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圣经科学密码—上帝的复活(三)

第三章 上帝的复活

上帝曾经暗示过在适当的时候将要复活,那么他究竟如何复活?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他懂得上天下地及隐形之术,甚至有能力将清水变成石油以及点石成金。这个人在让人类亲眼目睹他的特殊才能后,然后声称他就是复活的上帝。

假如这情形真的发生了,我们究竟是否应该相信他呢?

相信人类必定众说纷纭,有人说那可能只是神,又可能是外星生命,至于他是否就是上帝,则没人能够下定论。

然而上帝永远是上帝,他复活时所施行的奇迹绝不是上天下地、隐形之术,亦不是施行种种其它超自然法术如此简单。上帝只要希望复活,那么将没有人能够提出半点质疑他的理由,并且永远膜拜于他的权威之下。

事实上,上帝要复活永远都需要用奇迹来证明,我一直思考着上帝究竟施行何种奇迹证明其已经复活。后来我终于恍然大悟,不得不为上帝的精心安排与全能而折服。

从历史可以得知,古时候人类大多信仰神灵与上帝,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后,种种科学的进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表明上帝及超自然力量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微。直到现在为止,大多数有学识的人类都对上帝的存在抱着怀疑的态度。

大家可以试想,假如这个世界上对上帝提出最有力怀疑证据的人,亦即所有科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学者,都突然全部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毫无疑问,这个奇迹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这同时意味着上帝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复活,那么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类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反驳上帝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亦足以超越其它所有奇迹。

我们知道,哪怕现在有一个人长得和二千年前的耶酥基督一样,并在空中飞翔,弹指间将整个太阳系的所有物质都毁灭,我们仍然有理由反驳他不是上帝,因为他有可能是外星生命,只不过拥有了比人类强大的科技设备罢了。

所以上帝创造一个人类找不到理由否认他存在的奇迹绝不简单。

我将在下文中将逐步分析上帝是如何创造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其复活的伟大奇迹。

一、精神实体理论

以下是一篇故事,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精神实体”的概念。

全能物理学家

某一天,我们整个宇宙中几乎所有生物都死亡了,只剩下两个生物体。

其中一个生物体是一名物理学家,他已经掌握了人类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宇宙起源的知识、超光速旅行技术、时光倒流技术等等。

而另外一个生物则是一个被做了手术的生命体,他只能思考,同时没有五官,亦没有身躯,只剩下类似于人类大脑的身体结构组织。这个生命体生活在未知的星球上,依靠空气就已经可以生存,亦无法及无需移动。

这个可怜的生物体,思想十分单纯,每天都在脑中唱一首名叫“孤独的我”的歌,并享受着唱歌的快乐。

最后,物理学家利用飞行仪器飞到了这个不为人知的星球,并发现了这个生命体。他利用各种仪器探测这个生命体,发现这个生命体有脑电波亦有新陈代谢,证实这个生命体是宇宙之内除他之外的唯一生命体。

物理学很快就离开了,他随后对整个宇宙都进行了探测,并将对这个宇宙的所有知识以及所见所闻都写在一本书上。在书中他提及了另外一个可怜的生命体,并将对他的这个生命体的所有研究都记录在书上。

这个物理学家可以讲是一个全能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已无所不知。

他最后在书中宣布:我已知道世界的一切事物。

========================================================================

试问读者,这位物理学家是否已经知道了世界的一切。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没有知道另外一个生物体在脑中唱了一首什么歌,而且亦没法知道这个生物体在唱“孤独的我”这首歌时的实际感受。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他所知道的仅是这个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变化情况、脑内的化学反应、脑电波的变化数据而已。

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主是研究世间上一切事实存在的事物。然而现今的物理学家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研究人的精神,难道精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事实存在吗?

又难道您感觉海鲜美味、音乐好听、爱情伟大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事实存在吗?

所以说,现今的物理学存在重大的缺点。因此正确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的精神感受必须与物质一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人类的精神感受就是“精神实体”的定义,又可简称为“思想”。

另外两个故事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精神实体”的概念。

 

聋人听不到音乐原理

在一个星球上住了一群没有耳朵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甚至比人类发达,但仅仅是听不到声音,亦即无法知道声音的感受。

地球上的人类终于有幸拜访了这个星球的生命体,并通过各种手段与他们沟通,例如通过书写及身体语言等等手段。人类告诉他们,你们太可惜了,因为你们听不到音乐。

他们理解人类这个意思后,感觉十分好奇,就决意研究人类所说的音乐,因此人类在他们的星球上安装了一些音响与音箱,并日夜播放贝多芬的交响乐。

这此聋的生物不分昼夜地潜心研究,但始终他们只能用各种仪器记录空气中物质振动及声源物质振动的变化情况,并未能知道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

最后这些生命体对音乐作出了科学解释:音乐就是不同物质的不同频率振动。

人类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之后,啼笑皆非。因为人类认为这些聋的生命体永远也不能理解音乐的真谛,并且他们当中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与思想家都不能理解。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人类是否有可能正如这些聋了的生命体一样,再杰出的人都无法理解一些世界真理呢?

但无论如何,以上这个故事说明精神实体永远是精神实体,音乐带给人类的美妙感受绝对仅是美妙感受,音乐不会因为它不是物质而并非事实存在。其实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实体,但物质产生了精神实体后,精神实体则作为独立的实体与物质同时存在。

例如音乐,他永远也是由于声源及声音传递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没有这些振动的物质就没有音乐。然而物质产生的音乐并非是物质,音乐就是音乐,他就是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与这个世界的物质一样是事实存在,它是一种“精神实体”

否定精神实体的人正如这些聋的生物一样,认为自己所撑握及了解的世界一切事物及变化规律,其实仅了解非常局限的一小部分世界。

其实这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犯的毛病。

假设有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并可看见夜空中所有闪亮的星星。您要求这个人计算星星的数目,但到最后,这个人都十分容易计算错误,因为这个人没有把自己所站的地球计算在内。

现今的许多物理学家们正如上面的这个人,他把世界的一切都看在眼内并加以研究,但他却忘了自己的感觉实体,同时由于相信其他人的感觉实体都与自己的感觉实体一样无需加以研究,所以就感觉没有必要研究除物质之外而事实存在的精神实体。

这就好像有30个人分别站在30个地球上,并且各个地球之间仅相差数十米,假如这些人被要求计算星星的数目。到最后,这些人往往会算少30个星星的数目。

人类的知识告诉我们,有许多出现了的事物未被“经验到”,例如月球的背面永远不被地球人肉眼所看到。但是历史上的哲学家贝克莱和黑格尔者出于不同的理由全部否定这一点,他们主张凡是未经验到的就没有。

现今的科学精神全盘否定了贝克莱和黑格尔的这一点,认为虽然有人类未曾经验到的事物总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上,科学家自己却犯下了科学精神上最不容许犯的错误,亦即忽视了“精神实体”的研究而只醉心于物质世界的研究。

现今的科学精神也犯下另外一个致命的错误。

众所周知,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信念,而是尝试性的信念。科学精神它不依赖权威,不依赖直觉,而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但正因为所有科学的研究都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因此只要再找不到证据,科学就永远不能发展。

这是十分KB的事情,因为现实中大多数已发生事情的证据都永远消失了甚至根本没有证据,所以人类若然只依赖证据判断事情,那么自己所撑握的事实证据虽然可对事物作准确判断,但却不能判断大多数的事情。

若然所有科学研究者都承认自己不能判断大部分的事情,那么这种科学精神还是值得欣赏,但是偏偏现今的科学知识却成为人类社会中判断所有事物运作规律的标准。所有与科学理论不符的理论都纳入错误理论的范畴,自然而然,那些只拥有了微小的证据就妄想凭其判断一切事物真理的学者,事必会产生数不清的错误判断。

科学知识无非就是将无知化为已知罢了,但这个世界必定是无知比已知多,因此所有希望用已知来论述未知的世界的人,其结论必定有许多错谬之处。科学知识中的已知知识永远只已知的狭小范畴内生效。

所以说,具有正确科学精神的人首先学懂谦虚,并承认自己的无知。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理念,最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他的热情激发了其它人的积极学习态度。苏格拉底徒弟柏拉图笔下的他,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且他比别人聪明就只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

具有正确科学精神的人必须与苏格拉底的学习态度一样,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让我想起《圣经启示录》神灵对世人的劝告:“你说,我是富足, 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 赤身的。”这句说话恰好道出人类现在的处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确实都是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精神实体”对科学研究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其实“精神实体”起着人类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只要人类能正确分析“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那么现今许多物理学、哲学难题以及上帝是否存在之谜都有清晰的答案

二、“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

1、“物质实体”决定“精神实体”

有无数事例都证明人类的思想感觉都是由物质决定,世界上没有了物质则没有了人类的思想感觉。

在地球的众多生命体出现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学原料,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科学家试验可推知那时的化学原料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们都是简单的复合物。就我们所知,它们至少存在于我们太阳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

一些化学家曾经试图模仿地球在远古时代所具有的化学条件。他们把这些简单的物质放人一个烧瓶中,并提供如紫外线或电火花之类的能源——原始时代闪电现象的模拟。几个星期之后,在瓶内通常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一种稀薄的褐色溶液,里面含有大量的分子,其结构比原来放入瓶内的分子来得复杂。特别是在里面找到了氨基酸——用以制造蛋白质的构件(building block),蛋白质乃是两大类生物分子中的一类。

在进行这种试验之前,人们原来认为天然的氨基酸是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的依据。如果说在火星上发现氨基酸,那么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可以肯定无疑的了。但在今天,氨基酸的存在可能只是意味着在大气层中存在一些简单的气体,还有一些火山,阳光和发生雷鸣的天气。近年来,在实验室里模拟生命存在之前的地球的化学条件,结果获得了被称为嘌呤和嘧啶的有机物质。它们是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即DNA。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三十亿到四十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也许在岸边逐渐干燥起来的浮垢上,或者在悬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者。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都由不同“物质实体”之间相互搭建而成的。在开始时,物质实体之间的简单搭建构成了具有单纯思想意识的生物,后来生物体逐渐进化,越来越多“物质实体”彼此搭建成新的生命体,并且它们之间搭建的形式越趋复杂,由它们所组成的生命体,其思想意识亦渐趋复杂,最后出现了人类。

