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到硕士,一共学了十几年英语。毕业后多年工作也和英语相关。今天写一下我学英语的一些的经历和体验。
我学英语的方法有些怪,甚至听起来有些变态。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或许你能从我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也走过弯路。有段时间,我学英语学的有点走火入魔了,还差点为此丢了饭碗。所以凡事都有个度,学英语也是.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英语还经常不及格。 那时候,英语老师是高中毕业生。乡村中学都这样,严重缺乏师资。老师教的倒是很认真,但是毕竟水平有限。 老师发音也不标准。所以,第一次听英语磁带时,像听天书一样,里面的发音和平时老师教的根本不一样。
到高中时,条件稍好一些,不过也就勉强及格的水平。
真正开始喜欢学英语,是在大一时,在图书馆 偶尔读到一本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书,书里介绍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复读机听写的方法,来学英语。
具体操作方法是: 选一段难度适中的英文录音材料(比如四级听力真题,新概念2),先听全文20遍,然后开始一句一句的听,写下来听到的每一句。 写完后,再听个十几遍,把听写下的内容检查几遍。 这样来来回回,一段材料差不多听50-100遍。 就是不断的反复刺激耳朵。
就是这么笨的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不过长期坚持下去真的很枯燥。同样的内容,重复听100遍,是不是很恐怖。
我坚持听写了两年半,大概听了100盘磁带。听写了几十个本子,摞起来也有一尺多厚。 很枯燥,不过真的很管用。听力突飞猛进自不用说。 也顺便提高了阅读和写作。 因为一篇文章,你如果能听懂,读懂就更没问题。 听的多了,写作时,很多句子自然的就从脑子里蹦出来了。我大学学英语几乎全部用在听写上了。 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只要坚持下来,反而提高很快。后来不断加大听写的难度。 不吹牛的说,再去听四六级听力,就像听故事会一样了。CCTV-news英文频道也能听懂了。只是听外媒CNN BBC的新闻还是吃力些,只能听懂五六成,听个大概意思。
一招鲜,吃遍天。 只靠练听力,我顺利过了四六级。
所以学英语还是要靠笨功夫,各种速成法都不管用,反而是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一旦坚持下来,进步很快,甚至有质的飞跃。
因为能看到明显的进步,所以对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也慢慢有自信了。
相比之下,大学时,我专业课很烂,挂了好几门。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我连课本都看不懂。 有一次,我无意中撞进了图书馆的英文阅览室。里面有很多国外原版的英文教材,也有物理化学。 我随便翻了一本 国外的物化教材,居然发现比我们自己的中文教材还易懂。 我就借来开始看, 居然能看懂,还试着做了一些习题。 我借到宿舍时,宁晓东还以为我在故意装B: 自己的中文教材都学不懂,居然抱着国外教材装模作样。
其实还真不是装模作样,国外的教材确实写的简单易懂。一般都很厚,写的很详细,甚至有点啰嗦,它假设 即便读者是个笨蛋白痴,我也要给你讲清楚。然后一点一点的讲明白,由浅入深,所以很好理解(有点像白居易写诗时,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能听懂,才算好诗)。相比之下,国内教材,都是公式套公式。 故意写的很晦涩让人看不懂。 后来我又借来了原版的有机化学。我大学时学到的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知识,有不少都是靠啃这些国外教材。
当时啃这些原版书,也是出于无奈。喜欢学英语,不喜欢专业课,没办法,只能把英语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学。 就这么断断续续读了几本原版教材。
这应该算是第一次把英语学以致用吧。
