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业这件事情上,喜欢和热爱是最靠不住的

有一天我的父母说:“我们很自责,在你对世界认知尚不足的时候,就尊重你的意见,让你凭你的喜欢和爱好去做选择。当你对社会有更深体会的时候,却对过去选择感到后悔。”

曾经的我是个活得自由随心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选择都由着自己的喜好去做,从文理分科到大学选专业,从硕士换专业到离开体制,我活成了别人眼中“自由勇敢的样子”。

可是有一天我不敢做选择了,因为我发现世界会变,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会变,凭喜好做出的选择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承担。

所以趁工作之余写下了一些看起来腻但是也有点营养的鸡汤,但愿可以给后人一些启发和指引。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二三十岁就成了社畜,同样的一天活了无数遍。

想换一份喜欢的工作,搞点有意思的事情。

羡慕那些可以做喜欢的事情的人。

……

一边在格子间里苟且,一边幻想奔赴热爱。这大概就是,当今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吧。

开店,做旅游博主,拍抖音,当摄影师,学画画,烘焙……每一件事听起来都比开会、kpi、报表、代码更有意思。

越是焦虑的时代,越不缺敢于挣脱桎梏,去追求自我的人。

你是否也曾厌倦当下的一切,幻想过另一种因喜欢而存在的状态?

你是否也常想递上辞呈,鼓起勇气从头开始另一种人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喜欢与热爱吧,一起从满地鸡毛的日子里找到热爱与工作的平衡点。

也许你会发现,头顶的月光并非自由,不远处的六便士却买得起去远方的车票。

01

热爱是有代价的

而娱乐是肤浅的

那些成功人士说你要做你热爱的事情,那是真正的“志趣”,很多人却理解成最浅层的“兴趣”。认真问问自己,你真的非你喜欢的东西不可,还是当做娱乐或猎奇。

前段时间在画室遇到一个女孩子。她来上了一节课,表现出对画画的兴趣,说她想要成为插画师。

她辞掉了工作,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画室学习,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学几何、人物、风景、色彩。凡是听说了她的事迹的人,都会笑眯眯地赞赏她从头开始的勇气。

大概过了一个月,我见到她的时候,她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吃东西,未完的画摆在一边,磨磨蹭蹭画几笔。虽然效率很低,但还是每天都来了。老师温和地告诫道,“你这样今天又画不完,明天又中午了再来!”

再然后,兴趣递减,那份关于美术的梦想也被拖延和懒惰无限搁置了。

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喜欢并不持久,热爱也并不总是与梦想、热血、 勇气有关。热爱往往是沉重的,并蕴含着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包括时间和金钱,放弃其他路上风景的机会成本,还有精神情绪上的安稳。

2019年,一部动画《哪吒》火了。一声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沸腾了人心。

那个写着顽劣的魔童哪吒正是导演饺子的人生缩影,破釜沉舟,逆天改命!

饺子的故事,太正能量了。人们说,你看吧,余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大于一份稳定工作的保险单,大于做一只圈养的猪了此一生。

可是很多人只看到了那个绚烂的结局,却忽略了饺子一路上的付出。

饺子弃医转行做动画,饿着肚子做短片。除了忍受困意熬夜坚持,还要是承受漫长的孤独、亲朋好友的闲言碎语,不被相信,不被认可,被骂啃老。

饺子还算幸运,有理解和爱他的父母,有个人的天赋和执著,最终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得以腾飞。

但是中国只有一个饺子,有数不清的追梦人付出了不亚于饺子的心血,却最终事与愿违。对普通人来说,热爱并不能填饱肚子。

而真正的热爱,是你清楚地看见了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还是愿意去坚持,常常因爱生恨,却能爱恨交织地去做一件事。

伪热爱,只是把兴趣贴上了热爱的标签。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大脑能够分泌较多的多巴胺让你感觉到愉悦和快乐,就以为自己被点燃了灵魂。

那些不能抵达终点的伪热爱反而成为了工作的阻碍,埋怨也由此滋生出来。

常听人讲 “热爱是不需要坚持的”。我反而觉得,热爱才需要坚持,只是内心的热爱能给人足够的长久的动力,让人拥有经受得住持之以恒苦难的毅力。而一时兴起和娱乐,是不需要坚持的,兴致来了则行,兴致走了就停。

烹饪、喝咖啡、画画、打游戏、运动、唱歌、旅行、拍照,这些东西都太容易让人感到舒适了。如果你轻易把这些东西当成了热爱,跑去当厨师、开咖啡厅,很容易作死的。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很多学生迷恋打游戏,斗志昂扬要成为职业选手。报了电竞培训班之后,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才发现电竞不等于打游戏。经过“劝退”后,90%的学员终于认清了自己。于是有了“电竞劝退”培训班这种概念的诞生。

不少成年人,虽然年龄上大了,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心态上和那些“我喜欢打游戏,所以我要去搞电竞谋生”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差别。

那么,如何区分热爱和娱乐呢?