换言之,是人体内的物质结构决定了人类的思想。

另外我们知道越简单物质结构的生物,其思想亦越简单。

例如假如你是四处运动的多细胞有机体,那么至少你具备一种原始的脑。已故日本裕仁天皇热衷海洋生物研究。他所作的观察最先清楚地显示了具有某种脑对活动的生物的重要性。

他所研究的被囊类动物名为海鞘。当海鞘还是一个未成熟的幼体时,它把时间花在四处漫游上:它不仅可作协调的运动,而且还有原始的振动感受器(大致相当于耳)和原始的光感受器(类似于简陋的眼)。事实上,可以说海鞘有一种雏型的脑。但是,当海鞘成熟后,它改变了生活方式,开始贴在岩石上,靠过滤海水为生,不再也不必四处漫游。这个阶段的海鞘实际上完成了惊人之举:耗竭了自身的脑。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简单的生物,亦有思想,只不过其思想的复杂程度仅仅比人的思想简单而已。

问题的关键是,再简单的生物例如细菌,那么他虽然没有所谓的“脑”,那么他有没有思想?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没有脑的生物都是生命,很明显,根据人类的理解,细菌的确是生命体。

那么什么才是生命体的定义呢?答案是有思想的事物就是生命体。

因此可以知道,细菌虽然没有脑,但它是生命体,那么它肯定就有思想。

人类认为有脑的生命体才有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错觉,脑无疑是所有生命体中最复杂的身体结构组织,但并不代表有脑的生命体才有思想,有脑袋的只意味着思想的一个突破。你可以这样理解,有脑的生命体的思想比无脑的生命体思想复杂1万亿倍,但却不代表无脑的生命体就没有思想。

细菌无脑但却懂得繁殖,并懂得攻击人内部的物质结构,如果他没有思想,为何它要繁殖呢?并且它是如何懂得生存呢?

问题越来越有趣了,既然无脑的细菌都有思想,那么石头、宇宙有没有思想呢?

细菌会运动,石头也会运动,宇宙也会运动。细菌会死亡,石头与宇宙也会死亡,细菌有诞生的一刻,石头与宇宙有也诞生的一刻。那么既然承认细菌有思想,为何不承认石头与宇宙都有思想呢?

有人会说,石头与宇宙不会繁殖,那么他们不是生命体。

如果按此推论,假如现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得到一种怪病因此不会繁殖,那么我们就必定不是生命体了。

亦有人会说,细菌可以主行选择要做的事情,但石头与宇宙却不能,因此他们都没有思想。

这个论据仿佛十分有力,但只要细心分析,就会发现有致命的缺点。因为我们知道,人类所有思想与行为都是被迫的,换言之,世界上没有一种生物可以完全自愿做任何一件事。

例如你喜欢上一个人,究竟是你自愿喜欢还是被迫喜欢。

例如您读一本书,究竟是您自愿读这本书,还是因为您被迫想知道书中的知识而读这本书。

又或者您想吃饭,究竟是您自愿想吃饭,还是因为您肚饿才被迫想去吃饭。

还有您肚饿,究竟是您自愿肚饿,还是因为需要补充生体的能量,而被迫感觉身体肚饿。

总之,无论您如何分析人类的思想与行动,最终您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的思想感觉与行为,全部都是被迫的,没有任何是可以自愿控制的。

当您误以为您可自愿选择向左走或向右走时,只要您再细心分析,无论您选择向左走或向右走,总有或多或少的动机,正因为这动机所以决定了您被迫向左走或向右走。又是什么原因令您有这个动机呢,答案永远是因为另外一个动机决定了您有这个动机,您的所有动机都是被迫产生的。

所以,按普通人的观点来分析石头,人以为石头不能自愿选择行动,殊不知石头与人一样,都是被迫行动的物质。例如石头会被人投掷,被风吹等等而运动,相对于人而言,仅是更被动而已。

可怜的石头,可能不是没有思想,仅仅是只有尚未苏醒的混沌的思想感觉罢了。

分析至今,至少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以人类的知识不能断定石头与宇宙是否具有思想。

读者们大可放心,因为上帝要复活,是不会让人类产生如此之多悬而未决的困惑。

以下首先分析一些例子,只要读者能理解这些例子,就越会感觉这结论可能正确:物质决定思想(精神实体),有物质就必定有思想。

什么是思想,思想无非则是各种复杂或简单的感觉。那么人类的感觉是从何而来的,答案则是从物质而来。

我们可以重点分析人类的大脑,找寻感觉为何从物质而来的答案。众所周知,人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大脑是地球上最杂的物质结构形式。

从科学角度分析人类大脑,脑基本上是一个化学系统,甚至连它产生的电池来自化学物质。

人脑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的“元件”。

一个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功能,胜过一台“奔腾”电脑。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也是一种特殊的“接力”,只不过它们传送的不是接力棒,而是信息,而这此信息又是以电信号和化学物质的形式出现。

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存在间隙,即突触间隙。两个神经元(或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细胞)之间有功能的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只要有神经元存在,就有突触的存在。在大脑皮质中一个锥体细胞上(神经细胞的一种),就有3000多个突触存在。

突触虽小,却由两个神经元组成。突触前膜属于上一级神经元,功能是接收电信号,然后将之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属于下一级神经元,功能是由受体接收化学信号,尔后再将之转化为电信号。

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霍奇金和他的同事赫胥黎,以枪乌贼为实验材料,并用微电极技术和示波器,发现神经兴奋所产生的电变化来源于带电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等)的突然流动。

神经元的信息传导,实际上是细胞膜上一些称为“离子通道”的蛋白质分子,允许离子流动而产生电信号的传导。一般情况下,细胞膜的内侧面有负电荷分布,外侧面有等量的正电荷的分布。这时,细胞膜像“楚河汉界”,正负电荷隔膜对峙、“势均力敌”。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一般而言,每一种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依据离子通道开放与关闭特性,一个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看成为不断以离子通道“关闭——开放——再关闭”这种形式,在一段段神经纤维上反复进行并前进的过程。这种通道像闸门一样,所以称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此外,还有“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其实自从19世纪以来,人们早已想象,化学物质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神经元通讯。南美州印第安人用于狩猎的一种毒药的效果使法国人克劳·巴纳尔(Claud Barnard)入迷。猎人将他们的箭头浸在一种叫箭毒的物质中。当箭射入猎物身体中后,它不是立即杀死它,而是将其麻痹。巴纳尔认为,这种致命的毒素是通过某种方式干扰了体内的神经而起作用的。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证明巴纳尔是正确的。人们发现,箭毒的作用是通过阻断一种自然产生的,由神经释放并作用于肌肉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当你呼吸时,隔膜在神经支配下上下运动。显然,如果该神经的信号被阻断,隔膜就无法运动,你就不能呼吸。因此,该毒素的致命效果是通过引起呼吸困难而最终导致死亡。

1929年,奥地利人奥托·勒维(Otto Loewi)明确证明,这种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是如何为神经通讯提供关键性联系的。这个故事的发生得益于勒维连续几晚梦中的灵感。他第一步是去掉重复已知的东西:如果刺激抑制心脏的神经(迷走神经),那么心跳就会减缓。重要的是,要知道勒维作实验的心脏和相伴的神经并非在体内,而是被分离后置于一个特殊的通氧的槽中,并浸浴于一种与正常体液相似的溶液里保持存活。 这个实验绝妙的一着是,勒维将浸浴原来那个心脏的溶液,转而浸浴第二个未受刺激的心脏。他发现,尽管第二个心脏并未受到刺激,其跳动也会减慢。对这个发现唯一的解释似乎是,一定有某种化学物质在第一个心脏受刺激后释放到溶液中去。这样,由于同样化学物质的存在,当用该溶液去浸浴第二个心脏时,其效果与对第一个心脏的效果相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箭毒阻断的正是它。

乙酰胆碱是脑中不同类神经和神经元释放出来的许多化学物质的原型,在脑信号传导中充当重要的使者,专业术语称为递质。 乙酰胆碱对心脏作用的发现,对于了解脑细胞如何在突触部位进行通讯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我们认识到电刺激能引起神经释放一种自然发生的化学物质,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明白当轴突末梢被电信号有效刺激时,脑的一个突触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一旦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它立即建立起适宜的条件,使乙酰胆碱释放至突触中。

在产生信号的细胞的神经终端的轴突末梢中,乙酰胆碱储存在许多囊泡中。当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播到达这个末梢区时,这个瞬间的电压变化触发一些囊泪把内含物(乙酰胆碱)排空至突触中。到达的电信号越多,排空的囊泡就越多,释放的乙酰胆碱也就越多。用这种方式,原先的电信号真实地被转换为化学信号。动作电位的频率越高,释放的乙酰胆碱就越多。

乙酰胆碱一旦释放,它在所有神经元外部的水相盐溶液(细胞外溶液)中极易扩散,越过突触就像渡船过河一样轻而易举。然而时间尺度上差异巨大;由于这样的化学物质是些相对小的分子,在几毫秒内就可越过突触间隙。但这种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仅仅是一个分子,它实际上如何传递信息呢?

