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叶嘉莹讲诗歌:中国诗歌是如何演变的

“骚体”的基本形式

中国的语言是单音节、单形体,一个字一个方块,一个字一个音节。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单调,比如花、草,不像英语的flowers(花),grass(草),本身就有一个音节。因此,中国诗歌注重韵律。

最早的《诗经》是以四言为主。从我们的自然生理要求上说,四个字是在最简单的句法里能够有韵律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又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同字数的句子都有,所以字数上不是严格规定,但主要是四个字。

比《诗经》稍微晚一点,有一个新的形式形成——楚辞。《诗经》所收的诗,大概以黄河流域的为主。楚辞是江南的,楚这个地方主要在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

楚辞,是songs of south,南方的歌。楚辞的形式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是骚体,一是楚歌体。骚体就是《离骚》的体式,比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芰荷也就是水里的菱角和荷叶做上衣;“集芙蓉以为裳”,搜集了很多芙蓉花做成裙子,芙蓉花就是荷花,裳就是下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身上佩戴着缤纷的美丽的佩饰,比如佩玉、项链;“芳菲菲其弥章”,身上有芬芳的花草,香气扩散得越来越远,“菲菲”是香气飘动的样子,“弥”是越来越怎么样。

这是楚辞的“骚体”形式,基本上是两个六字句,中间有一个“兮”字的语助词,等于一个十三字的长句。句子虽然很长,但是它的韵律是三/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所以它基本的节奏是三/三,加一个拖长声音的语助词,再三/三。

虽然在韵律方面,可以把它分成三/三,可是加在一起是十三个字,所以《离骚》每个句子很长,整体篇幅也很长。它有叙事,有抒情,有描写,写作的形式是铺张开来叙写。

以美人香草为托喻

《离骚》在表现方法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这也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就是以美人香草为托喻——把美丽的女子跟芬芳的花草当作一种寄托的比喻。

《离骚》整篇都是屈原自叙,开头这样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个“降”不读jiàng,跟“庸”押韵,读hóng。“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朕皇考”,“朕”是我,“皇考”是父亲,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高阳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叫颛顼。“摄提贞”是中国古代纪年,“于孟陬”是月,“庚寅”是日,“吾以降”,我就降生了。“我”是帝高阳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在某年某月某日降生到人间。

《离骚》后来说,我用荷叶做成上衣,用芙蓉做成下裳,我佩戴着这么美丽的装饰,我身上的香气能够传布得这么广远。这是男子还是女子?真的穿上荷叶和荷花了吗?荷叶、荷花对他来说只是比喻,比喻他品德、才能的美好。司马迁赞美屈原“其志洁”,屈原的心灵是美好的、纯净的,所以他诗歌里所赞美的那些物、那些意象都是芬芳美好的。美丽的女子,芬芳的花草,用来比喻品德才能美好的人。这个传统对中国后来的诗歌有非常长久且重要的影响。

屈原不但自比为美人,也用美人比喻贤臣——好的臣子,贤君——圣德的君主。所以这首诗在写追寻一个美人。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我走了这么远,我爬到了最高的山顶,回头一看,我就流下泪来,我就悲哀,我没有找到一个美女。他还有比喻,“哀众芳之芜秽”,悲哀所有芬芳美丽的花草,怎么都荒芜了,都变成一堆野草了呢?“哀高丘之无女”“哀众芳之芜秽”,是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这样败坏,而他没有办法挽回的悲哀。后来屈原就跳汨罗江自杀了。而屈原作诗的风格、方法,对后来有很多影响。

“赋”继承了《离骚》的体裁

《离骚》句子这么长,一般人写诗的时候,觉得这个体裁不合用,所以后来的诗没有主要继承《离骚》的体裁。另一文体继承了,那就是“赋”。

中国诗的作法有赋比兴三种,兴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比是用外物来作比喻,赋是直接叙写一件情事。赋比兴在一起说,是指诗的作法,单独提出“赋”来,是一种文学的形式。

“赋”这种文学作品,最早见于《荀子》。《荀子》里有“赋篇”,有《云赋》《蚕赋》《箴赋》,这个“箴”等于“针”。为什么叫作“赋”?源头是受了《诗经》赋比兴说法的影响。“赋”是什么?是直陈其事。写天上的云,就写一大篇天上的云怎么样;写蚕,蚕怎么样;写针,针怎么样。

