤独的追求。对于激发创造力的某几个步骤而言,这个说法可能是对的,但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创意型工作——通过原创和有用的想法来获得报酬,那么你最好习惯和别人一起工作。
创意型工作往往需要合作。
在张导作为总导演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工作团队,正是有了这些人的通力合作,无数个凌晨三四点的讨论、研究,无数次的修改、调整与完善,很多都离不开跟大家的碰撞,甚至是针锋相对,才有了一次次的旷世之作,让世人一次次的惊叹,跨越了N多不可能。
因此,北京奥运之后,张艺谋被称为“国师”。
张导能够成为“双奥”的总导演,很大程度上跟他的持久和创造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