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剑及剑文化

剑在中国传统兵器中的知名度最高,素有“百兵之君”“百兵之祖”美誉。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五把东周时期的青铜剑。虽历经两千多年风霜侵染,但透过斑斑锈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的锋锐与坚韧。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剑的知识,有很多和我们现在的认识大相径庭。

第一,剑从未成为战场上的主战武器。根据出土文物发现,铜剑最早出现在商代,至战国时期达到巅峰,西汉后逐渐为铁制兵器所取代。在先秦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还是车战,主战武器是戈、矛等长兵器和弓箭,剑由于长度较短,主要作为防身武器存在。到了汉代,车战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步战、骑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但更适合战争形势的铁刀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剑,无论是从实战效果还是实战使用时间上来看,都未曾成为战场上的主战武器。

第二,青铜剑形制与后世剑差异颇大。与现代剑不同,青铜剑不仅剑刃有弧度,剑身也是宽窄不定,厚薄不一。青铜材质本身韧性有限,青铜剑如果过长,兵器交接时很容易断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工匠穷尽所思,对青铜剑的外形做了很多创新改造。青铜剑剑身基部到锋端逐渐收杀,其厚度也逐渐减杀,且为了最大限度在长度和韧性方面取得平衡,根据重心和材质不同,这种宽度和厚度的变化并非线性的,体现在外形上就是部分青铜剑从底到锋时宽时窄、时厚时薄,与后世剑殊不相同。这是青铜材质限制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而后世剑由于冶铁铸剑技术发展,这一问题不复存在,在形制上自然就有了很大变化。

第三,作为战争武器的剑,即使在战国晚期,仍然是以青铜剑为主。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由于地处南方河流密布,不适宜战车纵横,作为“短兵”的青铜剑重要性得到加强,其铸造技术较之中原各国更为先进,出现了“越王勾践剑”等传世名剑。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制造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铁矿难得,且冶铁铸造技术尚不够发达,铁剑在性能上并不明显优于青铜剑,且批量化生产困难,而青铜剑通过铸造技术、表面处理工艺、造型创新等方式,极大克服了青铜本身的劣势。如秦灭六国军队,军队战斗力举世无双,但依然主要装备的是青铜剑而非铁剑。

第四,剑的实战功用不断降低,逐渐向礼器、佩饰方向发展。如《正以》云,“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西汉时,剑在军事功用上逐渐走向衰落。《晋书·舆服志》云,“汉制,自天子至子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唯朝带剑”。东汉后,剑则成为舆服制度中的一种佩饰。隋唐时,对带剑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唐代《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这时剑已经从武器逐渐变成了身份的象征,其实战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历史丰盈了剑文化,赋予了它正义、修身的内涵。处事要追求正义,对内要明德修身,这既是剑的追求,也是中国人对自身的要求,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高度一致,对于今人修身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剑及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