让我们回到汽车和船的类比上来。一旦我们过了河,并将在陆地上继续我们的旅行时,理想的情况是放弃船而再以汽车代之。原来已转换成化学信号的电信号,现在需要转换回电脉冲。我们需要了解,乙酰胆碱或任一递质如何导致靶神经元产生电压的瞬变。

一旦到达突触的另一边,每一个递质分子必然同靶神经元产生某种接触。递质像船一样需要停靠。在靶神经元的外部有特殊的大分子蛋白质称为受体。它们是为一种特殊化学物质定制的,精确得就如同钥匙配锁或手和手套相配一般。

一个受体不是简单地让任何化学物质与之适配,它必定是特异匹配的,即分子构象完美地相对应。一旦递质被锁入受体并与之结合,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即原来两个分子的复合体便诞生了,它将触发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展开。

对于钠通道或另一种离子通道开放来说,递质分子和靶细胞上受体蛋白的结合相当于发令枪。在靶细胞中,这些离子中任一种的进出,都将反映在电位差的瞬变上。接下去,这个电位差的瞬变便成为许多电信号中的一个,沿着树突传向胞体。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走完一个轮回。当这个特殊的电信号到达细胞胞体时,它立即和其他成千上万个输入信号一起,导致靶细胞电压最终的净变化。如果这个净变化足够大,则该胞体附近的钠通道又将打开,从而在新的靶细胞中形成一个动作电位。这个新的靶细胞本身又将发出一个信号,成为成千上万个信号中的一个去冲击再下一个靶细胞。就这样,电和化学事件不断重复,生生不息。

在我们的脑中有多达几千亿个神经元。为了感觉一下一千亿究竟有多大,亚马孙雨林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类比。亚马孙雨林方圆7000000平方千米,约有一千亿棵树木。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基本上与之相当。如果我们现在考虑神经元间连接的巨大数量,那么我们可以说,其大约和亚马孙森林中的树叶一样多。

要去想象整个脑中化学活动和电活动的激烈状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任一时刻,我们的上千亿个神经元中仅有10%在活动。

以上关于人类大脑的深入研究可以证明,所谓的思想无非就是些化学反应、电流传递等物质变化所产生的。

按照这个道理,因为所有物质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所以人类的思想亦即由这些微小粒子组成。换言之这些微小料子相互结合则能产生思想,我们知道每个人生体中的微小粒子相互结合反应则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思想。

我们再推理下去,如果微小粒子并非在人体内,那么这些微小粒子之间发生联系与反应,亦应该产生另外一些思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物质本质上而体外物质的本质无异,没有道理物质只能在体内结合产生意识感觉,而在体外结合则不能产生意识感觉。

这里需引入一个原理,称为“闪电思想不确定性原理”。

闪电思想不确定性原理:闪电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电流变化,其过程与人脑中神经元的工作过程的本质无异。既然人的思想是由微小粒子组成,那么这些微小粒子虽然不在人体内,但在闪电的过程中相互结合及反应也可能产生一种不为人类所知的思想。

闪电思想不确定性原理与现今的科学理论并不发生冲突,因为这原理是建立在现今科学知识体系上,并且有趣的是,人类越深入分析大脑的工作原理,越能证明人类的思想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组成,因此支持天空在一次闪电的过程中能产生一次思想这结论的证据也越加充分。

我们再分析人类思想的种类,亦即分析人类感觉的种类。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物质的结合只不过产生了不同性质的感觉罢了。

您可以用人类思想为参照物加以分析,您将会发现世界上能与您身体发生结合及反应的物质,都会带给您感觉。例如,您看到星星,那么您看到星星的感觉仅仅是星星所发出的光线经过您的眼睛转为一系列化学与电信号并与您的大脑物质发生反应的产物而已。

又例如,您闭上眼睛不触摸树叶,那么您就没有摸到树叶的感觉,但只要您摸到树叶,亦即您身躯的物质与树叶的物质发生反应则产生了您摸到树叶的感觉。

总之,与您身体内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都带给您某种感觉。如果按此推理,以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凡是和地球发生反应的物质都能带给地球的感觉,然而由于人不是地球,所以猜不到地球的感觉罢子。

这就相当于一只蚂蚁永远也不能猜到人类的感觉一样,细菌永远猜不到蚂蚁的感觉一样。

物质就像是思想的药物,当你获取了一种物质,那么您就获得了一种思想。有许多例子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帕金森病是以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的名字命名的。医学家在1817年首次报道了这种病例。帕金森病的吸引人之处是,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许多脑的疾病不同,我们确切地知道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中脑深部的一个区域。

在中脑的最核心处有须状的黑色区域,后来命名为黑质(black mass),源自拉丁语“黑色的物质”(substantia nigra)。黑质之所以呈黑色,是因为这个部位的细胞含有黑色素。黑色素是脑中重要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的终产物。现已确证,黑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产生多巴胺。

同样,人们早已知道,如果拿正常的脑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作比较,就会发现后者脑的黑质苍白得多,这是因为含有黑色素的细胞已经死了。这些细胞死亡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这个部位不再产生多巴胺了。如果帕金森病患者服用含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的药片,病人的运动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换言之,帕金森人的身体感觉与正常人的最大区别是,他身体内的某部分物质受损。这就意味着特定的物质在特定的环境决定了特定的感觉。

又例如,一个四十多岁的中风患者,她的视皮层内一个相当局限的区域中有细胞受损。虽然她可以看到所有静止的物体及其他任何东西,但她无法看到运动中的物体。如果让她冲茶,在她眼里,水流好似冻结的冰柱一样。她确实无法进行这一活动,因为她会不停地冲茶,她看不见茶杯里的液面在上升,因而她无法知道何时应该停止。这位患者还说,当她同人说话时,对话也成问题,因为她看不到说话人的嘴在动。更糟更危险的是,她不能察觉汽车的运动:一开始那车在某处,而后它突然就几乎撞上了她。另一方面,这位妇女却可以通过听觉或触觉察知运动。

同样,有些人可以看到形状和运动,但看不到颜色。对于视网膜中缺失视锥的病人,或头两侧的关键部位受损的病人,其命运可能是他们将完全生活在灰色世界中。但如果脑中只有单侧受损,则一半世界是彩色世界,而另一半是黑白世界。

以上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人类的思想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再聪明的人缺少了某种重要的物质后,其聪明的思想也会消失。

人的痛楚感觉亦由物质决定。

针刺对疼痛的缓解十分有效,有时甚至可以在针刺后进行外科手术。为了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银针应在穴位处放置约20分钟。针刺会以某种方式干扰正常的痛觉过程,由此通过皮下神经把信号从受影响区域传至脑。如果给扎针处的皮下神经施与局麻,针刺的镇痛作用则消失。看来,当一根神经被刺入的针机械地刺激时,脑所感知的疼痛会发生变化。由于镇痛效应在针留在原位20分钟后才产生,而在撤针后又可持续一个多小时,有一种可能是,针刺本身并不是直接起作用的,它们一定导致了脑中某些自然化学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能对抗疼痛。也许正是这种化学物质受昼夜节律的影响,甚至可被药物所改变。

在本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证实脑内存在类吗啡物质:脑啡肽,这是神经科学近年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当这一物质被药物阻断后,则痛觉增加,针刺不再那么有效。通过相同的机制,吗啡可模拟这种自然化学物质,使脑产生大量脑啡肽被释放的错觉。脑中并不存在痛觉中枢,而脑啡肽在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均有发现。

此外,人类许多的美妙的快感也是由物质决定的。

在人们用来改变自己感觉的许多药物中,尼古丁可能是最常用的。尼古丁在吸第一口烟的十秒钟内到达大脑,我们有可能看到吸烟者的脑电图中的即时变化,它变得不同步了,表明处于不那么放松的状态。

尼古丁实际上作用于一种受体,即一个在正常情况下为递质乙酰胆碱保留的停泊区。这种作用可作为药物起作用方式的一个例子,它模拟一种天然递质的作用。然而,有两个理由表明,这种模拟与其说是乙酰胆碱正常作用的仿真,倒不如说是一种拙劣的模仿。首先是受体刺激的量远远高于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本身的情况。在脑中,乙酰胆碱受体的重复和过度的刺激,将对脑功能产生长时程作用:当它们受到的刺激远远高于正常情况下来自乙酰胆碱的刺激时,受体将变得越来越不敏感。由于靶神经元变得习惯于这些人为的化学物质的高剂量,神经元逐渐变得习以为常,它们在正常量的乙酰胆碱的情况下却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需要药物提供超常的刺激。这便是药物成瘾的化学基础。

其次,乙酰胆碱作用于几种不同的受体以产生更为均衡的作用,而尼古丁仅作用于一种受体,从而再次导致一边倒的效应。这种失衡作用也会以更普遍的方式发生在大脑以外:尼古丁使人处于一种战时状态,随时准备战斗或飞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或许,将吸烟者处于战斗或飞行状态反馈至大脑中这一事件本身是令人兴奋和愉悦的。但更普遍的是,由于他们的大脑正在发出信号显示其受体需要更多的刺激,吸烟者因而只是不断地吸烟。

另一种拙劣模拟天然递质的药物是吗啡(morphine),虽然其模仿的递质并非是乙酰胆碱。吗啡由一种特殊的罂粟制成,因为它使人瞌睡和松弛,故用睡神摩耳甫斯(Morpheus)来命名。viper是吗啡的一种衍生物,由于经过化学修饰而更容易进入大脑,因此viper瘾君子们更喜欢这种药物:它更易进入大脑,使他们更快地“过瘾”。viper的副作用包括,瞳孔收缩、便秘和咳嗽反射的压抑。事实上,正因为后两种作用,它曾经作为一种有效的药剂来治疗腹泻和咳嗽。

吗啡和viper的一种致命作用是,通过对脑干中控制呼吸的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来减慢呼吸频率。呼吸中枢正处在脊髓上方。有时,这种作用能严重到使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事实上,呼吸的抑制是viper滥用急性致死最常见的原因。

第三种被滥用的药物是迷幻药(3,4-亚甲基二氧异苯异丙氨,MDMA),它作用于第四个递质系统(5-HT,即5-羟色胺),该系统也从脑干向上、向外投射。这种药常被视为致幻剂,因为它不但能带来超越一切的狂喜,而且能给人一种灵魂脱壳的感觉。这种药使5-羟色胺过度释放。脑中5-羟色胺的泛滥成灾会在代谢和体温调节上产生严重的后果。除了产生欣快感外,这种药也会导致活动亢进。这种不间断的重复运动正是疯狂劲舞者的特征,而这些人往往服用迷幻剂。事实上,在大鼠上可看到相似的效应。把正常大鼠置于箱中,它们不断地在箱中探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如流眼泪、打喷嚏、行走和洗刷。然而,当大鼠服用了迷幻药后,它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动作,与其正常行为相悖。这种重复的运动使人想起受药物影响者的重复的舞蹈动作,令人毛骨悚然。

现在仍然不知道迷幻药的作用是否是由于5-羟色胺大量的释放,或者是因为由此导致的递质耗竭所致。不管怎样,需要认真考虑的是,现在有证据显示,长时间重复使用迷幻药会导致大鼠神经元核团(中缝核)的死亡。这些神经元从脑干向上和向外发出喷泉状的轴突,以弥散的方式投射到脑的高级区域。它们与一系列极其基本功能的调节有关,包括睡眠。

