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霍华德.莱茵戈德
1、本书主要介绍五种素养:注意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作力和联网智慧。作者认为,如果这些的素养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传播,那么我们将会自我淹没在虚假信息、广告、垃圾信息、噪音和瞎扯当中。本书讲述了数字公民应如何聪明地、人性地、用心地使用社会化媒体。
2、在这个充实信息,而其真实性缺乏保障的世界,守门人、权威以及验证真实性的人是如此稀少,我们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必须学会批判性地看待自己获取的信息,辨别哪些信息值得相信并且判断是否值得为之花费精力。
3、不论在虚拟社区还是现实世界,流言、冲突、谩骂、欺诈、贪婪和偏执都是人类社会性的组成部分,这些特质很可能被工具放大。但社会性同样也包含利他主义、趣味、社区意识、群体行动以及好奇心等等,这些好的特质也能被人为扩展,互联网的载体就是明证。
4、在网上总会有思辨的漏洞、隐藏的偏见、片面的交互以及虚假的辉煌,这是网络文化的病症,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但要相信,热情可以与批判性思维兼容,彻底的支持者或彻底的反对者并不一定是最有益的立场。
5、对信息有所贡献的人的自我认知,同那些消极的消费他人发布的文化素材的人有本质区别,即便他们的贡献不过是在维基百科上改正拼写错误,或者为某张照片添加标签,参与者是积极的,单纯的消费者则毫无作为。
6、一系列在线社会行为显示,除了经济补偿等纯粹的自利性因素驱动,人们携手共事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乐趣、共同进步、对挑战的热爱、同情、以及共同造福人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但同情等,偶尔也会被别人利用)
7、网络协作领域的超级英雄都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而我们都能从中获益。比如:1、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为志愿者们找到合适的角色,并鼓励他们作出贡献。2、如何让人们自行选择自己的任务。3、如何为参与者创造一个促进共同利益的平台。4、如何对人的贡献予以认可。5、如何使决策过程变得民主和透明。
8、今天的“名誉杀手”不再使用咬耳朵或者写大字报这种低级伎俩,他们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诋毁的话语,别人可以任意读取这些信息,而你无法将其抹去。而且,数字化网络还会将人的一些恶行夸大。因此,当你试图保护自己的名誉时,“自我呈现”的艺术就至关重要。
9、一旦你懂得别人是如何利用你的“数字足迹”来跟踪你或者向你推销产品,你也就有了保护自己隐私与名誉的能力。如果您想利用网络技巧在数字文化中求得兴盛,同时又不丧失人的本性,那就得将理论、实践、甚至传说结合起来。在将来,基本的网络素养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注意力
10、《走神:被侵蚀的注意力以及即将来临的黑暗时代》,作者杰克逊:“注意力的侵蚀已经非常严重。全社会都行将丧失深刻思考和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总而言之,我们正在滑向一个新的黑暗时代。”
11、心中有一个目标,我们才能积极地将注意力汇集在特定的对象上,同时把与这个中心任务不直接相关的信息过滤掉。目的和意图驱动着执行控制力为达成目的而处理信息环境中最重要的信息,同时屏蔽无关的内容。
注意力不仅是你可以自行掌控的内在工具,也是其他人尝试控制的经济要素。
12、成年之后,注意力就成了有限的资源,而注意力习惯从此很难改变。由媒体引起的走神可能会带来以下后果:1、工作缺乏成效,难以实现目标。2、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3、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媒体毁灭性的影响。4、对媒体成瘾。5、隔绝人际交往。6、难以获得独处的机会。
13、我们的确需要警惕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体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它的时候。但教化的力量可以淡化媒体对注意力的不良影响,对这个充满了走神可能性的世界,首先得建立内在的自律性。如果能改变习惯,大脑会很乐意追随,难的只是改变习惯。
14、持续的一心多用会剥夺内省以及建立真诚的社会关系的机会,还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学会管理注意力,要减少那种希望持续地与他人连接的冲动。明确的意图是注意力的助推剂。
15、一般而言,专注指的是摆脱不假思索的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事物保持敏感。专注的意识并不仅仅指觉察周遭环境:它还包括对自己的思维有所知觉。专注让我们觉醒,不再不假思索,漫不经心。通过对思维进行反思,我们能够做出决策,改变也随之发生。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方式,直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当我们学会对当下、此处以及自己当前的精神状态加以关注,我们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意识,那就是专注。---丹尼尔.西格
16、专注是“在你关注自己的意图时所浮现的知觉”。任何人,只要希望在信息空间中游刃有余,而非随波逐流,专注就是最重要的素养,必须有意识地实践,持续地加强,并且明智地应用。
垃圾识别术
17、数字化媒体带来了走神和轻信的危险,这点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要摒弃那种对注意力放任自流,或者对流言不加甄别的坏习惯。如果说注意力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你的意图,那么垃圾识别的关键就是时刻保持怀疑。不是说要拒绝相信一切;而是不要一开始就相信一切。就算你已经找到答案,也不要停止调查。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不要理所当然地接受你遇到的第一条证据。
“保持怀疑,查清作者,然后看看别人对作者的评论”“像侦探一样思考”---《如何在纸媒、广播以及互联网上识别偏见和垃圾新闻》麦克曼努斯
18、只点击鼠标、复制、粘贴、搜索并自行判断,花不了几秒钟的时间,其中最费工夫的是学会判断。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依赖互联网获取重要信息,诸如新闻、学术研究、医药知识以及投资建议等,却少有人接受批判性的吸收网络资源的教育,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威胁。
