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爆品”是商业社会的流行思维

      不知从何时开始,“爆品”一词成了热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商业社会,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趋势。凡是顺从此趋势的企业,则如鱼得水,所向披靡; 凡是忽视此趋势,甚至背离此趋势的企业,则一个个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其来势之猛,让很多企业尚未反应过来,便被时代的潮水席卷而去,连叹息和遗憾都不曾留下,而那些时代的弄潮儿,则在潮流的浪头上翩然起舞,迅速壮大。这个呼啸而至的时代,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个压倒一切的趋势,便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

      中国互联网时代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搜狐、网易、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等一系列互联网企业的成立为标志,在21世纪第十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大众接触信息的途径从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介,转移到了互联网,并且由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获取。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随着3G、4G网络的全面铺设,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互联网由固定的电脑前,来到了每个人的手掌中。大众不再局限于通过固定的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变成了随时随地都可获取信息。在过去的十年间,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固定”变“移动”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转变。在网络兴起之前,企业宣传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全面撒网,以期覆盖到目标人群;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开始分群,不同人的喜好导致一个个网络社群的出现,企业针对性投放宣传,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随时随地在接收信息,并且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虽然这种转变悄无声息~~~不再是企业有什么,用户就接受什么,而是用户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

      在信息获取极大便利的今天,单一的广告宣传不再能使用户轻易地相信,因为同类产品可摆在一起比对,已使用用户的体验评价也被铺陈在网上,可随时参考,于是用户变得“精明”了。当然,这种“精明”的背后,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比如,在技术落后、物质贫乏的古代,老百姓虽然有需求,市场却不可能满足,老百姓没有选择的机会,更谈不上精明。即使到了近代,技术革命让有些需求得以实现,例如有了汽车、电话等,但受制于产能、成本与大众收入水平,这些产品还是不能全面普及。后来,新中国建立,因为多方面原因,老百姓在建国之初过了一段非常拮据的日子,市场上没有多余的商品,就连获取食物都需要定额定量,甚至还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饭票、粮票、肉票等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投机倒把也屡见不鲜。商品极度供不应求,商家自然用不着竞争。而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国家的情况慢慢好了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上了轨道,物质供给得到改善,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皆可得到满足。再后来,互联网兴起,信息通道日渐发达,老百姓对商品也有了要求,但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产品只要品质好,还是能有不错的销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情形发生了转变,物质极大丰富,大众的消费水平达到了一定层次,信息渠道畅通无阻,获取资讯无比方便,市场信息因此变得极度透明。这时、用户的选择就变得感来越严格,很多产品就品质好、用户也不一定会购买,除非其品质在同品类中名列前茅,价格也占有优势。而且,用户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只要该产品有一点不如别人的地方,用户立刻会转而选择其他产品。所以,企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稍有不慎,便会被新兴企业挤落下马,如不转型便很难再有翻身的可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转变,就是思维视角的转变,免费、共享、云端、体验等概念成为热点,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企业战略思维也发生了逆转,不再是企业要做得多强多大,而是放低姿态,与用户做朋友,以用心的服务代替销售,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一旦发现用户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用户痛点),便迅速进行研发。现代科技急速发展,各类创新层出不穷,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所以,企业一定要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这样,研发出的产品才能切合用户需求,带有一种人性的温度,而用户也定能感知到这种温度,从而得到很好的体验。如果仅仅是挖掘用户痛点,却不带着人性关怀去研发产品,产品就不一定能符合用户需要。尤其是一些商家只求速成,不求品质,导致产品非常粗糙,要么无法进入市场,要么刚进入市场没多久,就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就算他比别人更快捕捉到商机,别人也有可能在他的启发下,比他做得更好。所以,企业要真诚地拥抱这个时代,不要浮躁,要用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价值。

