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势也,英雄岂非时势造?

   

长平潇潇赵悲歌


今天大秦帝国看到第三部下第十四章对峙上党,历史书中半熟悉的赵括在孙老师的笔下正面登场,不得不说,对其初始的描写真的令人羡慕,聪明,机辩,学识渊博,条稀缕清,角度独特,审时度势……如果不知其后来之事,当真以为是张仪般诡辩雄才之士出世。不仅在想,为何这样一个阅尽兵书、才思敏捷的少年俊才,最终会成为误国误军的历史罪人。

      如其所说,吴起一生大小76丈,孙膑一生仅两仗,太公一生也仅三仗,战阵磨砺可以成名将,精研兵学也可出将军。


纸上谈兵骄横将


      赵括不乏对军事兵书的热爱,也有其独到见解,这从其父赵奢批其乱评《吴子》论将篇以及《孙子》作战篇的注语即可看出,初生牛犊不怕虎,赵括读书之活,不人云亦云,审时度势,甚至其言和后来白起回应司马梗的敌地取粮说竟然惊人一致。赵括也不乏实地勘查之务实精神,这从其后来负责廉颇大军粮草期间每每绘制的四十六张两军对峙的壁垒图就能看出其用心之务实认真。赵括也不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和对为将之勇的全方位定义,更难能可贵处在于其知人之深、识人之准,在关键时期向赵丹举荐了赵国后期的支柱,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并敢于直抒己见、痛斥时弊,令唯唯诺诺,飘忽不定的群臣面红心跳。以上种种都是赵括优于常人之处,按常理当有一番作为的。


战军战国难战己,杀神白起也苍茫


      反观白起,师从无名隐士,谨记师训,从行伍底卒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勇猛,不恃功自傲,再大的战功奖赏面前,也是坚持一级一级升迁。直至大将军高位,也是坚持每战必亲自勘察地形,亲守最险恶关口,站前必反复演练,战时亲自上阵杀敌。从师从山中修行到战阵厮杀,再到深研老师临终赠送的兵书,白起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子,更兼自身的秉性特点,正如后文所说的,其猛其刁其狠其算其谋其智其稳其冷,堪称炉火纯青,每战皆是干净彻底,令对手毫无机会,令天下心生敬畏,直至但凡白起挂帅出战,山东六国尽无人敢挂帅应战。


四十万精壮埋长平


      长平之战最终让赵括与白起进行了质的对比。秦国巧用离间计并有白起装病骗世人,赵国也最终听信谗言和舆论,加之赵丹太想证明自己知人善用,比肩前人,震慑天下,临阵换帅,都太想赢了,反而给了范雎制造战机的机会。

      历史每逢关键之处,留给执笔之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最终篇章的好坏就在于书写之人谁更能冷静而沉稳的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谁更能护住自己的短处而给对手不留余地……

      胜负一瞬间,比拼却在平时,历史那一笔,更是在落笔前便基本有了字形和大意,孰胜孰败都会不出所料。要说赵括之败,我认为,一是败在心高气傲,不听人劝,不敬对手,不认己短,不聚己力,一场举国大战,被其轻视为与白起的个人较量。二是败在其母所说的只有纸上谈兵之能,无实际战阵磨砺,不知战事之要,不能沉心静气,但遇战事,只知据书理分析时局,不知据实情实地实势而变。三要败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用赵武灵王胡服轻骑于山地之上攻秦军锐士。四是败在了运气太差,初掌兵权就是将帅,更遇杀神白起,直接不给机会磨练,首战既成决战,决战即是毙命……但要说真有运气成分使然,也是占不了一成决胜之机,比如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而天降大雨救活三马。



      这让我想起了汉武帝时期的抗匈名将霍去病,同样是青年才俊、穷尽兵书、酷爱兵事,亦无战阵经验,但却能首战立功,越打越成熟,越打越威武。霍去病有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但赵括却永远的定在了历史的长河上,虽然最后用孙膑的车城圆阵惊艳了秦国一般将帅,但就像白起最后所说,为了秦国日后无阻,赵括必须死。能不说时势造英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乘时成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也势也,英雄岂非时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