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前些日子,我二上烟台山,走走停停,只到“观梅亭”就下山了。
我知道要想认识烟台山公园真面目,必须把这个块头不怎么大的公园逛个遍,至少要看个七八成。
否则像“狗扑屎”似的这里瞅瞅,那里瞧瞧,走马观花,或半途而废。难免会挂一漏万,“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片面主观,只能覓得部分的吉光片羽,而失掉真正的珍珠宝贝。
好在烟台山海拔只有四十几米。上下几趟还是能做得到。有的人还一天一趟,甚至早晚各一趟哩。他们为的是锻炼身体,或散步,或慢跑。反正现在公园没什么设防,进进出出没人过问,一天五盘桓都行。
上周日下午两点多钟,我又一次迎着午后的斜阳,三上烟台山。
每次上山都有不同的情景与心境。同前两次相比,这一次就明显热闹得多。因为是周末,游客比平常来得多,一拨又一拨,络绎不绝。我为之振奋,脚步相对也轻快了些。
有的父母来逛公园一点也不轻松,要为孩子背书包拿板凳拎水壶,还要像跟屁虫似的寸步不离地跟着。
当然,培训老师也够辛苦,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充分利用烟台山的优势资源,带学生来这里绘画。
不用说,这些孩子也不轻松,想休息也没得休息,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在出来写生要比圈在房间里好多了。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开眼界。
时过境迁,只相隔一周时间,想不到“月宫门”旁边那丛原先只噘着一张小嘴,长得密密麻麻、鼓鼓囊囊的茶花蕾竟已争相绽放,红红火火,鲜艳夺目。真有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之感慨。
2.
在老师的引领下,一群孩子径直来到“烟山鹊桥”下的小池旁。不得不说老师有眼力,这里确是绘画的首选地。
依山傍水,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右手边是七八个接连不断、曲折盘旋而上的“云梯”廊亭环绕着。
小池窄小,宛如一块卤碟,又如一个浅浅的米斗。几块光滑而平整的石头,铺成一条弯弯的月牙形“桥丁”,硬是把斗池一分为二,给辟出两爿(pan)来。
看不出多少有着“活水源头随处满,东风花柳随时新”的小池,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拳头般大、似是而非的小荷叶。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旖旎风光,却也为一坛静寞的池水增添了一抹翠绿的色彩。
池水暗淡,水波不兴。虽没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壮丽景色,却也小巧玲珑,钟灵毓秀,难得给公园捎来一壶水,犹如画龙点睛,别开生面。
可令我疑惑不解的是,这看上去似乎纹丝不动的池水是从哪儿来?是从天而降的甘霖,还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泉水?看那山涧桥底下干涸一片,没有一丝一毫泉水叮咚响的迹象,也没看见人工通到这里的水管。
难道说是那些生命力旺盛,盘根错节,却又被雨水冲刷而裸露的榕树根,返璞归真,把平时从大地中吸收的水分,如周公吐哺一样反哺给大地,以赐感恩戴德?我站在池边观察了许久,不得而知。
四周顽石磊磊,假山耸立,赏心悦目。
老师叫孩子们自选景物,远近高低各不同,喜欢哪就画哪。
孩子们初来乍到,叽叽喳喳,你拥我挤地坐成一圈。先是东张西望地观察,然后很快就安静下来,开始画。
这时,从廊亭上头的“观梅亭”处传来悠扬的二胡琴声和笛声,虽然见不到那两位音乐匠人,可那阵阵抑扬顿挫、美妙动听的乐曲声穿越时空,久久地回荡在树木森森的山谷。使人产生一种身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好意境中去。
深怕孩子有闪失的一个个家长,全场陪护跟踪,像保护神似的站在背后紧紧盯着,或指指点点或袖手旁观。神经兮兮的也不觉得累。
3.
绕过孩子们的背后往前走几步,有一个小操场。年轻的姑娘小媳妇们,正激情四射,踢踢踏踏地跳着广场舞。
一群七老八十豁口掉牙的大爷大妈一点也不示弱,正在慢条斯理地摇臀摆胯,举手投足,噼哩啪啦地击掌,跳“拍手操”、“舒筋活络”舞。个个嘻嘻哈哈,笑容可掬。
在“激情广场”的上方,是一个大草坡。坡顶上也有一帮小孩,正对着前方的景点写生。
顺着并不陡峭的山坡爬到山顶。这里既没有悬崖峭壁,也没有奇峰突兀,而是一片视野开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开阔地,犹如一个宽敞平坦的演兵场。
一棵浓郁繁茂的大榕树覆盖着大半个地面,四周是新修筑的炮墩和炮台。
据史料记载,古烟台山叫天宁山,面临闽江,地势重要。距今700多年前的元朝曾在这里筑垒架炮。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将领张经以及戚继光曾在此抗倭,剿倭的营防便设置于此,设立烟墩、炮台、炮城,烽火台,以为报警之用,故名烟台山。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谁会想到在脚下这块祥和而温暖的土地上,这里曾经是烽烟滚滚,号角声声,民族英雄们指挥作战的地方?
如今站在烟台山顶,俯瞰前方,闽江两岸高楼大厦林立,江水静静流淌,船只自由地行驶,人们幸福美满地生活。
可谁又会想到,一百多年前,这里却不是这样的。
自从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2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正式开埠。
二.
1.
此后的百余年里,外国侨民先后在福州开设洋行、医院和学校,整个风貌区及周边现存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163处,除了众多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别墅等西洋老建筑外,还有数十座中式园林古建筑。几乎都分布在仓山区的烟台山附近。
鸦片战争后,烟台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外国势力所盘踞。西方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也纷纷派传教士来仓山传教布道修建教堂,仓山成为福州教堂最多的地方。
位于乐群路上建于1856年的天安教堂。
掩映在厚重的历史之中,最早建筑的石厝教堂。
虽然此时已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可还是有不少游客在此拍摄留念。
屋顶上面那一树金黄色的银杏叶在晚霞的照射下,更显得熠熠闪光。
保罗·克洛代尔,法国近代作家、诗人、外交家。于(1900-1909)任法国住福州领事,曾写下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为近代法国文坛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
与福高只咫尺之遥的“春伦·馥源”,曾经是福建神学院。里边有吃的喝的饮的咖啡等茶座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图片展览,欢迎游客参观留影拍照。环境静美幽雅,令人眼前一亮,徒增见识。
……
周边,刚开放不久风景秀丽的“江心公园”跟烟台山两两相望,只一路之隔;
我知道烟台山上还有许多气势雄伟壮观的名胜古迹和寺庙,举不枚举。令游客们喜不自胜,流连忘返。
你如果到烟台山只逛公园,而不再往前走走看看那些掩映在花草树木中的西式建筑和认识这里的人文历史,那你真的是亏大了。
都是福州人的林徽因、冰心以及孙中山等名人,都在烟台山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谱写出各自不同的故事。
在清晨或者黄昏,又有多少俊男靓女,在这繁花似锦的烟台山上出双入对漫步溜达,或携手并肩十指相扣,或卿卿我我喁喁私语……终成眷属,洞房花烛夜,
正如泰戈尔说的“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无怪乎人们把这里称为恋爱的圣地。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叶圣陶先生1923年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
……
(全文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