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件小事

上午,在厨房里煮菜,没有用燃气灶,而是选择用柴火灶。

柴火灶是燃烧木材以烹饪食物,所以火功很重要。当时第一个菜是丝瓜蛋汤,我在洗锅,奶奶在烧火。

锅都洗好了,盛入水,准备烧开。这不,奶奶的货还没烧好。看到满灶塞进去的参差不齐的木材,一肚子火不知道从哪里来。这样怎么可能烧得着火呢?本想数落几句的,想想还是算了,毕竟奶奶也老了,再说这样的话只能显示自己的愚笨。于是,淡淡地说了句:“我来吧!”

“快烧好了。”奶奶不以为意的地说,“放了很多的柴,要等会才会烧着。”

“像你这样烧火,火是烧不着的”我有些着急,“为什么要塞这么多的柴?”

奶奶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在哪,不假思索地说:“不多放点柴,怎么烧的着呢?”

本想跟她理论一番的,但已经说过多次了,她丝毫没有纠错的迹象,于是我放弃了和她争论。跟她讲过多次,要想灶里的火烧的旺,不能塞进太多的柴,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和氧气充分接触,“火要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懂得燃烧的原理,一味地往灶里塞柴,塞满了怎么有空间有与氧气接触,火又怎么会烧的起来呢。为此,我想到,人其实都有其根深蒂固的习惯,任你好说歹说可能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我们要时时关照自己的想法、行为是否符合常识,是否有悖于常识原理而收效甚微。

同时,我也想到,教育的作用微小,可能在于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换言之,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嘛。由此我想到,这几次在教奶奶烧火时,可能她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试想,煮了一辈子的饭,难道还不会烧火吗?

即便她那样的做法浪费柴,也不能使火烧到最旺,她也觉得我说的是多余的,并不以为意。

对于自我而言,今天的反思之一: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就拿烧火这件事情来说,如果是我,我会悄悄地观察别人是怎么造成好这件事情的,有没有什么绝活,或者有没有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一切都在学习中。而非别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还没有知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仍然一味地不以为意。

反思之二:习惯。造成好一件事情,我们常常不自觉间就受到习惯的驱使,也许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够充分,也许其实阶段不够细致,也许在过程中哪里出了常识性的问题自己并没有察觉,或者收尾阶段又太过草草了事,以至于完成的效果不尽人意,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反思之三:常识。如果做事顺应常识,多半直接成功的概率较大,如果违背了常识,苦心经营却惨淡收场。对于教育,自己是否有在平时的工作中违背常识呢?这个要多加分析和反思。

反思之四:沟通。有些沟通,如果不注意听着的心思,可能一事无成。所以,听得进去,才是沟通。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在平时与学生接触时,我们的批评要恰到好处,要注意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批评。如若不然,则先要打开其心扉,愿意接纳老师了,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

反思之五:策略。也许换一种说法,奶奶就会听得进去呢?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虽然至今没有想到有什么办法可以迅速地纠正她,或许是说得太少了,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呢?所以,在教育上,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苦口婆心。但重要的是,教育活动开始之前,要了然于心,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不同的情况下自己又该如何让谈话继续,这些都是要提前想好的问题。如此胸有成竹,方可马到成功。

反思之六:熟人之间“不好说话”。因为是家人,不得不使谈话让位于亲情,而非仅仅是一味的把其当作小学生式的说教。从这点上讲,说话犀利对外人,家人之间就没有必要剑拔弩张了。说多了伤感情,不说也是害了她,要怎么说才好,的,好好想想。

由此我想,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留心思考常识,一旦有悖于常识了,要及时纠错,迷途知返。同时,要时时处处有学习的意识,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情,重新刷新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带着这样的反思精神,耐心细致的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断有新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