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拒绝买房,你说她短浅,因为没有读懂这四件事

近日,一位妈妈的信在网上火了,因为拒绝了26岁的儿子在杭州买房的要求。

她的信中句句恳切,有理有据,但是却被网友恨恨地鄙视了一把。

他们评价这位母亲,短浅,虚伪,经济头脑一塌糊涂。

真的吗?

1

关于买房这件事

W姑娘在25岁的时候,也向父母提过买房子的想法。

那个时候,她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一年,租住在单位附近的老房子里。

老房子的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老鼠蟑螂是常事。

面对这些,W姑娘都淡定自如。最终打垮她的,是空调。

老房子的电压不稳,空调几乎无法工作。

长沙的夏天,湿热难耐,尤其是晚上,没有空调根本无法入睡。W姑娘只好在客厅的沙发上蜷缩着睡了两个夏天。

在第二年夏天,她萌生了买房子的想法:一个只身在外拼搏的女孩子,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于是,她向父母开了口借首付,父母同意考虑,让她自己先看看。

那段时间,是她最忙碌的时间。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闲暇时间她都用来关注当地房市。

先在网上选中几个合适的楼盘,到了周末,她一个人一个一个跑。

那两个月,她坐着公交车,转遍了大大小小的楼盘。

半年后,W姑娘大家到老房子吃饭,庆祝自己敲定新居。

新房子价格不算贵,但是离市区稍远,好在附近正在修地铁,预计第二年通车。

饭桌上,她告诉大家,首付是父母拿出来的,大家恭喜她之余,都羡慕她有个好爸妈。

她笑了笑,转身拿出了一张地图,上面是密密麻麻标注。

地图上面标记的,是她看过的楼盘,交通怎样,周边配套怎么样,有什么户型,有什么优缺点,价格多少,如果要买,哪个户型最合适,贷款政策怎样,准备首付多少贷款多少,每个月要还多少贷款。

她说,首付算是我问爸妈借的,我也详细地做了一个方案,每个月都还一点。

她又笑了笑,当然,这个的利率比银行要低。

趁着父母来看望她的机会,她拿出了之前准备的方案,又带着父母去实地看了三个楼盘,比较过后,第二天就选中了一套,付了定金。

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买房子,就像所有的投资一样,“房产”这个项目本身的经济回报,所有的人都清楚,但是投资的更重要的方面,是人。

只有投资对象让你觉得信任可靠,你才会考虑投资。

如果父母买投资“买房”,能让他们看到孩子更上进更努力,他们一定会愿意参与。

相反,如果这项投资获得了经济回报,却让孩子从此觉得高枕无忧,不思进取,那么再多的经济回报,也没有用。

这就是父母的“投资头脑”。

拒绝买房的妈妈,对儿子的焦虑最终打败了对收益的渴求。

很多人看到的是一塌糊涂的经济账,却没有读懂信中透露出的焦虑,她并不是害怕买房花了钱,而是害怕买房毁了娃。


2

关于独立这件事

每个父母从理性角度上来说,都是希望孩子能吃苦的。但是,能不能“狠心”才是关键。

曾经有一个同班的女生,她的妈妈年近三十才生了她,所以对她倍加宠爱。

宠到什么程度呢?

高中时,她妈妈给她送饭,送完饭,还要给她扎辫子。

这个姑娘留着两个大麻花辫,但是自己不会梳。

我们每天都看着她的妈妈给年近18岁的女儿梳辫子,铺床。

到后来,终于上了大学,姑娘却打电话回来哭诉,因为不会洗衣服。

这位妈妈只好向单位请假一个月,在学校旁边住着,勉强教会女儿基本自理。

后来,这位姑娘还因为洗了被褥闹了很多笑话。

独立这件事情,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像大家常说的“断奶”一样。“断奶”并不是真的把奶从孩子嘴里断掉这么简单,你得找到一个“替代品”,代替“奶”。你停止供给,就必须做好孩子能自给自足的准备。

一个从小到大养尊处优的孩子,突然丢到一个完全自力更生的环境里,就好像把温室里的花朵,突然扔在冰天雪地里一样。被扔的人痛苦,扔的人更痛苦。

如果,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伸手向家里要,“哭一哭闹一闹”父母就给,这个模式持续了26年,在没有一点准备的情况下,妈妈态度的突然转变,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很显然,这位妈妈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这样下去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想及时“止损”,但是显然孩子并没有做好准备,或者压根没有这个能力。