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英文期刊(EI收录)做编辑。里边全是专业词汇。所以大学时无意中看的那些原版书,就起作用了。 所以大学多学点东西没坏处。有时候无意中学的东西,毕业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会用到。
读研的时候,导师把我送到一个制药厂做药物分析,每天面对的都是中药丸子和色谱柱子。其实我对那些药丸子提不起兴趣。我很大一部分精力还在学英语上。 研究生开学当天,就进行了英语分班测试,我和老王位列全系前两名,被获准免修英语,连英语学位考试也免考了。 我继续读了一些原版教材。然后开始探索新的英语学习方式,因为之前听新概念英语实在太枯燥了。 开始通过看大片,美剧来学英语。
不少人都用美剧来学英语,但是效果一般。 找一个带字幕的美剧,看两遍,这样学英语是起不到作用的。 我选的美剧是当时很火的 《越狱》。
我前后大概一共看了将近30遍。 前几遍,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的时候,遇到生词去查出来,然后再看只带英文字幕的。最后看无字幕的。来来回回一遍一遍的看。 这样一共20多遍。 这样才有所收获。 很多人抱怨,看美学剧英语没长进,其实还是重复次数不够多。
除了看美剧,美国大片也没少看。当然也要重复看多遍。 因为电影比电视剧短,所以可以多看几遍。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我看了100多遍,里面很多经典台词至今还能背下来。同样的电影,看100多遍,听着都恐怖,学英语真的要耐得住寂寞。
这个时候我开始大量阅读国外的新闻网站,最常去的是纽约时报(现在好像国内上不去了)。每天大约两万字的阅读量,这段时间,词汇量大增。
在我整个学英语过程中,我从没有刻意专门去背过单词,我所有的词汇量都是在大量阅读和听力中积累出来的,所以这种记得更牢固。 那种拿着单词书,摇头晃脑背出来的单词,基本很快就忘了。我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大量词汇量。
在首师大的时候,也没少去人大英语角。人大英语角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英语角了。那里云集了不少外国人和海归。人大英语角,是我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为数不多留下美好回忆的经历。 记得每次去人大英语角,我都骑着单车,穿过北外, 北理工。路上欣赏着北京的夜景。每次周五晚上一走进人大校园,就看到那个小广场上人头颤动,人声鼎沸。看到很多人三三两两的围在一起,有的说着流利的英语 ,有的在认真的倾听 。那时真的是羡慕那些英语说的好的人,真的成为所有人艳羡的对象。或者加入一个团体,或者自己去找PARTNER,总之,有点紧张,有点兴奋,还有点不好意思 。每次聊一两个小时,基本是认识了一两个周围高校的学生,有的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有的没有。记得有次和一个中文系的老乡同路回学校 ,走在玲珑路上,树影丛丛,没有什么车辆。在北京很难有这样幽静的路。每次结束,总有一种充实感。偶尔会去人大对面的当代商城坐一坐,不过那里的东西太贵了。英语角我坚持了两年,终于敢开口说了,但口语长进不大,不过认识了不少同样喜欢英语的朋友,也认识了不同行业的人。
毕业后进入一家英文EI期刊做编辑。工作本身,就是在不断的用英语。业余时间,还是在不断的练听力。我是在毕业的第二年接触了 普特听力论坛。里面高手云集。每天早上有版主发布当天的CNN BBC新闻,然后大家开始听写,一人出一个版本,互相竞赛,看谁听写的最快,最准确,最后版主归集出一个最终版本(给美剧加字幕也是类似的流程)。在普特上打磨几年后,基本上可以听懂外电新闻了。 不过我当时对工作不太上心,大量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领导开始也不太高兴,但是考虑到学英语对工作还是有帮助,也就不怎么管我了。
一次在网上看到奥巴马当选后的获胜演讲,却十分震撼。
演讲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rmb4m7pt076w9cw/k0011e9lr6b.html
