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尾款人”,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感谢关注,看介绍给你更多理财干货~)

1

这两天,人们的见面问候语都变成了“双11都买啥了?”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下,好像不买点啥有错过一个亿的感觉。

昨天开会摸鱼,我也上去刷了好久,页面真的太花哨了,刷得我头晕眼花,最后败北,购物车放了不少,一个没买。

这两年我和J先生都养成了买前问问的习惯,是不是真的需要,他会问问我,我也会问问他。真的需要,价格再贵也会拿下。其实只多问一句,心里就知道答案了,买不买都行的,一律不买。

不花钱才是最大的省钱。

 2

消费主义是从西方流传过来的一种理念,起源于1776 年。

当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分析资本主义机制之后,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逻辑:“耐用的产品会导致产业现金断流。产品要用完即扔,否则整个产业将被摧毁。”

于是,从那时起,整个社会开始鼓吹消费,无孔不入地进行意识催眠: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现在还不属于你,要花钱才买得到。

这些年有很多毒鸡汤。

比如“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爱自己就要舍得为自己花钱”,“年轻就要享受,人不轻狂枉少年”。

比如看电影一定要吃爆米花、逛街一定要喝奶茶,看直播间里的网红,能全身而退的真的是神。

比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该换就换,对自己好一点”。

于是,很多人都活成了“精致穷”的样子——为了买到喜欢的东西,即使穷得明明白白,也觉得自己活得精致而闪亮。


虚荣和欲望就像无底洞,让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推荐大家看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可以帮助你看清消费主义的本质。

在这种理念下,他们还通过包装“分期购”来让你提前透支未来的收入,美其名曰是提前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实际是让今天提前花明天的钱,明天永远在还债。

最近支付宝的“花呗”“借呗”都更名为“信用贷”,终于变回了它真正的身份——小额消费信贷,稍微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消费贷换算成年化利率的话是相当高的。

花自己承受范围内的钱,远离消费贷。

虽然最近的双11异常火爆,不过也有一群人很受关注,就是由30万人组成的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他们抵抗消费市场的诱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消费的要义。

这是是年轻人消费观的回归与成熟,要点赞。


前两天看一个视频说得特别好:

一个上万块的名牌包包,哪个女孩咬咬牙都买得起,可是背这么贵的包,今后得怎么穿?是不是为了配这个包还得买名牌的衣服和鞋,甚至名牌的表,等这一切都置办好了,还怎么每天去挤公交坐地铁?那是不是还要给自己买一辆私家车,有了车之后呢,又该买什么来配这些?

借用青年作家张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希望你是站在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该看的风景,而不是为了追求某些物质,使尽了力气,丢掉了尊严,丧失了努力,去看不属于自己的风景。

亲爱的,兜里有钱才是你人生最大的底气。

今天是大口回血的一天,和花钱比起来,赚钱的滋味简直好太多了!



该账户全部是场外基金

(股票账户主要是场内基金、股票、债基、逆回购)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做“尾款人”,远离消费主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