19、梅特茨格等研究表明:频繁地通过互联网沉浸于虚拟世界中的人(包括游戏玩家),以及参与网上信息创造的人,都会比较关心可信度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在更多的层面上对互联网参与得更多更深,他们可能会培养出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并关注网上信息的可靠程度……他们会用更多的方法来评估可信度,并且对这种评估一丝不苟,这也会让孩子们更加谨慎,不轻易信任陌生人。(是啊,相信人类会在新环境中学会生存)
20、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搜索能打开一扇自学的大门。观察一下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行为就会发现,会使用高级搜索功能的人少之又少,连给词条加上引号以实现精确搜索,用加号或减号来合并或排除搜索词条这样简单的功能,都乏人问津。
21、进行垃圾识别,要形成对谎言的敏感度,我们必须或多或少地明白如何问问题,如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以及如何探求意义。
22、有了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就消弱了权威的力量。尽管如此,在对信息的可信度的检验过程中,权威仍然是十分有用的线索之一。(可怕的是很多人发布信息是冒用了权威之名)
23、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危险人物:好心帮倒忙的无知网民,坚信自己能拯救世界的庸医以及厚颜无耻的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诚然,那些接纳不良医疗信息的无知消费者们有点自作自受,但那些不假思索就转发信息的人却让问题更加严重。轻信或传播不良的医疗信息或政治信息是有害的,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知识永远驾驭无知;人们欲成为自己之主宰,必须以知识之力量武装自己”。
24、由于数字化工具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新闻业传统的“守门人”角色已逐渐淡出;但对原始新闻素材真实性检验的需求却空前的强烈,这种检验必须由经过训练的人、甚至专业人士来完成。任何人都能从突发新闻现场发布视频或者推文,而专业的新闻要求审视这些原始新闻素材,构建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当事人的叙述串成连贯的故事,并且引用代表不同利益的发言人的言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如今新闻变得更像一个开放网络,而非一个封闭的专业。
25、吉尔默(记者《We the media》《Mediactive》的作者)提出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也是“将被动消费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五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保持怀疑。第二条原则是主动判断,这让我们在面对不可靠的网络信息时,不至于陷入愤世嫉俗的想法之中,我们要自问,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当中。第三条原则是开拓思维,这鼓励我们寻找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意见。第四条原则是不断追问,这跟“侦探式的思维”不谋而合。第五条原则“学习新媒体技能”则强调,积极地投入社会化媒体,能够让你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中去,让你了解到文化产品创造者们的思维模式,这对你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6、人们只关注那些符合自身已有信念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回音壁”效应。如此,人们在不自觉中就被关进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气泡。要挣脱“回音壁”和气泡的束缚,你就得有意识的去接触自己平常很少接触的东西。
27、在信息极丰富的世界里,信息之充裕的反面是一种匮乏:对信息所消耗的东西的匮乏。而信息会消耗什么呢?这很明显:它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丰富带来了注意力的短缺,人们因此必须高效地在过多的信息之中分配注意力。---郝伯特.西蒙《信息充裕的世界中的组织设计》
2010年8月,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一个高科技会议上引用了一条让人震惊的数据:如今,人类在两天之内制造的信息,同人类从史前时代到2003年制造的信息总和一样多。
28、你看到一个链接,然后决定要不要点击它,这时候你就对注意力施加了执行控制;你也有可能不进行控制,任由注意力成为信息的俘虏。当你在课堂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在商业会议上把玩黑莓手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或者在陪孩子逛博物馆时心不在焉,你的认知行为和社会行为就开始影响你的思维和周遭的社会环境。
29、面对最近严重的信息危机,我们最先开发的工具是认知的工具,必须训练人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否则使用再多的技术也无济于事。所谓专注,就是制定目标,并且形成意图;不时地对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施加关注,并且反思你当前的行为同完成目标有什么关系。你要深吸一口气并且自问:我现在在网上做的事情是否有助于实现今天的目标?要在细微之处训练使用媒体的专注力,想办法把这种训练融合到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直到养成一种关注自己媒体使用行为的习惯。注意力分配不像伤员鉴别分类那么性命攸关,但它最终会决定用户的生活质量。
30、想象一下,有人问你一条错误信息从哪儿来的?你回答说:“网上的人这么说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很傻?如果你说:“这可是大英百科全书说的!”尽管这条信息还是错的,你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傻了。因此,权威实际上有双重功能,求助于权威,一方面能够增加获得正确信息的概率,另一方面能减少犯错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