这篇演讲,实在是太精彩了,我存在手机里,一遍一遍的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不记得是200遍,还是300遍),然后就背下来了。 本来没打算背,只是觉得好听,就一遍一遍的听,然后一不小心,就背下来了。这话听着像吹牛,不过当时不仅能背下来,而且背的非常熟练。 这是一篇20分钟的演讲稿,一共28段。 (演讲稿全文附在本文最后面)
这么长的文章,现在看着都吓人,当时居然能背下来,我现在都觉着不可思议。
背诵这篇演讲稿,应该算我学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巅峰了。以后我再也没背过这么长的文章。 后来奥巴马访华时也发表了演讲,比这篇还短一些,我也听了很多遍,试试看能不能背下来。也听了很多遍,但无论如何也背不下来。可能这种长篇的背诵,需要一些灵感,可遇而不可求吧。
后来背诵这篇文章 也成了我的看家本领,在新东方代课时我不止一次的给学生表演背诵这篇文章。后来还变着花样背。不是从头背,而是让学生随便从中间抽一句,然后我就接着这句往下背。当时几乎倒背如流。我的这种小伎俩,还真打消了一些学生对我质疑的念头:嗯,能背这么长的文章,说明这个老师应该差也差不到那里去。后来学生也不怎么轰我了。
经过几年的打磨,我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已经可以了。和老外正常交流没问题了。 单位组织国际会议,正好派上用场了,我和几个同事承担了接待外宾的工作。其中有两个同事是英语硕士。后来我们还承担了会议的口译工作,就是戴着耳麦关在小黑屋里,然后全场都戴着耳机,听我一个人翻译。这是超出我能力范围的。 不过我还是很认真的做了准备。最后差强人意,不过还是比我预想的还是要好一些。
到这个时候,我学英语已经渐入佳境了,也有点飘飘然了。按说起来,一个理工科学生,英语学到这个地步,应该是足够可以了。但是我这个时候,我有点走火入魔了。 我觉着我还得继续学英语。而且不能再这样沿着野路子乱学了,得找个专业学英语的地方。 于是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我得再去读一个英语专业的硕士。 因为已经上班了,只能读在职硕士。 而且这次眼光非常高, 从全国英语专业最牛的两个学校:北外高翻学院和北大英语系(现在的北大外国语学院)里选一个。最后选择了报考北大英语系。
去报名的时候,填表的老师眼光都非常诧异:都已经是硕士了,为什么还要读硕士。 北大英语系在职硕士,学制两年。第一年要脱产学习。(脱产就涉及到请假,我报名的时候也没和单位商量,这点单位领导后来很生气)。为了双保险,我不仅报了在职硕士考试,而且还报名了全日制的考研,也是北大英语系。这时候已经彻底走火入魔了。
在职硕士考试相对简单,复试难一些,不过好在通过了。 全日制考北大真是难,我使出吃奶的劲,最后还是差了不少。 不过在职的已经考上了。
接下来的内容,和学英语基本无关了。想看学英语方法的基本可以略过了。下面基本就是我因为去北大进修英语和单位闹矛盾的那点破事。 不得不说,在整个过程中,我表现出的情商不是一般的低。
-----------------------------------------------------------------------------------------------------------------------
北大英语系在职硕士录取通知来了。我考北大前没和单位商量(当时怕单位不同意报考,其实我还是有点小人之心了,单位听说后,开始还是很支持我的)。但因为是在职硕士,必须加盖单位同意报考公章,才让入学。这个时候没办法了,才给领导通报。 领导知道以后,这个时候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鼓励,领导甚至表示单位会资助我学费。
回头过了春节,我去北大英语系报到(在职硕士是春季入学)。而且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上课。 然后我在没有给单位请假的情况下,连上了三天课(对于公司来说,就是旷工三天),单位领导暴怒。 但我依旧我行我素,因为我发现课程太紧密, 很难一边工作,一边上课。 我甚至有了辞职去读书的念头。
这里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本来大多数在职硕士 应该上课在周末或者晚上,但是北大为了保证在职硕士的质量,要求第一年必须脱产(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企业老总,地方市长官员在北大混学位),所以课程都是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上课也和在校生研究生一起上,这样也是好事,保证了上课的质量。但是就没办法兼顾工作了。