其实很简单。你问问自己:你是不是非做这件事不可?是不是即使一无所有,最后可能一败涂地,你依然要做这件事?是不是愿意为了这件事,投入时间和金钱?是不是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志气,愿意放弃其他可以走的路,并且绝不后悔?

如果答案是,你应该很庆幸,你的热爱可能正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还有哪怕一丝丝的犹豫,那么最好的处理方式其实是暂且将这件事搁置,当做爱好默默去耕耘,换一种方式去坚持。

有个能愉悦身心的爱好,何尝又不是生活的馈赠呢?

02

坚持比热爱更动人

成就比刺激更长久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

蔡康永的回答是:人都是很难的去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请,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一个过程。可能你原以为自己会喜欢的工作实际实践之后发现原来自己是不喜欢的,相反不喜欢的事情你可能偶然就发现了自己还蛮适合的,所以用喜欢不喜欢的主观标准来选择工作并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在中国,有一个挺可悲的事情就是,很多成年人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很迷茫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坚定地喜欢过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所以在择业过程中,用喜欢来作为选择的依据,常常使人陷入更深的迷茫。

图片来自剧照

奇葩说这个辩题里,本身还有一个预设:高薪的工作似乎都难以让人喜欢。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预设:热爱的事情似乎总在远方,而赖以生存的事情似乎总不尽人意。

也许是因为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热爱两个字有变成乌托邦的趋势,被歌颂的时候总让人眼泪盈眶,星辰大海浮现在脑海,自带许巍的BGM那种。

被社会重锤过,才能体会到老一辈人那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的热忱的可爱之处。 他们那时候选择很少,甚至没的选择,命运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勤勤恳恳,持之以恒。在那个时代,人们探讨的不是喜欢做什么,而是能做什么,怎样做好,在时代浪潮中酿造出一份“工匠精神”。

比起去做喜欢的事情,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稻盛和夫说:“投入和喜欢是硬币的两面,因为喜欢会投入工作,也因为投入会慢慢喜欢上工作。”

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产生快乐和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在你讨厌工作,觉得难以忍受时,你还是要多加忍耐,要下决心朝前走,要发奋努力,这将改变你的人生。

在稻盛和夫看来,工作对于人的根本意义就是:它能够陶冶人格、磨砺心志,让灵魂变得更崇高、更美好。要做到这点,只需要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投入每一天的日常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

身边有一些事业小有成就的同学,我对他们最初选择自己事业的理由很好奇。

我所在公司是一家教育机构。校长说他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只是因为穷啊,大学时候什么兼职都做,发现家教是最稳定收入最高的,逐渐成了一名老师,后来办了自己的培训机构成为了校长。“那你现在喜欢你的工作吗?”他的答案是“喜欢”。

有两个同学是医生,如今是热爱自己职业坚守着“医者仁心”的好医生。问他们当医生的原因。一个说是当初高考被调剂了,一开始很排斥当医生,慢慢地也就找到了当医生的成就感。另一个说因为父母是医生,并没有想太多,熬过了前期的苦,才开始体会到那种被需要的快乐。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你看,人的喜欢是会变的,并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喜欢所以做好了一件事,而是做好了一件事逐渐产生了喜欢。

再说点三观正的事。以前有个很火的问题,假如不考虑现实因素,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答案五花八门,大部分都是飞行员、画家、厨师、园丁等等看上去好玩的职业,很少有人选择清洁员、消防战士、滴滴司机、程序员这些平凡的工作。可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不可能遍地都是诗情画意。是那些平凡的职业,像无数的螺丝钉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地运行着,虽不至于人人富足,但也现世安稳。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始至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工作的环境,但仍然值得所有人理解和尊敬。

人们年少时,往往会凭感觉去选择喜欢的事情。后来遭遇生活的重锤,开始羡慕起别人的职业,企图去做有专业技能有钱的事情。人到中晚年,回顾今生,感慨自己没有做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这么说来,凭感觉去选择的人生,往往是靠不住的。当然,面对选择的时候,如果内心的力量足够强大,听从感性也无可厚非。如果自己都还摇摆不定,那就永远去做当下看起来对的事情。与其去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不如找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让意义创造金钱,从意义里感受快乐。

最后想说的是,人们羡慕的其实不是可以做喜欢的事情的人。

人们羡慕的只是目标明确,无怨无悔爱着自己工作的人。

遇到喜欢的事情,先想一想自己可以为这份喜欢牺牲什么。

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再多坚持坚持试试看能不能从这不喜欢中找回些什么。

愿大家都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活着的快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择业这件事情上,喜欢和热爱是最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