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之十四-为什么个人信息如此重要?

似乎网上有这样的一种言论,个人信息泄露随处不在,反正互联网世界没有人能够拥有隐私,大家都在“裸奔”。事实上这样吗?从某种意义上,还真是这样。我们的手机应用在无止境地要着各种授权,时刻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城市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也在时刻捕捉我们的踪迹;我们在淘宝京东上的每次点击,微博朋友圈的每次图文更新,都被默默地记录,以完善所谓的用户体验。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反正自己又没做什么亏心事,能够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逻辑没毛病啊!但事实真是这样么,让我们来看看个人信息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承载了我们怎样的期许,我们未来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期待合理的保障吗?

一、作为自由、本我以及遗忘象征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什么呢?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个人信息是指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这里我无意用主观客观、积极消极等角度对个人信息与隐私进行区分,我这里描述的个人信息是包含隐私在内的。说通俗一点,个人信息就是这样的一类信息,通过其能够识别出一个特定的人。在实名制的影响下,个人信息是无处不在的,大多数网络账户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个人信息。这里简单谈谈我所理解的个人信息,我认为其代表了三重内涵。

1.自由

自由,即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有选择这样做与那样做的权利。如果个体拥有的个人信息被无底线地披露,无底线地分发,随着这种行为的不断恶化,我们的选择势必会越来越少,最终只能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就像当前的app授权一样,表面上我们一直有一个no的选项,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选项和人的出生一样,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我们会被告知存在越来越多的选项,但是我们似乎已经受到了最为简单而负有效率的培训——只需要选择固定的选项就行了,然后就会得到我们一切想要的。慢慢地,我们没有了选择,慢慢地,我们也没有了自由。

2.本我

人大概在五岁的时候会有自我的概念,开始会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此时个人的记忆也会呈现飞速地成长。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童年失语症(很多人普遍不能记住自己5岁以前的记忆),自我意识促进了记忆的发展,每个人与众不同的记忆也开始塑造每个个体。而其中有关个人信息的记忆更是将我们的行为方式、所思所想进行了重构。但当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极限利用之后,我们的记忆将会被智慧的算法所俘获,我们的行为方式、所思所想将会得到方向性的指引。最后,我究竟是谁这一终极问题的回答也会由算法给出标准答案。

3.遗忘

时间是个好东西,很多事情,无论当时有多愤怒、多喜悦、多忧伤,时间都会慢慢将之在记忆中抚平,可能多年后只有点支离破碎的片段以供人回忆。最为关键的,在于时间所赋予社会的遗忘属性。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拥有许多重新开始、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而在一个个人信息满天飞的互联网世界里面,错误会被永久铭记的。可能你只有一次小小的错误,该错误小的连任何法律都无权处罚,但该错误却被互联网永久地记录下来了。谁也保不准哪一天,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会将这个错误无限地放大,让你接受公众里三层外三层地检验。

二、个人信息裸漏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个人信息裸露到极致,被利用到极端,结果可能会让我们惊悚。具体情形可能难以想象,但或许可以从当前的某些现象中得到一些启示。

**1.如坐针毡的个体 **

我们处于一个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技不断得到滥用的时代。在幼儿园,在小学,儿童无死角地展现在老师、家长面前。每天会因为他们的听话、淘气做出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或者惩罚。当然,是以关心和安全的名义。

而在“高考工厂”,这种模式被运用到极致。当然,是以好大学和未来幸福的名义。在那里,每个人作为一个标准化产品来打造,精细化管理模式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学习时间的所有数据被时时掌控,同时也会时时反馈给老师、学校,成套的制度最终会让他们标准化和统一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育所产生的个体们成长起来,要么一直饱受相关记忆的折磨,要么想方设法忘却。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主要还是中层收入的群体,而高层收入的群体进行着真正的精英教育,个性能够得到较好地释放。而对于底层学生,在没有外界强有力的干预,精通人性的产品以及基于他们个人信息而时刻洞察需求的算法会将他们俘获,让他们安于现状,安于沉沦。