后来和单位达成了妥协: 让我少选修一些课,然后把两年的学制拉长到四年读完,这样也好兼顾工作。
就这样,我半工半读,开始了在北大英语系的学习。两天上课,三天上班。工资奖金按工作量走,大概能发之前的七成。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单位 钢研纳克对我还是不错的,社保也一直给我交着。(这点很重要,让我在2016年那轮北京房价暴涨前具备购房资格,过后回头看这是一张价值百万的北京房票)。 可惜我那个时候太任性,一门心思去上学。连续旷工三四天,按规定,早就应该被开除了。但是单位面对一个这么爱学英语的刺头,好像也挺无奈的。开除吧,找个英语好的理科生也不容易。不开除吧,影响不好。 所以单位对我的放肆一直很头痛,也很无奈。
回头再说我在北大英语系的学习。作为一个从山东农村里走出的穷小子,能进入全国顶级学府学习,也算是屌丝逆袭了,还是很兴奋的,虽然只是一个在职的单证硕士(在职硕士只有学位证,没毕业证)。 然而经过了最初的兴奋后,接下来的考验接踵而至。
首先是自信心的打击。进北大第一天,进行了英语水平测试, 我居然排名倒数第二,来自广东的陈律师倒数第一。 以前在首师大英语测试,我稳稳的全系第一。虽然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这个心理落差还是太大了。虽然我英语在理科生里算优秀了,但是北大这个班的同学大多都过专业8级了。同学里还有不少在地方院校当大学英语老师。 我这种业余时间 从野路子自学来的王八拳,遇到正宗的降龙十八掌,还是现了原形。
再就是是对英语兴趣也开始减弱了。本来挺喜欢英语,但是天天学英语,还真就受不了了。 第一年一共十几门课程,其实全是英语,只不过把听说读写译,拆开来上。听力 阅读,中翻英,英翻中,笔译,口译分为交传和同传,还有古代英语 (相当于英语文言文)。我一直自以为很喜欢英语。这时候才发现,我TMD原来是叶公好龙。 把业余爱好,转成专业时,真的很容易失去兴趣。 就好比有人喜欢吃鸡蛋,但你让他一天吃100个鸡蛋试试。不管是蒸着吃,煮着吃,炖着吃,无论怎么变换花样,吃到最后估计比Shi还难吃。
但是大几万的学费都交了,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了。 也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当时钢研纳克的同事周辉,也经常和我一块去旁听北大的英语课。
有了北大的光环,再加上我本来是学理科的,有北大同学和老师陆续给我介绍涉外家教。就是教外国小孩学数理化。 洋娃娃们大多很淘气, 不过时薪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北大英语系还是有一些大师级的学者,比如辜正坤,是为数不多的真材实料的学者,也曾经给我们带过课。 但同时也发现,北大老师里居然也有一些混日子的,上课就是念课本,放电影,然后就不管了。 特别是一个听力老师,基本就是瞎对付。在北大工作20多年了, 居然还是讲师,连副教授都没评上。这个老师每天上课就是混日子。和新东方的俞敏洪还是同班同学。同一个班的同学,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回头再说工作,因为精力上的牵扯,这时候我工作,也有点不上心了,那时候我也缺乏干劲。 这也就是国企,换私企早就让我滚蛋了。
另外单位钢研纳克的领导,也担心我读完北大的学位,很可能就离职走人了。其实我自己,学英语完全就是凭着兴趣,我当时并没有这个念头,所以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就这样半工半读了两年多。 我一边拿着工资,一边在北大读书,单位领导好像实在受不了了,就趁着一次部门调整的机会把我调整到了另一个部门--9层的科技信息室,也还是继续做英文编辑。新部门的领导对我还是不错的,工资还上调了一些,因为不再扣工资了,我可以拿到全额工资了。这时候纳克可能有点小坏,把一个刺头员工,送到其他部门去捣乱。 但其实这个时候,我学分快修够了,也基本不怎么请假去学校上课了。在新部门科技信息室,我基本都是老老实实在上班。
