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图书馆事件,会让我们认识到,“品学兼优”,“品”排在前

文|弥小木

有时候,真的会被新闻震惊三观。最近看的大学生事件,让人深深地感慨,“品学兼优”,品是排在成绩之前的。

“品学兼优”,对应的是学生时代。成年后,“品”与“学”,就变成了“品格”和“能力”。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品格依然都排在前面。这个观点,在吴军老师的《软能力》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软能力》是硅谷投资人,同时也是作家的吴军,分享的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底层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行动力,而所有能力的基础,是品格。


人品在前,能力在后

吴军老师是一位投资人,在《软能力》中,分享了很多关于投资的故事与经验。其中总结了,他们投资人花钱买的教训。

创业者投资失败的三个原因,不外乎要么是创业者的能力问题,要么是因为遇到了不可控因素(比如政策改变),再者就是创业者人品问题。

在这三个投资失败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不可控因素,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业者的人品。

看到这个总结,有些意外,却又在理。

大学图书馆事件,似乎同样是如此。“学习、能力”都善佳的新闻男主,在单位应聘的民意调查中,因为人品问题,而没有被录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起能力,更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品格。

同样是新闻,在另一个新闻中,主角的行为,同样彰显了他的品格。这位新闻主角虽然穿着破烂,蓬头垢面。但在走出超市门口时,看到地上的一箱牛奶,他顺手拿起,将捡起的牛奶,摆放回货架处。

看到这则新闻,刚好在图书馆事件之后。不同的人品,导致了不同的行为。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地将牛奶放回原处的行为,会成为新闻?因为这个人的穿着,因为这个人的行为,与我们惯有的“以为”,有了冲突。一个人的人品,并不能从成绩、穿着看出来。

大学生的新闻,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偏差?

这也给为人父母的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关注孩子的成绩之前,更要先关注孩子的品格。那么,什么样的品格,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软能力》中,提供了一些方向,好的品格包括:

• 持之以恒、不媚俗

• 正义感(善良、诚信、公正)

• 修养(感恩、宽恕、谦虚、自制)

持之以恒、善良、谦虚等等这些品格,列出来很简单,真正能融入一个人的品格中,却需要花时间。对于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说是引导,不如说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自身先做到。大人有良好的品格,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成长的参考方向。

练眼力,选对朋友

孟母三迁,说起来好像很老套,却也看到了孟母的先见之明。看起来孟母迁的是房子,但这一举动也给孩子从小要交往的朋友做了筛选。

我们的生活中,不免会遇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形。

总有那么些人,喜欢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你面评论着其他人,一个转身,就跑去这个“其他人”面前,说着你的是非。这其中,还很有可能,编排你从未说过的话。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多了无中生有的冲突。

这样的人,只发生在成人的世界中吗?并不是。想起孩子曾经遇到的一件事,明明是同学在评头论足另一位同学,但过后,被议论的同学,却来指责孩子为什么要说他的坏话。还好有其他同学在场,不然这件事,是没办法说清楚的。

这件事情发生后,让人对孩子交友的对象,有了考虑。和孩子讨论了一次,什么样的朋友值得教、什么样的行为不能有。

后来,在同样的两个孩子身上,又发生了相似的事情。从那时候开始,很认真地和孩子讨论了这个话题:练好眼力,选对朋友。

选朋友需要眼力吗?其实每个人对身边的朋友,心中都有一杆秤。什么样的人值得成为自己的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又值得成为能交心的好友。这杆秤会有个人偏好,也会有对他人品格的考虑。

如何选对朋友?吴军老师在《软能力》中,分享了两个筛选问题:

• 觉得身边的朋友,谁最好?

• 如果把自己一辈子赚的钱,其中的十分之一,给朋友投资、帮助他。成功后,他会将自己所获财富的十分之一,作为回报。那么,又会选择哪位朋友?

如果光是考虑个人喜好,那么在选择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时,会是一个答案。但在加入了投资成本后,得到的往往又会是另一个答案。如果平时有和孩子交流“钱”的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给孩子作为参考也是适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从一个人的品格考虑的。

对于朋友,心中有了筛选。又会有另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人品,永远不变吗?**这个问题,也是《软能力》中,提到的对人品认识三个误区中的一个。一般我们对人品认识,存在的三个误区有:

• 血统论

• 财富地位论

• 稳定论

血统论、财富地位论,很好理解,也能在很多时候会看到。比如前面提到穿着破烂的人,在离开超市时,捡起掉在地上的牛奶,放回原处。为什么这个新闻,会让人关注?想想财富地位论,或许能找到一点原因吧。

除了血统论、财富地位论,特别想提“稳定论”。这个“稳定论”,是我给取的,吴军老师是这样描述的:一旦培养起来好的品格,就能一辈子维持

看到人品“稳定论”时,想起韩国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位女孩,小时候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自己上进,对他人友好。女孩面对困境,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样子,还上过新闻。谁也未曾想到,长大后的女孩,却成了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

虽然这个女孩的事情,是个例,却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一个人的品格,可能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想要一直有好的品格,还需要时刻保持自我的“修炼”。

在前的品格,不断地修炼

良好的品格,不会过时。

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既关注他们品格的修养,也教给孩子一些识人的方法。用“品格”去筛选朋友,或许是可以参考的角度。

其实,在筛选朋友的时候,更要对自己有要求,做一个“有品格”的人。毕竟,你往后相处的朋友,很大程度上,会与你“同频”。

能力重要,品格更重要。让良好的品格,成为我们、我们的孩子,闯荡社会的底气。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生图书馆事件,会让我们认识到,“品学兼优”,“品”排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