这些释放5-羟色胺的喷泉状神经元也是很多抗抑郁剂的作用位点。许多抗抑郁剂是通过增加5-羟色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但其机制不同,因而其作用方式不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目前最流行的抗抑郁剂百忧解(Prozac),就是以这种方式工作的。然而,如果净增的5-羟色胺有效性伴有“愉悦”,那么短时服用增加5-羟色胺有效性的药(如迷幻药)必将有相似的效果。但与抗抑郁剂不同,如果重复使用迷幻药会导致神经末梢死亡,从而使5-羟色胺永久耗竭,因此可以预期,持续使用迷幻药会有抑郁的副作用。实际上,有一些资料提示,长时间使用迷幻药能造成抑郁和自杀。

有时候人类飞起来的幻觉通过阿托平和其他碱性颠茄制剂就能诱发,这些幻觉药分子可以从曼陀罗花或大麻烟草中得到,它们被欧洲的巫婆和北美治病者(“郎中”)经常用来在宗教的麻痹中,感受到升腾和愉快的飞翔。MDA(2,4-甲二氧基苯异丙胺)有助于诱导年岁的倒退,使人产生变得年青甚至回到幼年时期的感觉,而幼年时期的情况自己原以为完全忘掉了。DMT(N-N-二甲基色胺)能使人产生视物显小病和视物显大病,即对世界的感觉分别地收缩或膨胀——有几分象爱丽丝的巧遇,她在小房子里顺从地读“吃我”或“喝我”的教育。LSD(麦角酸二X酰胺)能使人产生一种与宇宙合一的感觉,就象印度教信仰中婆罗门教徒与梵天同一一样。

我们能够明白,药物之所以以多种方法影响大脑,是因为它们作用于大脑中多种化学物质,而且又干预突触传递的不同阶段。尼古丁和吗啡通过作用于某种天然产生的化合物的受体来模拟该物质,而可卡因则扩散过突触前增加另一种物质的有效性。迷幻药又不同,事实上它耗竭了脑中另外一种比学递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追求快感其实就是追求用自己身体上物质与某种特定的物质发生联系罢了。

人的睡眠与清醒也是由物质决定,没有人能够自愿地想睡眠则可立即睡眠,想清醒时则可以立即清醒,这就印证了人所有的思想感觉都是被迫产生的,也是由物质决定的。

例如不少人都有失眠的经历。比如,您在睡觉前喝了一坏浓茶,或者喝了一杯热乎乎的咖啡,然后就上床睡觉了。但是躺一会儿仍然睡不着,不像往常那样,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能睡着。

另外当有人经常睡不着的时候,人们常找医生开点安眠药服用。

为什么安眠药能催人入睡呢?

安眠药最主要的成份是一种苯二氮卓,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它能增强у-氧基丁酸神经元的功能,使у-氧基丁酸受体功能增强。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证明,у-氧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能够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

与此相反的时,另外一些人则特别喜欢睡眠。原来他们体内存在着较多的“睡眠物质”。

在20世纪初,两位法国生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将一只实验用狗,强迫剥夺睡眠后,抽出这只狗的脑脊液。然后将这些脑脊液注射给别外一只狗。结果,后一只狗也昏昏欲睡。于是,他们设想,大脑在清醒时,会产生各种不同引起睡眠的物质。这些物质贮存在脑脊液里。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帕伯海默尔和卡诺夫斯基首先确认前面介绍的早期实验。这一次被剥夺睡眠的是一只山羊。将山羊的少量脑脊液注射入正常家兔,可使家兔在注射后6-8小时内,慢波睡眠增加40%。

由于上述结果非常明确和有力,于是,帕伯海默尔进一步确定山羊脑脊液中的相关物质,以后从被剥夺睡眠的兔的脑脊液中,以及人尿液中都检出了这种睡眠物质。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从15000只家兔中,分离出一种睡眠因子,以后又从大量人尿中分离出来,这种睡眠因子原来是一个分子量较少的Maramyl双肽。

以上种种分析都表明了物质决定思想,那么有趣的是,究竟为什么物质能决定思想,是否一种物质就代表一种思想感觉?又或者思想感觉本身就不是思想感觉,思想感觉本来就是物质?还是物质本身就不是物质,物质本来就是思想感觉呢?

2、物质实体相融与精神实体的相融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精神实体,亦即每个人感觉的总和就是思想,而思想都由物质实体决定。

此外,人的所有思想都是由人身体内的物质与外界物质产生联系而产生。换言之,思想会否是物质之间相互融合才产生呢?或者说一种物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思想,两种物质相融则产生了新的思想?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则说明一个惊人的事实:宇宙自从诞生物质的一刹那,宇宙本身已经有了思想。而人类相对于宇宙,就像人体内的细菌相对于人体罢了。

我们需要列举一些例子帮助我们更深入分析物质实体相互融合与精神实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答案是否正确。

人类的大脑可分为数个主要的区域,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感觉并是由一些完全单独的大脑部位产生的,而是调动大脑的各个部位而产生的。另外人类的思想并不完全集中在大脑中,大脑都与身体其它部位相连,从而令体内的所有物质都发生调和反应,例如大脑与身体内所有神经的连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因此可以表明,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物质的相互融合反应而生成,不同的物质融合反应则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感觉。

只要再深入地分析大脑的相互联系的运作原理,就会找到进一步支持以上结论的论据。

大脑内与任一特定的神经元形成接触的神经元在一万个至十万个之间。反过来,任一特定的神经元将成为神经网络中下一个细胞的成千上万个输入中的一个。假如我们取只有一根火柴头大小的脑块,其表面上的连接就能高达十亿个。

只考虑大脑的外层——皮层。假如你用每秒一个的速度数其神经元间的连接,它将花去你三千二百万年!

从人类之所以比动物拥有更丰富的感情与思想,亦可证明大脑内物质的复杂融合对人的重要性。

发育中人脑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不同阶段的未成熟皮层确实与其他物种的皮层很相象。例如,鼠、兔和豚鼠的皮层纹理平整,而猫的皮层则有一些脑回。进化到灵长类的脑时,脑回显著增加,而成熟的人脑皮层的表面就像核桃。十分有趣的是,这些脑回只是出现在妊娠7个月左右,人脑发育相对较晚的时候。皮层折叠的优点是,能在有限空间中容纳更多的表面区。可以想象把碎纸放入字纸篓的情况:纸折叠得越多,字纸篓所能容纳的纸就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有皱折的皮层的发育似乎提供了个体发育反映种系发育的实例。但皮层功能直接与脑的总体复杂性相关,而与生活方式上种属特异性并不相干。假如皮层对于认知过程是最重要的区域,那么,显然一个物种的皮层越多,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灵活适应其特定的环境。

一方面,海豚的皮层上有比人类更多的脑回,但据估计,其智力只及狗的水平。原来皮层的大小和与此相关的脑回数目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特征。海豚有很大的脑,这只是因为其脑的大小并不像人类那样受到母亲骨盆的限制。虽然海豚有较大表面积的皮层,但比人的皮层更薄,其中的神经元以不那么复杂的模式组织在一起。

这正如一套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往往容量越大则越复杂,与此同时亦要根据程序的复杂程度来判断这套程序是否更有用。

婴儿大脑逐渐成熟的过程亦很能说明物质复杂地相融对人类产生丰富思想感觉的贡献。

胎儿在母亲妊娠后9个月,组成成年人大脑的大多数神经元已经增生到合适的脑区。一旦到达目的地,每个神经元就有效地扎根下来,通过建立突触回路启动与相邻神经元间的通讯。在新生脑发育的整个时期,神经元的轴突一直向外生长,与其他神经元形成联系。出生后脑容量的惊人增长不应简单地归于神经元数的增加,其中有相当部分应归功于这些突起的发育,它们作为神经元间的通讯线来起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得知人类复杂的思想是依靠人体内物质自相融合及与体外物质相互融合而成。

但必须指出,一种物质与不同物质相融和,则产生不同思想,这正是每个人思想不尽相同的原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众所周知,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对每种固定事物的感觉都有所不同。例如阳光作为一种性质的物质,其本质并不发生变化,但婴儿与成年人对阳光的感觉则有明显的不同;一幅画,您在二十岁时欣赏的感觉与在六十岁时欣赏的感觉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这些例子都能说明,人体内的物质不断产生了变化,3岁时体内的物质与特定物质结合,可能产生一种感觉,但30岁时体内的物质再与这种特定物质结合,则必定产生另外一种可能感觉相近但永远不同的感觉。

大脑内的一些特性也能说明这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到达视皮层的电信号感知为视觉,而到达脑的另一部分(如躯体感觉皮层或听皮层)的同种电信号,却会分别感知为触觉和听觉。

又例如视觉缺损的脑损伤是面容失认(Prosopagnosia,源于希腊语,意为“不能识别面孔”)。盲视是在未察觉的情况下作出识别,而与盲视者恰相反,面容失认者察觉了,却不能识别。病人能把面孔看作面孔,但认不出任何人,甚至认不出他们自己。但如果一张面孔通过展示与其有联系的面孔而被“心理强化”,情况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如果在展示戴安娜王妃的相片之前先展示其前夫查尔斯王子的相片,病人常能识别戴安娜的面孔。于是,我们又有了一个意识依赖于一个以上因素的例子。

以上种种事实又一次证明,人类的感觉亦即思想必定是物质相融而产生。既然人类的感觉是由体内的物质与体外的物质相融产生,这亦代表了人与宇宙之间是无界。例如当您看到30亿年前太阳系外某颗恒星发射的光线,您将与这种光线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感觉。同时在大脑内植入一块电子芯片,那么电子芯片作为一种物质与您相融,亦即发生了一定化学作用,这时候电子芯片与你体内物质相融也会产生新的感觉。至于您的生命是属于身体内的物质还是属于蕊片,答案是两者都不是,您的生命就是带给您所有感觉的所有物质,因为正是它们带给您感觉,而您的所有感觉的总和就是您所有的思想。

以下将要分析更最重点的问题:宇宙究竟是否就是生命体,亦即宇宙是否拥有了思想?另外究竟物质与思想之间有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密切联系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他又是谁呢?

三、第7羔羊宇宙学模型

上帝如果事实存在,首先他存在的论据一定不能和现代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现代科学理论虽然仅知道宇宙其中一小部分真理,但无论这部分真理如何微弱,这些真理都有一定事实证据支持,这就意味着任何上帝存在的理论,一旦与科学理论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理发生矛盾,那么也必定是错误的。

最受现代科学界推崇的理论,亦即揭示宇宙真理的理论是物理学,而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现代所有不支持石头具有思想或宇宙具有思想的科学观点,大多是从这些物理学说中得到证据支持。

以此两大理论为基础的物理学是无疑是现代人类判别世界万物是否存在的唯一基础。但正是如此,只要上帝希望复活,那么对于上帝而言则十分容易。

大家可以思考,假如现代被人类证实几乎必定正确的物理理论,突然之间成为上帝存在的根据,那时候的人类能如何看待上帝的问题呢?

