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工作摘录17

诸位,新年的工作开始了。作为我们工作的心法,今天起,我想继续《活法》的摘录分享。

上一节,稻盛先生强调了工作现场的重要性。那是一种强烈工作意愿支持下的极为深入的工作探索。这种强烈的意愿驱使我们一次一次重新审视每一个工作细节。我时常想,如何建立自己的专业性?势必是一种极度的长时间的专注所导致的非同一般的深度和认知才会带来专业性。在这一点上,任何工作都是一样的。

具体到工作现场,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场,就是KP拜访的现场。我们总能在这个现场发现新的线索,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强烈的工作欲望下不断被有意识强化的。我们的工作并非标准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绝非只有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达到目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在共性下的属于自己的个性,成为真实的自己。

新的学期马上开始,关于我们的工作价值传递链条,首先就是KP拜访,这一个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的工作。这方面的功课大家首先是要自己去做的。找书籍还是找课程,还是怎样,你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

京瓷集团使用非晶硅感光硒鼓制造打印机和复印机。这种特殊的感光硒鼓硬度极高,即使打印量达几千万张也不磨损。在打印机寿命期内无需更换。

这种环保产品,京瓷在全世界第一个成功实现批量生产。非晶硅硒鼓的制作,是在精密研磨的铝筒表面涂一层薄膜硅,整个表面必须以均一的厚度成膜,否则就起不到感光体的作用。但要确保这层薄膜厚度均一,技术上极为困难。

只要有千分之一毫米的厚度误差就不合格。研究的三年中,只成功过一次,再做却连续失败。

没有“再现性”,不能连续制造,作为生产企业就等于没有确立批量生产的技术。当时全世界都在攻关,没有一家成功。我也曾一度想放弃。

但我还是想再试一次,回归初衷,重新审视现场,对薄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变化,我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一确认,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看出些名堂,听到些信息。

我给相关研究人员鼓气,要求他们无论何时,无论看到什么现象,都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

但是,某夜我来到现场,本应仔细观察的研究员却在打瞌睡。我听到的不是什么产品的声响,竟是他的鼾声。

我撤下这名研究员,换上目光锐利的研究员,同时将研究所从鹿儿岛签到滋贺,将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研究班子做了大幅调整,起用多名新人,彻底重组了多年来由固定人员构成的组织。从常识上讲,这样做风险很大,但结果却一举奏效,一年后批量生产获得成功。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制造的产品的深切期盼,一丝不苟观察现场的热情,前任者缺乏,后任者具备。在这方面严厉乃至苛刻的要求,为制造产品的企业所必需,缺乏这样的精神,新产品开发不可能成功。

有句话叫“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比如,听到声响,条件反射式地转过头去,这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叫做“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所以上述事例中讲到的“观察”这一行为,本来必须是这种有意注意的连续。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先生十分强调“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说:“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要超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我年轻时,因为繁忙有时会站在走廊里同部下交谈。那种情况下的对答,后来往往成了问题:部下说确实跟我讲过;我却说没有听到——有过几次这种经验之后,我一概取消了在走廊里听取部下报告的谈话方式。

有话要说,有事要谈,可以在房间里或办公室一角进行,总之要在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地方。做某件事时又随意听取部下的报告,这类轻率的行为,我严格自禁。

所谓有意注意,打个比方,类似于使用锥子,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从而有效达到目的,其特点就是“集中力”。像锥子一样,吧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就能把事情办成。

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法》工作摘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