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52)

        《四圣心源》精要(52)

                      黄岐之

                      “中气”

[摘录1]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意义]  脾为己土,以太阴(气)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气)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胃气顺降),脾升而善磨(脾阳顺升),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肾气和肝元)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肺气和心气)不滞。火(心气)降则水(肾水)不下寒,水升(肾阳上承)则火不上热(心火下降)。平人下温而上清者是中气的善运表现和结果。

[感悟]  中气是阴阳之交,脾升胃降,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融合,精气滋生所在。中气足,则脾升胃降顺,脾升则肾肝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心肾相交,平人下温上清。因此,健康的生理基础是中气的善运。

[摘录2]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意义]  中气衰,则阴阳升降阻塞不通而难交,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都是由于中气。中气是水火(肾气与心气)和济,阴阳变化的枢纽,金木(肺气与肝气)升降的轮轴,脾之津液,能养其他脏腑,阴阳相合,没有媒介(中气)不能实现,其意义精要,奥秘所在。医书中没有解释,滋阴泻火,伐削中气,虽然病不都死,而药一生离不了。

      由于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因此,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由此产生的疾病,是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脾湿占八九而不止。

[感悟]  中气衰,则阴阳升降阻塞不通而难交,阴阳不交或相交不顺,心火不降,肾水难上,上热下寒,病之起因。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皆因脾胃之土气不运。中气不运,脾湿胃燥,胃阳衰而脾阴旺,十占八九之多。

[摘录3]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意义]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脾胃清浊升降颠倒,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都是由此形成。因此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脾升胃降),土生于火(火生土)而火死于水(水克火),火盛则土燥(脾升,中气运),水盛则土湿(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水盛则火弱,火弱则土湿)。泻水(脾燥则升)(水克火,水弱火旺)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是消除病痛的延年之法,其奥妙在此。

[感悟]  中气在二土之交,脾升胃降。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升浊降,上清下浊,无病滋生。

[摘录4]

黄芽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意义]

药方名:黄芽汤

(黄芽是指先天之气开始萌发,即生机方萌)

药方: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服用: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中气之治,重阳补火,则宜人参、干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草、茯苓。如果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如果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如果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如果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肝、心、肺、肾)之病,另有专方,黄芽汤为四维之根本。

[感悟] 人之生理在阴阳,阴阳藏于寒热之中,寒热由水火而定。从现代科学观念来看,人体主要成分为水(此水不是五行之水),水比热大,蓄热力强。体液以水为主,含热少为寒,含热多为温。湿为六淫之一,称湿气,与体液中的水分有关,体内湿气的形成是由于中气衰,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湿邪与其它致病因素结合,形成不同疾病。因此,祛湿扶阳,重阳补火,培土泻水是中气之治。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