在科技信息室干了两年多。之前的部门(钢研纳克,前段时间上市了)领导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之前,我在北大读书前两年,纳克对我支持还是挺大的,我拿着纳克发的工资在北大读学位,快读完了,现在却待在别的部门。这就相当于替别人养了孩子, 后来纳克传递了一些友好的信号,希望我回纳克公司。 我这个时候却矛盾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虽然感觉有些亏欠纳克,但我已经适应了新部门。
大概是2015年初,纳克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回去,当时我表现的很犹豫。领导不高兴了,他们本以为我会很爽快的答应回纳克公司,毕竟是我亏欠纳克太多。 当时对我来说,无论去哪里都可以,但是要迅速做出一个决定。但是我偏偏做了一个最差的选择,先答应去纳克,然后又反悔。
过程很戏剧化。来回犹豫中最后决定去纳克。然后打电话告诉纳克。然而纳克的主任突然有些冷淡,可能是因为之前找我谈话时 我态度不好,想考验下我。或者是之前看我表现有些犹豫,想找回点面子。其实可能也就是想找回点面子,并没有在实质上刁难我。
这本来也是很正常的小事,但那时候我玻璃心又犯了,娇滴滴的,谁也说不得。就这么点事,整的我几天吃不下饭。哎,我这辈子不止一次在低情商上栽跟头了。
这时候,科技信息室这边,学报杂志刚走了一个英文编辑,正好缺一个英文编辑,所以信息室也想让我留下。我更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那段时间真的很犯难。 茶饭不思。
这个时候,我如果凭良心思考一下,还是应该去纳克,因为我之前亏欠纳克太多了。
不过最后还是脑子一热,还是留在科技信息室(后来改成钢研出版公司)。哎,我放了纳克的鸽子。都在同一座楼办公,一个9层,一个10层,以后该咋见面呢。
留下以后,我去了学报英文版,这是一本SCI英文期刊,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报的两位领导对我也不错,但是我干的并不好。 一是我对钢铁专业方面确实不懂,杂志的内容我看不懂。二是我当时业务能力也不行。 虽然英语不错,但英语不能说明一切。业务能力才算第一位的,英语最多只能锦上添花。 在学报大约干了几个月后,我结婚了,而且两地分居, 所以就需要工作调动。然后就趁着结婚离职了。 当时我在学报干的很吃力,我总感觉胜任不了这个工作。 再就是我看到纳克的领导总是躲着走,感觉愧对他们。
后来纳克的领导不止一次骂我没良心,养了个白眼狼。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没良心,从做人角度挺失败的。其实我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这段时间有点走火入魔,做事有点不过脑子。其实假如我当时真回了钢研纳克,以我当时的德性,在纳克,我又能干多出多少成绩来? 还真未必好说。
毕业这么多年,我虽然在学英语上花了大量功夫,但我在工作上却少有成绩。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投入过多的精力在英语上,再就是缺乏职业精神,很多时候都是在混社保。学英语很用心,但是工作不上心,现在想想也挺费解的,一般来说把工作做好比学英语更容易一些。 无论之前的冶金分析,还是后来的学报英文,都是很好的平台(一个EI,一个SCI),但我都没做到全力以赴。 包括后来,我在天津新东方代课时,还曾经不止一次被学生轰下讲台。哎,我在职场的回忆真的不太美好。 光死学英语还不行,最终还是用的上才行,不然学再多也白搭。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已经把英语学到极致了,甚至超过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然而好像并木有什么太大卵用,我依然每天骑着共享单车挤地铁, 我辛辛苦苦用英语构建起来的职场护城河,被我的低情商给一笔抵消了。
所以学英语的目的最终 还应该是学以致用。不能为了学而学,在英语里过分投入精力,甚至影响了工作,就得不偿失了。而且通过一些事,我发现在为人处事上,存在很大短板。
这些年来,一度靠着英语吃饭,不过后来过于痴迷英语,反而被英语给耽误了。所以,凡事都要有个度。 鸠摩智的易筋经是很强,但是一旦过了一个临界点,走火入魔,也就把自己给坑了。
这就是我的英语学习之路,有经验,更多的是教训,您又从我的经历里get 到了哪些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