2.无处不在的限制

对于科技,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带来无限的便利。但事实是,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并没有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这些交通工具只是延长了我们工作的距离罢了,其所带来的便利往往用作对其的使用罢了。

在想象中,互联网会联通一切,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呢,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垄断,陌生人越来越少。从最开始的随心所欲,到后面的畅所欲言,到现在的不断克制。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已经把根据我们的个人信息所形成的数字人格的活动范围进行不断限制。我们看到的很多信息,是算法认为我们会喜欢的信息,我们自以为知知甚多,岂料只是机器精心的安排罢了。

3.四面八方的恶意

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如果,我们的个人信息得到了充分地分析,我们的需求得到了不间断的满足。如果我们再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思考能力,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可以想见的情形是,我们会遭受到不断地风吹浪打,却没有思想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但人生活在社会里面,与自然状态不同,社会可以创造出自然所不能呈现的文明,社会也可以演化出超过火山爆发的恐怖。有一个人性试验很有意思——按下按钮,世界上会有一个人死掉,你不用承担任何惩罚还能得到一大笔的钱。有人说,如果是某某企业,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按下。而事实上呢,数字化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按键人而不自知。只不过,很多时候,按钮变成了键盘,钱变成了一时的情绪满足。

三、我们究竟可以期待一个什么样的保障

我们的未来似乎显得不那么美好,那么我们能够有哪些保障呢,这些保障可以期待吗?

1.力不从心的法律

现在法律的源头来自罗马法,其中许多的思想与原则皆脱胎于此。但是当前的法律大多数是以有形财产展开的,对于数据、知识产权的规制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纵观法律的发展,形成于不同阶层、不同经济力量的持续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强者的力量行使受到制约,而弱者的基本生存权益能够得到普遍的保障。

而大数据时代是不讲道理和一般发展的逻辑的,互联网的造富效应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所变化的只是,积累大量财富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巨富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鸿沟进一步深化,人与人之间的实力对比越发明显,而缓慢修改的法律是难以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变的。

企业或单位个人信息数据库泄露了、被拖库了怎么样,捂严实就行了。被曝光了,不得不承认,还义正言辞地说,我们也是受害者啊,那可是我们积攒多年的资源,我们也很痛心啊!但是,这些企业或单位痛心的是他们的利润,而恶果却要一条条信息后面的个体来承担。

2.逐渐撕裂的传统

说到传统,有不少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会认为僵化的传统是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传统只是一群既得利益者保存自身成果的屏障罢了,应当积极打破传统,不断创新。

少有人会意识到传统对我们自身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为传统是通过时间洗礼而形成的,它保障了我们社会生活的秩序。盲目地打破或逃离只会不断增加社会风险,社会运行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具体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代表)。而现代社会呢,互联网和数据正在对整个社会进行重塑,且来势汹汹。有人说,时代抛弃你,说都不会说一声。而传统被逐渐撕裂,被时代抛弃的你将不能找到任何的庇护之所。

3.无可奈何的个体

凡事都有其代价,显性的也好,隐形的也好。权利的获得也是同样如此。美国黑人权利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想要制度上的权利,需要通过殊死拼搏;要想现实的权利,还需要可歌可泣的斗争;而要想法律上的权利与现实中的权利充分匹配,还需要长期不屈不挠的努力。

很多有关个人信息研究的论文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国当前还没有建立其对个人信息的系统化保护。相关的规定零散分布于各类法律法规之中。制度上的权利不完善还不算太糟,最为糟糕的是许多人将个人信息泄露当做理所应当,不管不顾,把隐私视作可以随意侵犯的对象,甚至还习惯于对他人隐私进行“品鉴”。

个体是很脆弱的,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可有可无。但是,个体所产生的共识是强大的。这有共识形成了,才有一丝转变的可能,未来的生活才能有最低程度的保障。

你可能感兴趣的:(TED之十四-为什么个人信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