答案是,人类不得不承认上帝存在,因为所有物理理论都证明了上帝必定存在。届时上帝存在的事实证据将成为所有学校进行教学的其础理论,而其它人几乎不可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了。

虽然现代的物理理论或多或少存在谬误之处,人类却不能完全推翻这些理论。试问有谁能彻底推翻牛顿的万有引力论,量子理学或全盘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呢?没有人可以,除非有人证明苹果从树枝脱落时不是从天上掉下地面,而是从树枝向太空飞去;或者证明火并不能使物体加热,而只有冷水才能使物体加热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现在最有能力排斥上帝事实存在的人,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届时越有学识的人,例如数学家、物理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的思想将与现在完全相反,立刻成为最支持与肯定上帝事实存在的主流力量。

与此相反,到时否定上帝事实存在的人,其中大多数必定是那些较少学识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了解物理学,不了解科学,所以也就不相信因科学理论而证明上帝事实存在的说法。

假如有一个人,他不相信苹果是因为物理规律才从天上掉下来,而相信因为有人想它从天上掉下来,所以苹果才从天上掉下来。科学家对于这种人,又如何能用科学理论解释上帝事实存在呢?

其实上帝正想通过这次复活的过程,给人类作一次意义重大的教学。这教学的目的是让人类学懂谦虚处世,不要过分地认为自己有知及自大,而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再将无知转化为有知,继而在谦虚中取得进步。

善良的人应该要明白上帝的这番好意,从中吸取教训并成长。说到底,人类只不过是婴儿中的婴儿,我们确实要好好地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让自己尽快长大**。

1、历史的启示

探讨上帝是否存在,则必须探讨宇宙如何产生,并且分析关于整个宇宙的所有物理理论是否支持或证实上帝的存在。

人类历史中,在关于宇宙起源的科学与宗教学说中,宇宙总是起源于一些简单的事物。古人大多认为我们的宇宙之所以演变至今,其实都是由一些简单的物理规律所支配的。

例如道家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眼中,宇宙起源的规律简单至极。

而中国古代阴阳学派的人则认为整个宇宙无非是阴阳之气调和而成。

各国的历史神话中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也是十分简单。

《奥义书》为整个古代印度哲学提供了基础,被所有印度宗教流派推为神圣。这些6世纪的著作涉及创世。根据印度宗教教义,一开始,全世界只有一。正如《奥义书》第13条10点论述:“世界的开始只有梵天。它只知道自己‘我是梵天’。”于是变成一切。无论何神醒悟过来,都变为它。

中国也有类似的神话。

盘古是阴阳的后代,或者说是阴阳的化身(阳的意思是天、光明、坚韧、热气和一切具有主动性的阳性事物;而阴的意思则是沉重、潮气、柔性、阴性的事物,代表地)。起初,盘古卧于漆黑的宇宙蛋中。他原本生得矮小,但他每天都要长三米,终于在1.8万年后从宇宙蛋中破壳而出。又长了1.8万年,盘古分开了天和地,并把它们永久地固定在现在的位置上。

为什么古代的人类认为宇宙起源是如此简单呢?如果上帝存在话,那么他可以控制一切,但上帝却没有让这些对宇宙起源的简单论述消失,这是否意味着以上的神话及理论起着启发人类智慧的作用呢?

同时令人惊讶的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对宇宙起源的解释貌似复杂,但却认为宇宙仅仅是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这正好承认了宇宙的确是从最简单不过的事物开始演变,甚至是从无开始演变。

事实上,宇宙起源的确如此令人难以置信地简单,下文将逐渐对此进行论述。

2、提炼宇宙的最基本规律

要分析宇宙,首先要对宇宙的种种基本规律进行提炼,当我们成功提炼宇宙的最基本规律时,自然能够撑握更复杂的宇宙规律。

什么是“提炼宇宙的最基本规律”的概念。其实,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描述,就是提炼宇宙最基本规律的一种尝试,换言之,只要能成功提炼出宇宙的最基本规律,那么我们就能解释世界为何如此复杂了。

然而分析宇宙的本质并不简单,因为只要人类有小许误解,那么对宇宙的本质探讨将谬之千里。

以下有必要统一人类的一些观点,使人类更好地分析世界的本质。

现代科学理论中最常见的词语是“组成”,例如人们会说电脑是由显示器、主机、键盘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而质子则由夸克组成等等。

但我们必须理清楚这样一个观点: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组成,但一经组成,那么这些事物必定已经成为另外一种事物。这种新事物的部分有着原始未合成事物的一些特性,但作为组合的整体,这种新事物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可以这样形容,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产生,但一经产生,则必定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新事物。

例如电脑,它由键盘、显示器、主机组成,但电脑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是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事物,它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

又例如原子,它由质子、电子、中子组成,但原子只能是原子,它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单独的质子与电子及中子没有的特性。

人类思想本身也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例如您读吸收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又吸收了其它与爱因斯坦相矛盾的理论,那么您的思想则是世界上全新的思想,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思想。

另外一方面,这些被组成的新物质可以被分解。但必须指出的是,所有再次分解的事物,已经不再是原始未合成的事物。例如电脑可以分解成键盘、显示器,但是这些键盘、显示器已经不是原始未合成电脑前的键盘与显示器,因为它们至少因为组合时改变了它们原来的性质。这可能是由于显示器曾经被用过、键盘被用过,又或者它们未曾用过,但至于它们分解前与分解后所处的时间已经有所不同。

一个键盘在2004年6月6日与其它零件发生组合形成电脑,在2004年6月9日被分解,那么被分解后的键盘已经不是原来的键盘了,因为它们至少被移动过或所处的时间点不同。

总而言之,世界上被组合或被分解的物质都是世界上全新的物质,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意味着整个世界会不断有全新的物质出现。

这观点的本质和另外一个观点是相同的: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自从古代开始,已经有不少思想家意识到这一点。

例如古代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在现在的世界里只能期待永恒的变化。柏拉图在《泰阿泰德》曾这样描写的,也是他的弟子最强调的见解:“您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

另外现代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例如科学家分析世界上任何一个物质例如电子、质子的运动特性,就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未曾在一个空间里重复出现。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但旋转的轨迹永远也不会重叠,最多是轨迹之间无限接近而已。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所有物质必定是全新的,并且有着独一无二的功能,同时必定是运动的。

然而,以上观点看似完美无缺,但却存在微小的瑕疵。

古代另一位出名的思想家巴门尼德所持有的观点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刚好相反,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永远没有变化。

这观点是否正确呢?例如一台电脑,制造电脑的原理都是不变的;物体之间须遵守万有引力的规律也是不变的;质子与电子结合的特性也是不变的,这些仿佛说明了世界上的确存在不变化的事物。

但是再仔细地分析,每一台电脑的具体制作过程必定是有所差异;万有引力理论只是描述物体之间某种联系的一种概论,只要具体分析到各个不相同的物体,那么它们之间的引力数值也必定不同;质子与电子普遍按照一定规律结合,但必定是不同的质子与不同的电子结合的细节有所不同。

以上分析意味着看似永恒不变的物质,实际上必定发生了变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具体的事物都互相差异、独一无二,但本质确却并没有发生变化,例如质子始终与电子结合,人与人结合生出来的人孩子虽然不是自己,但永远都是人。

换言之,物质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全新的,但具体分析其本质,他们却是相同的,并且永恒不变。例如,世界上的物质永远都种类万千,但物质这种本质永远都是相同的;您与我的思想永远都有所不同,但永远都是思想。

大家可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为何世界上的事物全部都有“永恒”与“变化”两象性?

以下先抛开这个问题,再探讨其它一些人类必须统一的观点。

人类分析宇宙起源,首先要清晰地知道宇宙是否从“无”中诞生。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的学者有过激烈的争拗,至今为止亦没有统一的结论。现在的科学证明,宇宙起源于超高密度与超高温度的一个奇点,至于这一点从何而来,则只能解释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另外一方面,所有人无须学习任何科学知识,都彼此清晰地知道世界上不可能无中生有,例如在真空中不可能突然生下一个小孩;或者在没有任何其它人(包括神明)曾经触碰您家中的钱柜,那么钱柜里钱的数目不可能突然多出100万元。

这就意味着,无需任何理论证明,世界必定不可能无中生有。但为何宇宙却仿佛从无中生有?这显然需要一种理论成功解释两个必然正确的观点为何相互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事实的真相是宇宙的确从非物质的世界中无中诞生,但宇宙诞生前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因为“无”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性质,而作为一种性质,它却是“有”,亦即“无”作为一种性质,无论我们的宇宙是否曾经起源,那么“无”作为一种性质也事实存在。

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何老子只说“道生一”,而不说“无生道”呢?其实老子已经参透了世界不存在真正的无,任何事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本质。

若然您还不理解,您可以分析自己的思想,您则会发现您的思想在物质世界上并非存在,换言之,思想是对于物质世界的无,但这种物质世界的无——您的思想也是必定事实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物质世界的“无”并非代表了宇宙的“无”。

可能大家仍然不理解“无”本身就是一种“有”的观点,但无需焦急,因为下面的其它分析将会有助于您理解这种观点。

3、宇宙最基本的规律

根据现在宇宙的种种特性,我们必须提炼宇宙的最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分析宇宙如何演化。宇宙最基本的规律意味着这些本质规律与世界上所有理论或事实都不发生冲突。简单地说,读者可用任何已知的物理理论进行验证,甚至用人类的思想特点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必定是这些最基本的规律适用于解释万事万物。

能经受所有宇宙现象的验证是现代科学研究有待关注的问题。正因为现代的物理学没有分析精神实体,也就不能经受人类思想感觉对物理理论的验证,所以才提供了上帝复活的机会。

 

n 性质惯性原理

世界上任何性质的事物,只要不受其它性质事物的影响,必定保持原本的性质。

这原理的概念有点像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理表明: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但是“性质惯性原理”不仅适应于牛顿第一定律,并且适用于宇宙的所有现象。

