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边界

昨天说好自己读书要读慢一点,结果今天花了4个小时就看完了《好好思考》第121-250页的全部内容。

并非打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而是我遇到了困难。书的前半部分我读得懂,有触动,有感悟,所以花3天才看了120页。而今天的130页,讲的完全是我认知以外的知识,也就是超出了我认知的边界。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学知识,如同一个完全不懂水的人,一下子被丢到了河里,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书里提到的很多概念和知识点诸如结构化思维、耗散结构、凯利公式、非线性增长、关键时刻等等,听都没听过。

所以今天看书就只能逐字阅读,只能求个囫囵吞枣,完全没有触动可言。我知道这是因为触及了自己认知边界以外的东西,和大脑的现有知识库无法产生链接,所以也就不可能有触动。

平常人们讲边界的时候,都是画一个圆,然后圆圈面积以外的东西视之为边界以外的知识。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维度,比如是X轴或者是Y轴的一个维度,而实际上边界知识应该还要往Z轴去拓展。这个Z轴非常重要,只有Z轴有增量了,整个圆才会从平面变成立体的球体。从圆到球,这才是蜕变。这个Z轴是什么呢?它应该是升纬度,这样对XY轴这样的一个平面才能从高空俯瞰,变成降维打击。

今天写这个反思,思维有些混乱,因为我确实没看明白后半本书的内容。还是想想自己的边界吧。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运用,是要多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现在造成我困惑的原因是我压根就没掌握多少思维模型。就像一个木匠要造家具,除了要多练之外,更关键的首先是要有锯锉钻等这些工具。没有工具,练习就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越读压力越大的原因。后半部分讲的都是如何运用思维模型,可是我连思维模型都没有。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这是积累思维模型的方法。但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攒才能形成的。于是思维模型的运用就变成了无稽之谈了。

等等,我不能困在没有足够的思维模型这里。从Z轴的角度来看,芒格说的思维模型就有100多种,普通人都不可能掌握那么多,所以不应该只是我的问题。但是我可以学习成甲使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我也有掌握的模型,比如锚定、复利、熵增等这些思维模型。

昨天我触动的点是:1,这个问题是问题吗?2,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3,反过来想。今天在书里看到的迭代版本是:

1,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解决这种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3,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

看吧,作者直接从个到种再到类,不断地升维,一下比前面的触动又提升了维度。

我学习这本书,除了要思考触动点,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习成甲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要用多维度,多角度,多周期的全局性思维去看问题,不能平面地看,而是要立体地来看。一个问题的背后它的逻辑和思维模型是什么?

然后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一开始可能完全没有意识,但要有意识去训练。从0开始积累。一开始10个问题能有1,2个用到思维模型,再慢慢到10个问题能有7,8个用到思维模型,这事基本就成了。

就像现在我每次抽烟前都为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抽?要抽的原因是什么?抽的时候问自己此刻感受是什么?经过3天的练习,开始可以感知自己的感受。烟量比之前少了一点点了。

再好的方法,也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最终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自己的认知。

我现在看不懂后半部分,这是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有什么结构框架可以分析这个问题?

我看不懂是问题。问题的本质是我的认知没有跟上作者的认知,但这不就是我学习的意义吗?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思路还是要多学习,多学各个学科的知识,总结提炼出思维模型。这个问题暂时不需要什么结构框架来分析。所以这个问题暂时是问题,但是随着自己的认知提高,后面再来看,应该就不是问题了。暂时解决不了,可以留着以后再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这是最好的破题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30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