屈原弟子宋玉写了很多篇赋,比如《风赋》。不管是荀子的《云赋》《蚕赋》《箴赋》,还是宋玉的《风赋》,表面上写云、写蚕、写针、写风,里面一定要有喻托的隐义。针怎样做衣服,蚕怎么吐丝织成绢,说这些东西的功用,是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功用。云彩生在天上,可以下雨,雨可以滋润草木。他都是把这些东西当作喻托来说人。

宋玉的《风赋》是念给楚王听的,他说有不同的风。楚王不明白,说风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宋玉说大王所有的风是“大王之雄风”,人民没有这样的风。楚王说,没有这回事,风吹了我,我有风,百姓也有风。宋玉说,不然,你在高台之上,四面有美丽的园林,芬芳的花草,风吹来是好风,老百姓住在污秽的、腥臭的、狭隘的居所之中,风吹过来是臭的,没有你这样的好风。他是用风来作比喻,有一种喻托。

这是中国赋的开始,这个体裁后来常常用楚辞的骚体来写。最有名的是三国时代王粲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赋变化很多,它那么长,好像一篇散文,有时候也押韵,所以变为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形式。

随着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有了其他的赋。骈文开始了,就有了骈赋,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就有了散文体的赋,比如苏东坡的《赤壁赋》。

骈赋是跟骈文相近的赋。什么叫“骈”?如果按照甲骨文的图画来说,这个字是“并”的意思,“并”是两个在一起,“骈”字右边是“并”,左边是“马”,两匹马在一起,对偶的,叫骈。就是写文章的时候,每两句都是对起来的。屈原有些句子是对起来的,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个是“芰荷”,一个是“芙蓉”,一个“以为衣”,一个“以为裳”。可屈原不是全篇如此。这是中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是单形体、单音节,所以容易对起来。外国的字,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不容易对起来。这是中国文字的特色。

楚歌体的特色

除了骚体之外,还有楚歌体,《大风歌》就是楚歌体。

楚国在南方,草木浓茂,深山大泽,有高山,有大河,所以楚人富于幻想,想那深山茂林、高山大河里面有很多东西,所以“信鬼而好巫”。他们相信鬼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云彩有云彩神,太阳有太阳神。那怎么叫“好巫”呢?巫师被认为是可以使人和鬼神相通的媒介。楚人相信什么都有神,所以就祭祀鬼神。有一组祭祀鬼神时由巫来唱的歌,就是巫歌。现在传下来的一共有十一篇,我们叫它《九歌》。

这十一篇为什么叫《九歌》?有几种说法。有人说“九”是个位里最高的数目,所以当表现多的时候就说“九”。“九死一生”,你不会死九次,是表示非常危险,所以九就言其极多。《九歌》一组有很多歌,所以叫《九歌》。也有人说《九歌》虽然是十一篇歌,可里面有几首歌的名称相近,一个是《大司命》,掌管那些重要人物命运的神;还有《少司命》,掌管那些不十分重要的人命运的神。有《湘君》,是湘水的神灵;还有《湘夫人》,也是湘水的神灵。有人说湘君是男子,湘夫人是女子。有人说湘君和湘夫人都是女子,一个是娥皇,一个是女英。娥皇、女英相传嫁给了舜,舜死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和女英经常在湘水边哭泣,泪点把竹子都染上斑点,就叫湘妃竹。《大司命》和《少司命》虽是两篇,但都是司命的神灵,所以可合成一篇。《湘君》和《湘夫人》虽是两篇,可都是湘水的神灵,所以可合成一篇。十一篇减少了两篇,就剩九篇了。

总而言之,楚歌是指楚地祭祀鬼神的巫歌,一组十一篇,称为《九歌》。有人说这组歌曾经过屈原改写。屈原是楚国人,他听了这些歌,音乐很美,可是文词不典雅,所以就改写了。

巫歌是什么性质的歌?祭祀鬼神时,要请神降下来,如果所请的神是一个男神,常由女巫来唱歌;如果所请的是一个女神,常由男巫来唱歌。中间要表现对神的情感,说我希望你赶快降下来,表达这种期盼的时候,就用男女爱情的口吻。

巫歌是什么样的形式?我随便举几个例证:“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湘水上邀请湘水的神灵,相传湘水上的神灵是娥皇跟女英,她们是中国古代皇帝帝尧的女儿,所以是“帝子”。“帝子降兮北渚”,帝尧的女儿娥皇或者女英从天上降下来。降在哪里?降在洞庭湖水北面一个水中沙洲上。可她远远地在洞庭湖水的那一边,看不清楚,所以“目渺渺”,心里觉得很哀伤,所以“目渺渺兮愁予”。