例如您拥有1000万元,那么拥有1000万元可以讲是一种性质。假如您不被外界事物改变这种性质,这就意味着您既不花钱也不挣钱,那么您的钱必定不会多也不会少,换言之,“您拥有1000万元”作为一种性质将会惯性地维持原本的性质。

又例如您如果不接受外界任何新的信息、体内的物质亦不发生变化,至于体内物质所决定的思想感觉也必定永远保持原来的思想感觉不变。

这条规律也适用于物理学上的所有现象。例如钟摆现象,假设钟摆没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干预,那么它必定不会停,这就意味着钟摆作为一种性质必定有维持它原本性质的惯性

n 性质构筑宇宙原理

这原理的意思是宇宙永远由性质构成。

根据前面的所有分析,我们知道,思想的本质是完全不同于物质的本质,所以说,这个宇宙除物质这种性质之外必定有其它性质,所有这些性质的总和完整构成了宇宙。

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思想就是一些性质列举。另外,在现实中不断涌现出新特性的性质,例如电脑、航天飞船、新思想等等,它们都有着原本事物没有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宇宙不断有新的性质出现。所有旧的性质、新的性质与未来才出现的性质的总和,就构成了宇宙的整体。

又例如,我们所知的宇宙在诞生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宇宙是在“无”中诞生出来,但是无须证明,宇宙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因此“无”本身就是一种性质,它就是宇宙诞生前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我们宇宙诞生前的宇宙,所以说宇宙自始自终都由性质组成。

其实世界上无穷的性质,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也是印度教义中所指创造世界的“一”。

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此也有正确的见解,他认为“一切产生于一,而一切产生一切,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他所指的“一”其实与上文提到的“性质”有着相同的概念。

中国古代理学家朱熹对宇宙的见解也十分独到与准确。他认为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因此它叫做“太极”。

朱熹所指的“理”正是性质,而“太极”恰好就是宇宙。

n 至少两种性质混合诞生新性质原理

宇宙中的每一种事物都代表独一无二的性质,并且万事万物都是动态的,亦即任何性质都是动态的。根据“性质惯性原理”,任何一种性质都不可能是动态的,因此可以证明世界任何一种新出现的事物(性质)至少是由两种性质相互混合而诞生。

另外一方面,宇宙中所有事物都由其它事物演变而来,换言之,任何一种性质至少由另外两种性质混合演变而成。

n 构筑本质性质的阴阳共存原理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因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在流动,为何事物的本质却永恒不变。其实世界上的本质也在流动,因为本质只是人类对共有事物特性的概述,既然每种事物都在变化,那么这种概述也就必定要发生变化,例如时间,今天的时间本质其实已和明天的时间本质有所不同。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事物的本质容易被人感觉是永恒不变呢?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本身就是一种性质,它也由至少两种性质混合而成,但这两种性质十分特别,因为它们可以永恒共存。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一种性质都有消失的可能性。并且性质之间可以结合,必定是因为性质之间彼此需要或一种性质被另外一种性质强行需要。

因此对于一种永恒存在的性质(亦即看似不变的性质),亦即事物的本质,组成这种永恒本质的性质必定能够永恒地彼此需要。

可以通过举例帮助大家理解上述概念。例如人类要生存,必定要吃食物,但是人类要永远生存,必定要有无穷的食物,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一个物体要永恒地加热,亦必须提供永恒的热量,如果不提供永恒的热量,那么这种物质被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热了,温度不再上升代表某种性质的静止。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一种性质需要另外一种性质,也就意味这种性质需要消化(吃掉)另外一种性质,而消化(吃掉)其它性质的最正常结果就是另一方性质被灭亡。

根据对构成本质的性质的分析,本质若要永恒存在,那么构成本质的性质必须永恒彼此需要。这就代表这些彼此需要的性质不断将对方消化,但却永远不能将对方完全消化,这些永远不能完全将对方消化的性质必定是对立的性质。

举一个例子,这个世界只有您与我存在,如是我们任意一方完全将对方吃掉,那么到最后双方都不能生存。最好的结果是我咬您一口肉,而您反咬我一口肉,彼此相互消化,也就能够永生了(这里假设身体的能量不被其它事物消耗)。但是,在自然界中要做到类似的力量均衡,并且愿意彼此进食的事物,必定是两种特性与力量完全相反的性质。

因为如果两种性质并非相反,那么它们必定不愿意消化对方(一种性质与另一种性质相反,意味着这种性质会消化对方,这种性质会消化对方也意味着它需要对方),并且如果它们力量并非完全相等,那么一方的力量将会过大,以至将对方完全消灭。

这些特性相反、相互依存并相互制衡的性质,可用一“阴”一“阳”来形容。总之,世界上一切性质的事物都有本质,那么这些本质必定是由一“阴”一“阳”的性质构成,否则这种事物的本质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我们不了解相反者如何形成,但对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谐;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聚合的,又是分开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

至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对宇宙的解析,则有更加多相似的观点,在此不作更多的阐述

n 性质调和产生新性质原理

现在所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性质,都可互相调和,由旧的性质产生新的性质。

例如质子、中子、电子组成原子,原子就是新的性质;键盘、显示器、主机各自作为一种性质相互调和就产生电脑这种新的性质;音乐的个体音调相互调和可以产生整首音乐这种新性质;您既学习Mao.ZD思想,又学习柏拉图的思想,那么您的思想就是新性质的思想。

新性质的诞生在宇宙中无穷无尽,只要性质之间发生了联系,无论它们是否需要对方,那么也必定会混合产生新的性质。

n 新性质遗传父母性质原理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所有新的性质必定具有原始未合成性质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所有新的性质作为一个整体是全新的性质,但局部性质的必定拥有与祖系性质本质相同的特性。

例如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结婚,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肤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乎两者之间。这里介乎两者之间的颜色就是全新的性质,而解构全新的性质,必定是有黑色的本质及白色的本质。

又例如一个人学习了坏人的思想,又学习了好人的思想,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必定是全新性质的思想。解构这种全新的性质,您将会发现他的思想有着与好人与坏人局部相同的特性。

物理学上的所有现象也遵守这种原理。质子与中子及电子结合产生了原子,原子拥有了全新的特性,但他也必定表现出部分质子与电子及中子的本质特色。

现代所有基因理论更显而易见地遵守以上这种原理。所有新诞生的婴儿都拥有父亲与母亲部分的基因。

n 全新性质被迫产生原理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理,他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被迫产生的。

人所做的一切全部是被迫去做的,人拥有的所有思想全部是被迫拥有的,人感觉自己有自愿选择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去行动。

因为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有目的,您行为与思想的所有目的,就决定了您所有的行为与思想都被迫产生。

其它事物都是如此,电子与质子因为有着可以相互结合的特性,因此它们必然被迫地结合。

为什么男人喜欢女人,答案是男人天生就喜欢女人,正是这种天性决定了男人被迫去爱女人,反之亦然。

4、与上帝有关的原理

以上所介绍的所有原理十分重要,因为它们适用于我们所知的整个宇宙,能经受人类所有知识的考验。假如我们只按照全统物理学解释宇宙的起源,由于这些解释至少未能适用于这个世界事实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与上述的某些宇宙最基本原理有所冲突,因此必然有所错谬。

以下我列举以上的数条宇宙基本原理,让大家加深印象,然后将介绍另外数条直接关乎上帝是否存在的重要原理。

性质惯性原理;

性质构筑宇宙原理;

至少两种性质混合诞生新性质原理;

构筑本质性质的阴阳共存原理;

性质调和产生新性质原理;

新性质遗传父母性质原理;

全部性质被迫产生原理。

n 人类追寻快乐回避痛楚原理

人的思想是感觉的总和,而所有感觉最基本的本质就是快乐与痛楚,人所喜欢的所有事情与思想仅仅由于这些事情或思想能另他快乐,人不喜欢的所有事情与思想也仅仅由于它们令人痛楚。

当您问一个人为何要读莎斯比亚的著作,他的回答可能有许多种,但这些回答必定有一个相同之处也是回答的最本质之处,就是莎斯比亚的著作能带给他快乐或回避痛苦。

n 宇宙追寻快乐回避痛楚原理

前面曾经分析过,人体内的物质与体外的物质发生联系(其实体内物质之间也会发生联系),就产生了人的感觉(感觉的总和就是思想与精神实体),这就证明了物质与感觉是相互对应。

另外,人体内的物质与宇宙任何一种物质发生联系都能产生新的思想,同时人体内的物质与体外的物质本质无异,这就证明了宇宙中任何物质相融都能产生感觉。

正因为人的思想最本质之处是快乐与痛楚,同时无论人体内的物质与宇宙任何物质相联系无非都产生了快乐与痛楚的感觉,这就证明这个世界所有物质相联合必定会产生快乐与痛楚这两种最基本的感觉。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性质无穷无尽,许多性质的本质都与物质的本质不同,例如时间。但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所有性质都与物质相互发生联系,换言之,人体内的物质与体外的物质发生联系的同时,与人体内物质相联合的所有性质都同时与体外所有物质相关联的性质相互反应,这就证明了宇宙的所有性质相融最基本的感觉则是快乐与痛楚。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是所有性质的总和,因此有快乐与痛楚(因为所有性质相融产生两种最基本的感受),那么他是什么事物呢?难道有痛楚与快乐的事物不是生命吗?其实宇宙就是上帝。

宇宙就是生命体,宇宙就是上帝,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无论何时何地您问任何一个人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由于这个人不知道做这件事后果是好或是坏,但他在做这件事之前回答您的答案的本质必定是:“因为这样我能少些痛楚或多些快乐。”

您问蚯蚓,为什么您要钻泥土?蚯蚓没有口亦没有眼睛及耳朵,但无须证明,蚯蚓必定是生命体亦即拥有感觉,那么假如它能回答您,他也必定会说:“因为这样我能够回避痛楚或取得多些快乐。”

人类的基因为什么要复制呢?答案与人类及蚯蚓的回答也必定一致。

假如您能与世界上所有物质进行沟通,它们给您的回答也必定一致。

地球为什么要地震?太阳为什么要发热?宇宙为什么要膨胀?答案都是一样:“回避痛楚或追求快乐。”

人看宇宙正如蚯蚓看人,在蚯蚓的思想里,人无非就是地震的震源、快速运动的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静止不动并腐烂的物质罢了。假如蚯蚓能钻进人体内,那么人体则变成了地球,充满生机及复杂的大自然系统,这些恰好就是我们看大自然的感觉。