      感知到时代给予的机遇之后,有些企业甚至超越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追问自己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而与之平衡的是,企业在全力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时,社会也给予了企业丰盛的回报~~~比如,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的生意不再难做,于是他们打造了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交易平台,将大部分生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连接了企业与用户,特别是他们为几百万家小微企业与个体户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虽然这些基本都是免费的,但阿里巴巴在服务于这一愿景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赞誉与丰厚的回报一当然,阿里的创新也引起了争议,一度有很多人认为它挤压了线下的发展,这种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这是时代的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下实体店必然会从单纯的卖场形式转型为体验为主的服务形式,而阿里,正好就是大势所趋下的产物,或者说,它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所以,社会需要它,它的存在具有价值,这种价值足以让它得到相应的回报。腾讯的社交软件QQ与微信也是如此,它们极大地方便了大众的日常联系,甚至让大众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而且它们都是免费的,因此,腾讯依靠增值服务获取利润,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上的商品已几乎能满足各类日常所需,如何开辟新的消费点,新兴企业如何打破所属行业的既定格局,获取一席之地,传统企业如何守成,抵御市场上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维护行业地位,这些都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时代的大势面前,企业和人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传统企业正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或是不能走出舒适区,进行符合时代趋势的创新,才会被同行取代,或被新兴产业跨界打败,甚至慢慢退出了市场。比如,柯达在破产前,依然是最优质胶卷的生产方,但它随着传统胶卷行业的没落,被数码相机产业所击败;而数码相机行业在高峰期之后的萎缩,则是受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提升的影响;传统自行车厂商的失利,也并非源于同类厂商的竞争,而是源于共享单车的挤压;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厂商同样受外卖行业兴起的影响,销量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的案例说明,现代企业的竞争对手并非只有同行,扼住行业领先者之咽喉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因某种相似属性而产生的跨界竞争。因此,企业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关注最新科技动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各种可能的变化,尽可能提前预判“春江水暖”,迅速反应,必要时马上进行升级与转型。在时代变换的舞台上,大象也要学会跳舞。

      在已满足基本需求的今天,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市场一出现新的技术,用户往往就会立马响应。如交通方式,从最开始的步行,到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再到火车、地铁、飞机,技术的升级一次次拓展了用户的想象空间,也使得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即使是现在的公共交通,支付形式也由原先的现金买票,发展为使用lC卡,再到网上充值,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NFC支付等,上车简单刷一下手机便完成操作。盒马鲜生可以看作是菜市场的创新与升级,用户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国的精品海鲜、果蔬等产品,还可以现场付费加工,直接用餐。而京东物流的当日达更是刷新了用户对传统物流的印象,上午下单,下午货物便能拿到手。所以,用户需求的升级本质上是想象力的升级。

      当今技术仍在飞速发展当中,云服务、量子计算、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还未真正显示出威力,未来生活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改变发生。如未来的私家车可能会被个人飞行器所替代,交通路网也可能会由地面二维升级为空中立体三维; 脑电波传送,使得手机可能会被取代,意识可瞬间传递到对方意识中,不再借用外部工具; 而知识获取也可能由现在的学习转变为程序式输入,届时,人的大脑装下一个图书馆都是可能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学富五车,或根据分工各自装上不同程序; 人工智能将接管人类的大部分劳动,人类将移民外太空,开启星际旅行; 量子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得瞬间转移成为现实,人们不再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天涯如同咫尺……未来将诞生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形态,想象力与创造力将主导这一切。

      我们需要看到,导致这些改变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与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有关,但本质上是背后呈现的文化不同。产品本身体现了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走多久、走多远。从企业关注自身发展的做大做强(传统文化称之为“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转变(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利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背后是境界的提升。当一个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全在为用户服务、贡献社会价值时,它便没有了自己,融人了社会,如一滴水进大海那样,成为大众“日用而不知”的存在。如果它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愿景,顺应时代发展,关注最新科技进展,紧贴大众需求,坚持品质与服务,那么它就会获得长久的发展。这是基业长青的基础,也是文化层面的“无敌于天下”。

(本文摘自国家一级作家·雪漠新作《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第一部分/第三章节选:四、【善文化传播的爆品打造思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货:“爆品”是商业社会的流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