我看你看不清楚,我看见什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动的样子,秋风吹动起来,洞庭湖起了波纹。而远方的沙洲上——洞庭湖上有一个小岛,叫作君山——就看见小山上那些树叶,一片片地飞落下来。写得很美。我去汨罗江凭吊过屈原,也去了洞庭湖,也看见了君山,但没看见帝子。

楚国的诗歌喜欢用“兮”字。《诗经》不也用了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第一句“坎坎伐檀兮”,就有“兮”字。还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也有“兮”字。所以“兮”字是作为一个发声的拖长声的字,从《诗经》就有了。可是《诗经》中只有很少的句子有“兮”,而从屈原的《离骚》到楚辞《九歌》,几乎是每一句都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一句有个“兮”字,这是楚歌体的特色。

“兮”字怎样结合?我们刚才说了,《离骚》的结合是前面六个字,后面六个字,这个太长了,不适合一般的短小的诗歌。你看“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都是一边三、一边二。“袅袅兮秋风”,两边都是二。“洞庭波兮木叶下”,两边都是三。所以楚歌“兮”字的两边不像《离骚》那么长。《离骚》两边都是六个字。楚歌可以是三个字,可以是两个字,有时是四个字,总而言之比较短。在这些比较短的句子里,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形式?就是“洞庭波兮木叶下”,前面三个字,后面三个字。

楚歌其他诗篇也有这样的句子,比如“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这个“蔓蔓”跟“间”押韵念平声,mánmán。楚国处处都是芬芳的花草。“采三秀”,“三秀”是一种香草,“采三秀兮于山间”,在山里请鬼神降下来,就“采三秀”。在哪里采?就在山石之间采。什么样的情景?“石磊磊兮葛蔓蔓”,山石之间,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都是石块,而山石之上爬的是葛藤,“蔓蔓”,爬得到处都是。

再比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是祭祀鬼神的歌。“沅”是一条水,水边长有芷草,香草。“澧”也是一条水,澧水边开有兰花。“沅有芷兮澧有兰”,我看见的是美丽的花草,我采摘的也是美丽的花草,我所有的都是这样的芬芳美好,我愿意把我的芬芳美好献给你,以爱情来约请,所以我怀念的是你,“思公子兮”。可是你的地位跟我不同,你是那么高高在上的一个神灵,所以“思公子兮未敢言”,是“未敢言”,不是“不敢言”,“未”字的口气更好一点。我是很怀念你,可是你接不接受我我不知道,我要说,还没有敢说出来。

楚歌体式的继承


楚歌的体式,后来演变成七言诗。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诗叫歌行,也继承了楚歌的体式。那么七言跟歌行怎么继承楚歌体式的呢?

我们来看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刘邦,是沛郡丰邑人。《史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经过了沛跟留。留是丰邑附近的一个地名。

刘邦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称刘季。他父亲喜欢他的二哥,认为他二哥品行等都比他好。而刘季年轻时十分无赖,现在回到故乡,就志得意满:当时你们这些人,父老长辈都看不起我,你看现在我平定了天下,做了天子。

当时人都有一种想法,认为得意之后要回到故乡,给故乡的人看一看。项羽本来号称“西楚霸王”,但他打进关中以后——关中就是函谷关以西——没有留在关中。项羽说了一句话,到现在都很有名:“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一个人富贵以后,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就如同穿了一身锦绣的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谁看见你了?所以项羽就放弃关中回去了。

刘邦也有这个观念。刘邦建都在关中,回到故乡,志得意满。“置酒沛宫”,他居住的地方是“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召集从前的乡亲父老,还有子弟、年轻人喝酒庆祝。“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同时发动了当地的年轻人、小孩子、儿童,有一百二十个人,“教之歌”,叫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唱歌。“酒酣”,喝得半醉的时候,“高祖击筑”,汉高祖就击筑,筑是一种乐器,他就敲着筑这种乐器,“自为歌诗曰”,就自己作了一首诗叫大家来唱,作的就是这首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不是诗人,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他内心真有一份非常激动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吟出一首诗来。而且当时楚歌的体式非常流行,所以刘邦脱口而出的就是楚歌的体式。