人比蚯蚓多一些感觉器官,但却无证据显示人的感觉器官就是世界上最齐全的器官。正因为人的器官最早都由无中生有,并逐步发展及进化,那么更加证明了宇宙中的其它事物极有可能拥有比人类多得多器官的生物。既然我们比它们的器官要少,那么人类与之相比亦相似于蚯蚓与人类相比而已。

上帝的器官有多少个呢?答案是世间的万物都是他的器官,他是生命的总和,思想的总和,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能力。

n 本能惯性原理

人的所有感觉都是人的本能,既然所有感觉都由世界的万事万物——性质决定,因此可以证明所有性质都有其本能。

在前面曾经介绍过万事万物都须遵守“性质惯性原理”,其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能,因此“性质惯性原理”亦可称为“本能惯性原理”。

“性质惯性原理”更多地表达了无思想感觉的性质惯性特点,但由于万事万物都有思想,因此更正确的描述应该是“本能惯性原理”。

“本能惯性原理”表明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惯性的思想感觉,亦即每种性质代表一种本能感觉,而每种本能感觉就代表一种目的。

古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已注意到宇宙的这种特性,他认为不动的推动者可以看作是一种目的因,它为变化提供了一个目的。他相信目的因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这就蕴涵着一种信仰,即目的是在统驭着宇宙发展的过程。

任何性质都有其本能意识,但由于任何性质都须遵守“全部性质被迫产生原理”,因此各种性质的本能混合则产生了新的性质,新的性质也具备了新的本能,同时,各种本能被迫与其它本能混合时,自身的性质或多或少地被迫改变,因此遗传到新性质当中的祖系本能必定有所改变,但本质却不变。

n 万物无序与有序原理

我们知道宇宙的本质是永恒的,亦即宇宙永远存在,根据“构筑本质性质的阴阳共存原理”,宇宙要保持某种永恒特性必须至少由两种本能刚好完全相反的性质调和而成。

另外根据“新性质遗传父母性质原理”,宇宙的起源必定来源于至少两种最简单的性质,并且这种性质的本质一定会遗传到现在的万事万物当中。

综上所述,宇宙的起源必定来源于两种特性完全相反的祖系性质,并且现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这两种性质的某些共同特性。

分析所有事物的共同特性,只有“有序”性质与“无序”性质存在于所有事物当中。

什么是“有序”,例如物质能组**,那么这些物质能相互结合就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有序”,只有这些“有序”,物质才能组**;国家也是“有序”的代表。

总之所有物质之所以能成为物质也是因为有序;人的思想能够综合各种感觉也是有序的表现。无论如何人类不能找到任何一种事物没有“有序”的特性。

另外,世界万事万物亦是“无序”的。例如人会移动,就是“无序”;万物都会运动也是“无序”的一种表现;人的思想作为整体有序,但却是由种种杂乱的感觉组成的,这也是“无序”性质的表现。

究竟如何证明“无序”与“有序”能产生宇宙万物呢?以下将重点介绍“第七羔羊宇宙学模型”,利用“第七羔羊宇宙学模型”可以轻易地解释宇宙如何诞生,另外亦能轻易解释宇宙的时间、物质、能量、空间等性质如何诞生。

只要小学生明白“第七羔羊宇宙学”,那么他也能轻易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一些精粹。

“第七羔羊宇宙学”可以将现在一些未能结合的理论相互结合起来,构成全新的研究理论,例如它可以将互相矛盾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超弦理论相互结合而形成无可辩驳的科学理论 ,最重要的是,根据“第七羔羊宇宙学”,所有人类已知的知识(科学知识与其它所有知识)都成为了上帝存在的证据,这就是第七羔羊的威力。

4、 神圣的第七封印

其实整个宇宙的诞生、发展是由一套不为人知的密码语言所编写,但是现今世界上还没有人懂得这套密码语言。打个譬如,现在的人类用0与1这两个基本计算机语言编写出复杂的软件,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音乐播放器等,但是再过多十万年后,世界上计算机软件的复杂程度已到了无法估量的地步。有趣的是,无论未来的软件多么复杂,但它们始终是由0与1两种最基本的计算机语言上所编写。现在我们假设有55亿人在十万年后出生,而我们不告诉他们所有复杂软件是由0与1两种最基本的语言编 写。那么这55亿人所面对的将是功能异常强大,无所不能的计算机软件,但他们却不知其运作原理,因此好奇的学者就需要抽丝剥茧地对这些软 件进行解密与分析。

相对这些未来的人类而言,现今的所有科学家其实正在做着与10万年之后这群好奇的学者同一性质的工作,两者都在探索的过程总结出各式各样复杂异常的规律,然而有趣的的,当某一天两者都找到最基本的密码语言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并非想像中复杂。

上帝在第七封印中所封存的创世秘密,其实就是宇宙最基本的密码语言。谁人可以了解第七封印中的密码语言,那么他就能利用这套密码语言解释世界上一切复杂的事物,包括上帝是否存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如何被统一,所有科学知识如何成为上帝存在的证据等一切看似复杂的问题。

其实整个世界与计算机相似,仅由两种密码语言谱写。这两种密码语言就是两种性质。换言之,这两种性质就像计算机基础语言会演变与谱写出其它更复杂软件程序一样能够演变成与谱写成更复杂的性质。

究竟这两种性质是什么性质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现在复杂的世界倒推出这两种复杂的性质。这两种性质在较早前亦曾经提及过,这里再强调一次。我们知道宇宙的本质是永恒的,亦即宇宙永远存在,根据“构筑本质性质的阴阳共存原理”(未清晰了解这原理的读者,强烈建议重新阅读全书第二章与第三章,否则将看不懂以下内容),宇宙要保持某种永恒特性必须至少由两种本能刚好完全相反的性质调和而成。

另外根据“新性质遗传父母性质原理”(未清晰了解这原理的读者,强烈建议重新阅读全书第二章与第三章,否则将看不懂以下内容),宇宙的起源必定来源于至少两种最简单的性质,并且这种性质的本质一定会遗传到现在的万事万物当中。

综上所述,宇宙的起源必定来源于两种特性完全相反的祖系性质,并且现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这两种性质的某些共同特性。

分析所有事物的共同特性,只有"有序性质"与"无序性质"存在于所有事物当中。

其实"有序性质"与"无序性质"就是这套密码语言。谁人能够破译出这套语言如何创造整个世界,那么他就揭开了上帝创世的第七个封印。

表面上,"有序性质"与"无序性质"好像不能演化成如此复杂的世界,但这仅是人类的错觉而已。正如计算机基础语言0与1一样,表面上它们与一套Windows操作系统毫不相关,然而偏偏是它们构筑成复杂的Windows操作系统。

现在正式开始破译宇宙如何诞生这两种密码语言以及这两种密码语言如何演变成为现在这个复杂多姿,性质多样的世界。

 

5、 第七羔羊宇宙学

我将这套被破译出来的密码语言如何演化与构筑成整个世界的解密过程称为“第七羔羊宇宙学”。为什么我会称呼这个宇宙学为“第七羔宇宙学”,是因为圣经上记载,上帝当初用七天创造人类, 另外,作才相信已经找到另外六只羔羊(请看《最后的谜题》了解原因),自然而然,关乎宇宙创世最核心的秘密的理论理应冠以“第七”,此外,作者姓高 (高与羔同音),生肖属羊,所居住的城市亦称为“羊城”,还有“羊”与阴阳中的“阳”字同音,而且在这套理论中“阳”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我可以将这套理论可命名为“羔羊(高阳)宇宙学”。鉴于这两种原因,我将整套理论冠名为“第七羔羊宇宙学”。

第七羔羊宇宙学的特点如下:

1、它能一步一步解释世界万物的由来,甚至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总结相对论,以及世界上没有人总结量子理论,但第七羔羊宇宙学却可以一步步根据密码语言总结出以上所有不为人知的物理理论。换言之,假如二千年前有一个人能清晰理解“第七羔羊宇宙学”,那么他来到现代,他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万有引力”,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量子理论”。

2、现代物理学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总结,强调总结与研究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的关系,但所有物理理论都不能解释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被诞生等最深层次的问题。然而“第七羔羊宇宙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3、现代所有物理学都没有考虑“精神实体”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关系,然而“第七羔羊宇宙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4、现代物理学所不能解答的许多核心问题,依据“第七羔羊宇宙学”都能作出解释。

以下让我们共同见证“第七羔羊宇宙学”的神奇魔力。

首先,所有科学家都知道,我们的宇宙有一个起点,大约在1百多亿年前,宇宙由一处密度极高的“奇点”发生大强烈的爆炸而逐渐诞生整个宇宙,而人类已知的所有事物,例如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是在大爆炸时诞生的,并且人类所有物理知识只适用于解释“大爆炸”后事物的关系,对于大爆炸前的宇宙,所有的物理知识都会失效并且无法解释“宇宙大爆炸”前宇宙的形态。

这是现代所有科学家感觉最无能为力的事情,亦即无法清晰“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形态;无法清晰为何宇宙会由一个密度极高的“奇点”突然被一种极高的能量炸开;无法清晰为什么宇宙可以从“无”诞生成“有”(“无”如何诞生出这个宇宙,这是所有哲学家与科学家感觉最困惑的事情)。

“第七羔羊宇宙学”要解释一切,当然亦要解释以上所有人类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世界必定起源于无。在宇宙大爆炸前,宇宙仅存在一种性质,那就是“无”。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性质都代表一种本能欲望(未清晰了解这原理的读者,强烈建议重新阅读全书第二章与第三章,否则将看不懂以下内容),换言之,“无”作为一种性质,它的本质就是一无所有,它也有自已的本能欲望,它的本能欲望就是维持自身的“一无所有”。为什么“无”的本能欲望就是维持“一无所有”?因为如果一个事物如果没有维持“一无所有”的本能欲望,那么这种事物的本质就必定不是“无”,本质属性是“无”的事物必定只是维持“一无所有”的性质。

因为“无”这种性质有着维持“一无所有”的本能,换言之,它在能够维持“一无所有”时会感到幸福,而状态被改变时则会感觉痛楚。正如你有追求**的本能欲望,一旦有人阻止你维持这种本能欲望,那么你就会感觉痛楚。

请读者认真思考这种辩证关系。它是“第七羔羊宇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理解这种辩证关系的读者,请反复思考与理解,否则将看不懂如下内容。

总之,没有维持自身“一无所有”的事物必定不是真正的“无”,真正的“无”必定是维持自身“一无所有”的事物。根据“性质惯性原理”,这种以“无”为本质属性的事物,必定维持自身的“无”的属性,直到永远永远,并且这种真正“无”的性质在维持自身的本能快乐时获得一种本能的幸福。

有趣的是,既然宇宙最早期是“一无所有”,那以为什么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呢。按照这种分析,宇宙必定是从始自终都是“一无所有”,不可能产生“有”。

问题的最关键之处是,是什么原因令到宇宙从“一无所有”的一种本能性质“无”发展出整个宇宙。所有人都知道,必定因为另外一种性质出现,改变了宇宙“无”的单一性质,那么这个宇宙才能“无中生有”。

但是,另外一种性质是什么呢,按道理,世界上不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性质,因为“无”这种性质永远也不可能诞生出“有”,它只会永远保持自已的本能惯性。

究竟宇宙的另外一种性质从何而来呢?