时光可能已经折断了他的翅膀,却又怪孩子不会飞翔。

妈妈焦虑的,只是“孩子不能独立”这个结果,而不是“孩子怎么独立”这个过程。只有把焦虑溶解到孩子教育的每一步中,哪怕是从洗碗做饭这些小事做起,才可能让孩子长成真正有担当的人。

在一个综艺节目里面,一位少年质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从小就让他做家务,这其实就是一个培养孩子能力的准备,因为总有一天,他需要靠自己。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时光中慢慢累积。


3

关于定位这件事

中国的房子承担了相当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而关系到交友结婚、孩子上学、社区服务等等多个方面。

“六个荷包”的理论吓坏了许多人,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单凭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能“独立”买起房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更困难。

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都懂。

房价在涨,周围的人都买了房,买了房能更快结婚......

这些道理,父母也懂。

但是即便如此,父母还是拒绝了孩子的请求。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就一定多想几个为什么?

究竟自己那些方面让父母觉得“长不大”?考虑“欠成熟”?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位网友的一位邻居伯伯,有一个非常让他头疼的儿子,从小就不安分。

终于,战战兢兢供他上完了大学,邻居伯伯托了很多关系,给儿子找了一份工作。

结果工作没三天,他就嫌太辛苦,不肯再去。

后来又托关系找了一个工作,又没多长时间,被开除,因为把顾客打了一顿。

来来回回,又找了几个,结果工作没一个长久的,人倒得罪了不少,伯伯终于放弃给他找工作,花点钱让他开了一个小店。

后来,儿子提出要买车,理由几乎跟这个“买房”一样,周围人都开了车,以后交女朋友也要车,车对于他来说,“面子”的成分跟多,邻居伯伯直接拒绝了。

在他眼里,儿子还没有“断奶”,买车对他来说完全是“奢侈品”,这个要求,不值得信任。

回过头来仔细阅读这封“拒绝”信,就不难发现,这位妈妈狠心拒绝,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希望亲子状态由“我冲锋,你捡漏”变为“你冲锋,我垫后”。

“定位失误”就是问题的所在。

孩子平日里的言行作为,都传递出了一种“不成熟”的信号,不被父母信任。买房,他只希望父母能“买给他”,似乎买房就好像买一个棒棒糖、一个新玩具一样。

在买房这个过程中,你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这样的父母,想法非常朴素,我希望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能自豪地觉得自己才是主力,这能让你的人生更有尊严。

既然是你要买房子,我希望你在享受的同时,也能担负起这个责任。

你觉得有了车子就有面子?有了房子就能获得尊重?尊重一定是要自己赢回来的,而不是靠父母财富的“转移”实现的。

就好像前面说的W姑娘,她靠着奖学金读完了研究生,在哪买房,如何还款,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在主导,大部分责任也由她承担,清晰有条理,这样的要求才有资格让“投资方”仔细考虑,认真对待。

4

关于沟通这件事

在房价飞速上涨的今天,早一天买,就早一天省钱,拒绝买房,实际上遭受“经济损失”的,是家庭财富。

这位妈妈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定位和责任,却又不明说,一封信写得过于模糊和感性,这是沟通中的大忌。

所以网友只看到了问题,没有看到方案。

表达不明而导致误会,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明星马伊琍在一个节目中,曾说过她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年幼的马伊琍是一个有什么话都不明说的孩子,明明喜欢,却不肯轻易开口。

一次,妈妈带她去买鞋子,在一个鞋店里,马伊琍看中了一双鞋,却不肯告诉妈妈。

直到快离开鞋店了,虽然心里很着急,她依然不肯明说。

后果可想而知,无论接下来去多少家鞋店,她都没有看上的鞋,而是一直惦记着之前的那双。

最后母女二人不欢而散。

妈妈抱怨女儿脾气古怪,不懂得体谅自己;女儿埋怨妈妈不懂自己,不肯花时间花心思揣摩自己的心思。

其实,这对“买房”母子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妈妈拒绝给儿子买房,因为希望儿子自己买;儿子希望父母能出钱,因为买不起。

这个冲突要怎么解决?不是一句“让你自由飞翔”的鸡汤就能掩盖过去的。

至少,在这个沟通中要让孩子了解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够,还是希望他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态度和方案,或者不看好现在的房市?

对26岁的儿子,更应该理性分析,平等对话,而不是“灌鸡汤”。

只有这样的对话,能让双方的了解更深刻更直接,避免不必要的“亲子危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拒绝买房,你说她短浅,因为没有读懂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