项羽也作了一首诗歌,在他自杀以前,叫《垓下歌》。刘邦的歌叫《大风歌》,因为开头两个字是“大风”。项羽的叫《垓下歌》,因为他是在垓下被汉高祖的军队围困时作的。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歌可能比刘邦的歌更有名,因为有一出京戏《霸王别姬》,演的就是这段故事。一个是失意的英雄,一个是得意的英雄。他们两个人都不是诗人,可是当得意到极点的时候,情动于中,就写了一首诗。当失败的英雄内心感慨到极点的时候,也写了一首诗。这是两个很明显的、很好的对比。

先说项羽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我的力气可以拔起一座山来,极言其勇武有力,是“气盖世”,我的这种慷慨豪杰之气,可以超过一世的人。他这样的英雄豪杰,真的能够成为各起义军的盟主,一个最高的统领。而他最后得到失败的下场,他说是“时不利兮骓不逝”,“时”就是时势,他说因为时势对我不利。

项羽是一个至死没有觉悟的人,他的失败应该归罪于自己的性格。《史记》说,项羽最后一直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使我败亡,不是我打仗打得不好。他有一匹很好的马叫乌骓,有一个所爱的美丽的女子虞姬,“骓不逝兮可奈何”,这个乌骓马不能够带着我逃亡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我自己死了没有关系,可是留下虞姬,她怎么办呢?虞姬就马上证明项羽如果失败,她绝不会背叛项羽,当场就自杀了。项羽也是自杀而死的,临死还表现出英雄的气概。

这是楚汉之争的一段故事。项羽的诗是赋体,开始就自述,我“力拔山兮气盖世”。汉高祖的是兴体,“大风起兮云飞扬”,是由大自然的景物见物起兴,可能就是那天现实的景象,要注意不是风起了,天上有云彩,这样说不够。诗的好坏不是你说的意思是什么,是你所表现的质量。风是大风,“大风起兮”,风的力量很大。天上有云,岂止有云,云是飞扬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它所表现的是风云涌起的样子,现在一般人也常常这样说,它就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什么?象征人间的世事、政局的变化。从秦朝末年各地诸侯纷纷起义,中间你争我夺,有多少胜负,有多少人间世事、政局的变化。“大风起兮云飞扬”,一方面可以是眼前的景象,一方面是他一生的经历,是汉高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平定诸侯的人生经历。

经过了这种风云变化,现在我“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定要这个陪衬才好。我的威力可以统治四海之内。这两句把他整个人生经历,他的志得意满表现出来了。

可是要知道,创业维艰,守成更是不易。秦始皇是统一全国的第一个皇帝,将来子子孙孙千万世可以传到无穷,他传了几世?二世就灭亡了——所以汉高祖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安”是疑问的语气,我如何能够得到勇猛的战士,保守住我天下的土地呢?这是对守成不易的一种忧虑。短短三行诗,表现了他整个人生的经历和志意。

乐府诗兴起

项羽的歌诗、汉高祖的歌诗,证明在秦朝以后的楚汉之间,流行的是楚歌的体式。汉代还有一些祭祀的歌,承继了《诗经》的四言体,可是没有什么诗的味道,因为没有真正的感发的生命。那么以后怎么演进呢?汉朝时就有乐府诗兴起了。

什么叫“乐府诗”?汉武帝建立了管理音乐的政府机关“乐府”,令人采集全国各地的歌谣,把这些歌谣配合音乐歌唱。有时他也让文士写一些歌词,配合音乐来歌。这些配合音乐的歌诗,就叫作乐府诗。李延年就是替汉武帝掌管乐府的。

班固《汉书》记载,“延年性知音”,李延年这个人,生来就懂得音乐,“善歌舞”,会唱歌也会跳舞,所以“武帝爱之”。《汉书》中李延年的故事在《佞幸传》。“佞”是不正当的意思。“幸”,他得到皇帝的宠幸。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皇帝宠幸就叫佞幸。因为李延年是以他的歌舞得到皇帝宠幸的,所以他就在《佞幸传》里。有一天“延年侍上起舞,歌曰”,李延年侍奉汉武帝,在皇帝面前起舞唱歌。

他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皇上听了就叹息,说:“世岂有此人乎?”你说得这么美丽,让人一看见她就愿意为她倾城倾国,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就对皇帝说,“延年有女弟”,女弟就是妹妹,说李延年有一个妹妹很美。“上召见之”,皇帝召见了李延年的妹妹,一看他的妹妹果然是“妙丽善舞”,长得非常美妙,非常美丽,而且也会歌舞。“由是得幸”,于是李延年的妹妹就得到宠幸。这就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