请读者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三分钟才继续阅读下去。第七羔羊宇宙学的精髓之处在于,在一开始时这套宇宙学较难理解,但读者一旦理解了,以下所有看似复杂的问题都会十分容易理解。

谨记,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三分钟,才阅读下一页内容。

相信大家经过思考都知道,“一无所有”的“无”不可能产生“有”,换言之,这种与“无”性质相互混合的性质并不是由“无”自发诞生的。

问题越来越有趣了,既然“无”这种性质不可以自发诞生“有”,那么这就代表了与改变宇宙最初一无所有的第二种性质是自发诞生的。究竟这个世界是否存在这种性质的事物呢?

真正答案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性质都必须由其它“事物”发展而成(这是众人皆知的基本常识),但世界上只有两种性质的事物无需由其它“事物”发展而成。一种是性质“无”,另外一种就是性质“突变”。

什么是“突变”,“突变”的本质是什么?

“突变”当然是指随机发生的事物与突然间改变或出现的事物,否则它就不是“突变”这种性质的事物了。如果一个事物必须受其它事物的限制,例如这种事物一定需要由其它事物变化与发展而来,那么这种事物必定不是“突变"这种事物。

“突变”顾名思议,是不知什么时候诞生与出现,你根本无法追溯它的出处,如果你能预测“突变”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现,由什么时物演变而来,那么你所预测的事物必定不是真正意义的“突变”。总之,突变这种本质事物是它完全是随机与不可预测的。

“突变”这种事物亦有本能惯性,它的本能幸福就是改变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它能够改变世界的事物时,它就会感受到一种原始与无名的本能幸福。

宇宙的真正精彩现在正式开始了。

我们知道,“大爆炸”前的宇宙“一无所有”,只有“无”这种性质存在。我们无需理会宇宙维持“无”这种性质多长时间,我们只需知道,由于“突变”这种性质存在,“突变”这种性质突然在某一时刻从“无”中突然自发地出现,从而改变了宇宙“无”的这种性质。

为什么“突变”这种性质会改变“无”呢?为什么性质“无”一定要与性质“突变”发生相互作用呢?

答案是因为它们刚好有着改变对方的本能惯性,它们在改变对方的时候会获取一种本能幸福,因此它们乐于改变对方。我们知道,“无”这种性质的本能惯性是维持一切事物于一无所有,但偏偏世界上出现了“突变”,“突变”顾名思意会给原来一无所有的世界带来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必定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有”,“无”这种性质遇到了这种突然出现的“有”,当然会本能地去改变它。

反之,“突变”的本能惯性是改变世上一切的事物,尤其是性质“无”,大家试想想,一无所有的世界代表了一片寂静,“突变”的本能惯性就是“变化”与“改变”平静,所以“突变”也乐于改变性质“无”。

《圣经》创世纪上面曾经记载说:“神说,要有光,就有光”。

如果从“第七羔羊宇宙学”角度破译这句说话,事实上,这句说话的确说明了世界的确起源于“突变”,“突变”说“有”,世界就突然产生了“有”,“突变”有本能惯性,换言之,它是宇宙最早的神。当然这种“有”离产生实际的光还需一定步骤,以下将阐述像光之类的事物如何从“无”与“突变”两种性质相互反应而成。

宇宙上首先只有一种性质“无”,随后从性质“无”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性质“突变”,那么这两种事物相互改变对方会产生什么新的性质呢?答案是这个宇宙的两组始祖密码语言随之诞生。

性质“突变”受性质“无”的本能惯性影响,就化为性质“有序”,但它的本质始终归属于“突变”,所以“有序”的本能惯性就是维系所有无序的事物于有序,因此它才能保持这个世界能够存在“有”的特性,这种保持“有”的结果才能保证世界不完全化为“无”,亦即不完全被性质“无”所改变。与此同时,性质“有序”保持着祖系性质“突变”的本质惯性,使一切事物都向“有”---亦即“有序”的方向变化发展。有趣的是,无论这种“有序”是多么的有序,由于它或多或少地受到“无”这种性质的本能惯性影响,那么任何程度的“有序”都必定或多或少地有些“无序”。

反之,性质“无序”受性质“突变”的本能惯性影响,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有”,但它的本质始终归属于的“无”,所以“无序”的本能惯性是将本身与一切事物化为无序,因为只有这种本能惯性,它才能保证世界的事物不完全化为“有”,与此同时,它能保持自已的祖系性质“无”的本质惯性,从而竭力地力保这个世界能够回归于宇宙最早期一无所有的状态。有趣的是,无论任何“无序”性质是多么无序,因为它必然已经受到或多或少“突变”的性质影响,那么任何程度的“无序”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种可观测的“有序”。

在这里,我们知道性质“有序”与性质“无序”都遵守“新性质遗传父母性质原理”,性质“有序”既有“突变”的性质,亦即将“无序”变为“有序”的性质,同时亦有“无”的性质,或多或少地有着“无序”的的特性而不能完全“有序”。

另外,性质“无序”既有“无”的性质,亦即将“有序”变为“无序”的性质,同时亦有“突变”的性质,或多或少地有着“有序”的的特性而不能完全“无序”。

为方便大家理解上述性质,我们可以引入图形帮助大家思考。

上图代表性质“突变”

上图代表性质“无”

上图代表性质“有序”,可以看出“有序”是性质“突变”与性质“无”的混合体,

但它本质上属于“突变”,是由“突变”被改变而演化过来,仅是多了一点“无”的性质。

上图代表性质“无序”,可以看出“无序”是性质“突变”与性质“无”的混合体,

但它本质上属于“无”,是由性持“无”演化过来,仅是多了一点“突变”的性质。

在性质“无”与性质“突变”相遇时,宇宙上首度出现了两种性质的痛苦。我们知道,性质“无”与性质“突变”都有自已的本能惯性,但由于对方的影响,他们在自已本能的相反方向被改变了自已的本能惯性,因此这时候双方都遭遇了两种性质巨大的痛楚。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由于维持了自已的本能惯性,并且成功将对方按照自已的意愿改变,因此他们都分别获得了两种性质的满足感,这也是宇宙首度出现了两种性质的巨大满足感,亦可称为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宇宙首个“突变”出现的“量值”直接决定了性质“有序”与性质“无序”的量值。众所周知,任何“突变”都有“量值”,例如你突然在地球上变出50亿人,又或者突然变出30人,无论如何突变,变出来的东西必定具有一个实际的、唯一的“量值”,正是这个突变出来的“量值”决定了性质“有序”与性质“无序”的程度。如果“量值”低,那么性质“无”受性质“突变”的影响小,因此性质“无”就转化成为“无序”程度高的性质“无序”,如果“量值”高,那么性质“无”受性质“突变”的影响巨大,因此性质“无”就转化成为“无序”程度较低的性质“无序”。反之,性质“有序”的有序程度亦直接受这个突变“量值”的影响。

下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上图的数字“6”代表影响性质“无”的性质“突变”,它的大小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固定的量值。和下图的“量值”相比,这个“量值”数值较小,因此整个性质“无序”的“无序”程度较高。换言之,它维持“无序”的本能惯性亦较高,改变“有序”的本能惯性亦较高。

上图的数字“6”代表影响性质“无”的性质“突变”,它的大小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固定的量值。和上图的“量值”相比,这个“量值”数值较大,因此整个性质“无序”的“无序”程度较低。换言之,它维持“无序”的本能惯性亦较低,改变“有序”的本能惯性亦较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这个量值多大,性质“无”与性质“突变”都会取得平衡,各自生成新的性质“无序”与“有序”,这个量值并不影响它们的平衡,而只会影响它的“无序”程度与“有序”程度。

至此,《圣经》中最重要的密码被破解出来。其实性质“无序”代表“阴性”夏娃,而性质“有序”代表“阳性”亚当。恰恰就是它们被蛇引诱,偷吃了禁果,而创造了大爆炸之后的宇宙。

我们知道,“无序”有维持“无序”的本能惯性,它的本能欲望就是改变“有序”以及令到自身与其它事物更无序。然而“有序”有维持“有序的本能惯性,它的本能欲望就是改变“无序”以及令到自身与其它事物更有序。大家试想想,当它们相遇时,假如知道对方就是满足自已欲望的事物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什么是“有序”,我们知道,世上最有序的事物必定是一个密度无限高,大小无限小的一点。

什么是“无序”,我们知道,世上最无序的事物必定是破坏力最惊人的能量,例如de-tona-tor、地震发生时,其破坏事物“有序”特性的无形能量亦即无形“无序”能力就是“无序”程度较低的无形事物。

宇宙最初“突变”的“量值”决定了性质“有序”的有序程度,同时决定了性质“无序”的无序程度。换言之,最初“突变”的“量值”决定了宇宙最初“奇点”的密度大小与体积大小,总之,“有序”性质越有序,那么宇宙最初“奇点”的密度就越大,体积越小,反之亦然。同样,最初“突变”的“量值”决定了宇宙当初令到“奇点”爆炸程度的能量值,亦即决定了性质“无序”的无序程度,它改变“有序”的本能惯性大小。

然而无论这个初始“突变”的量值如何之大或如何之小,它并不影响宇宙大爆炸的发生,它仅影响了大爆炸的剧烈程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