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育儿书30+ 我发现育儿的3个扎心的真相

图片发自App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层出不穷的育儿问题纷纷涌现,我便踏上了“学海无涯苦做舟,书上有路勤为径”的育儿之路。我的育儿之路经过了饥不择食的恶补育儿知识阶段、实践消化阶段和总结归纳阶段,读了30+的育儿书发现,不同专家不同理论殊途同归,育儿规律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很多教育中的冲突不在于使用多少技巧和方法,而是根源的问题很难解决。

亲子关系不好再多育儿技巧都白搭

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老师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有着非常糟糕的亲子关系,他们中有些人还是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没有比这个更扎心的了。

因为他们太重视教育了,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糟糕的亲子关系的结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里说,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亲子关系是1,教育是0,没有前面的1再多0都没用。

孩子0~3岁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宝宝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就可能终生去寻找。

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说: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所以,我常常跟准备要孩子的朋友说,前三年再苦再累一定要自己带,如果要长辈帮忙的话也是辅助,不要越俎代庖。新手父母不要因为没经验逃避养育责任,直面问题成长会更迅速。

如果刚一出生忙于工作,要把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可以送,但是一定要等一岁半之后。在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控制。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观点的隔代教育让教育的作用归零

大学同学青青和老公都是农村出来,经过刻苦求学而留在了北京,他们的孩子已经7岁,在孩子7岁之前他们夫妇两人为了事业打拼,经常加班到很晚,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

孩子7岁之前几乎都是在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在按照爷爷奶奶的行为方式生活。但是青青的公婆来自农村,他们经常会对着孩子互相骂脏话,大声吼叫指责,教孩子争抢不能吃亏,简单粗暴,坐公交车会占座,一到公共场所坐下就拖鞋,任性霸道,自私狭隘,……这些不良的习惯儿子身上都有,为此青青非常地焦虑。

隔代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西方那么完善的养老和生育保障体系,大部分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两代人共同抚养下一代,这必然产生育儿观念方面的冲突和摩擦。所以很多时候,教育的效果就在两代人不同的育儿观念撕扯中抵消了。

当然,如果早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身上出现一些问题,孩子的一生也不会就此毁了。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对未经雕琢的部分,或者6岁前的印痕,只要温柔地坚持也一样会创造出唯美的作品。

按照发展心理学,18岁之前可分成几个阶段,一岁之内叫乳儿期,2~3岁叫婴儿期,4~5岁为幼儿期,6~11岁为学龄初期,12~15为少年期,16~18为青年初期。12岁之前)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对父母对抚养人都有了相对的依赖和依恋。孩子会听大人的话不是为别的,而是因为爱。

所以12岁前是弥补上个阶段养育缺陷的最佳时机,当然越早开始弥补越好。此时父母能做的就是爱他,尊重他,等待他。无条件接纳孩子,与孩子重建亲情与亲密感,获得孩子的心理依恋,这样父母再教育就比较管用了,磨刀不误砍柴功。

图片发自App

跟孩子死磕不如跟自己死磕

曾经在一档节目里,有位嘉宾说道,那些一心逼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有本事自己考一个试试?家长说,那还是算了吧,这把年纪了。这么多年没看书了,肯定考不上。那还是别逼孩子了,你们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如逼自己成为龙成为锋。自己不努力,管孩子没底气。孩子一句话回来:你自己咋不……,我没逼你成为优秀的家长,你凭什么逼我成为优秀的孩子?

55岁的妈妈周亚松是湖南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但她平凡的职业隐藏不住她的光芒。

女儿小的时候,她送女儿去学乐器,反正等着也无聊,于是她就在一旁偷听。不同于很多送孩子上补习班的家长都是一边玩手机。

这一学学上了瘾,她干脆决定系统的学习一下。于是决定考研。她和女儿一起备考,考研不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大而退缩。

白天要工作,她就把重点内容记在笔记本上,闲暇之余时,她就赶紧拿出来看上几眼,希望自己可以多记住些东西。

晚上才是她真正拼命学习的时候,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夜深人静,人们已经进入梦乡时,她还在抱着书本刻苦专研,她压缩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而她这股拼命学习的劲儿,让她先女儿一步考上了研究生,成为了女儿的学姐。女儿在妈妈成功后,也不甘示弱,第二年也成功的考入了母亲所在的学校,与母亲成了校友。

这位妈妈可以在女儿长大后选择安逸,然而她并没有,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她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她的这股劲给了女儿更多的动力。母女俩在共同努力中,找到了更好的相处方式。

六六就这样直言:“别老逼着孩子进步,首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你都没解决自己的问题,怎么带领孩子进步?”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后代,我们做父母决不能懒惰,指望孩子逆袭还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则。

磨破嘴皮不如身体力行,遍寻教育技巧不如言传身教,对孩子生气不如自己争气。所以教育即是修行,就是让父母成为更好的人。

育儿的问题常常是一环扣一环,每一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上一个阶段没做好就会影响孩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教育欠下的债迟早会在某个时刻原封不动的还回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过育儿书30+ 我发现育儿的3个扎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