李夫人后来很年轻就死去了。她得病临死的时候,汉武帝常来探病。每次来,李夫人都用被子把脸遮住,不肯见皇帝一面。问她为什么,李夫人就说,你现在之所以这么想见我,而且对我的兄弟都这样重用,是因为我的美丽,使你对我有这样的爱情。可是我现在已经病了,面容不复当年的美丽,如果你见了,不会对我更有感情,也不会对我的兄弟更好。李夫人至死不肯让汉武帝见一面,汉武帝反而非常怀念她,因为她在皇帝心中,始终是那个最美丽的印象。

于是汉武帝就想怎么能够再见她一面呢?汉朝初年有很多方士,战国时代一些阴阳家讲五行,讲修炼,讲方术,讲炼丹,就是方士。当时有一个方士跟汉武帝说,我有能力可以召来死人的魂魄。汉武帝说,你替我把李夫人的魂魄叫来,我要见她一面。那个方士就说,某月某日的晚上,我可以让你见李夫人的魂魄一面。汉武帝就相信了。到了那一晚,就在宫殿之中张了一大片帷幕,让汉武帝在这边,说人跟鬼神是不能够很接近的,只能远远地看。于是汉武帝在这边,隔着帷幕看到一个女子的影子走过去,好像当年的李夫人。

谁知道这个方士搞的什么鬼呢。可是汉武帝因此留下了一首诗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这也是一首不错的诗。“是耶非耶”,是不是李夫人?他不确定。“立而望之”,他只能站得远远地望,“翩”是女子走路轻盈俊美的姿态。“何姗姗其来迟”,“姗姗”是形容她慢慢走的样子,她就从帷幕那边走过去了。

总之,汉武帝喜欢音乐,他自己有时候也作诗。这首《秋风词》,相传是汉武帝作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有人说这首诗可能是后来的伪作,因为看这个口气不像是汉朝的诗。而且诗不是记载在正式的历史书籍中,是小说家言。虽然不见得是汉武帝的作品,可是这首诗其实是不错的,也是兴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天爽气清,草木都枯黄零落了,大雁从北方向南方温暖的地方飞去。

宋朝晏殊有一首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的西风、秋风,“凋碧树”,使得草木都黄落了。就在这种草木的变化中,“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引起他思念的感情。当天高气爽,可以看得这么高远的时候,一个人上到高楼,就有所怀念,就“望尽天涯路”。

“气之动物”,秋天草木黄落,天高气爽,容易引起人对远方的思念。这种感情,在中国有一个传统。不是从晏殊,也不是从汉武帝的《秋风词》,更早的是《诗经》里的《蒹葭》。

《诗经》里所写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最有象征喻托意味的就是《蒹葭》。因为《蒹葭》中的女子,在扑朔迷离的恍惚之中,不是写实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很美的一首诗,而且是三段重复。“蒹葭”就是芦苇,“苍”,灰白颜色的芦苇,在秋风中摇动。“白露为霜”,天冷了,草木上的露水都变成了严霜。在这样草木黄落的季节,就有所怀念。“所谓伊人”,我所怀念的那一个人,“伊人”,就是那一个人,“在水一方”,她在水的那一边。“溯洄从之”,如果逆流而上去找她,是“道阻且长”,道路这么艰难这么遥远。“溯游从之”,如果顺着水,向下来找她,“宛”是似乎、好像,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就是这样若即若离,似有若无,是耶非耶,就是这样追寻、向往的感情。

汉武帝的这首诗虽不见得是真的,但表现了同样的感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哪一个佳人?李夫人确实是一个佳人,但是不一定确指。“泛楼船兮济汾河”,我就坐在一个有高楼的船上,渡过汾水。当我的船从水中横渡的时候,扬起了白色的波浪。我船上的人,“箫鼓鸣兮发棹歌”,有吹箫的,也有打鼓的,在船上唱歌。“欢乐极兮哀情多”,我现在是皇帝,我今天志得意满,我今天放舟渡过汾水,可是“欢乐极兮哀情多”,这就是后来曹丕说的“乐往哀来”,当欢乐到极点的时候,你忽然想到这个欢乐是不能久长的,所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就是贵为天子,不也有衰老跟死亡?这首诗是不错的。  (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2022-02-23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读:叶嘉莹讲诗歌:中国诗歌是如何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