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
    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

  •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 闻鼓塞兵方战斗,
    听钟宫女正梳妆。

  •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
    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尧舜: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禹汤: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并称。

晋宋、隋唐: 晋,指司马炎取三国魏帝曹奂而代之为晋的东晋。宋,指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称帝所建南朝之刘宋。隋,公元581年,北朝的北周静帝以随国公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称帝,国号大隋。唐,公元618年,唐王李渊逼隋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

八叉手:叉手,两手手指相互交叉,因双手拇指竖立,只有八指交叉,故名八叉手。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温李齐名》载: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能诗善赋。写文章运笔前,叉手专心构思,叉八次就吟成八韵,时人称他为“温八叉”或“温八吟”、“温八韵”。其诗词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九回肠:形容内心忧伤悲痛,犹如肠在腹中反复绞转,九表示多次。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一堤杨柳绿: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中筑堤,把湖分成内外两湖,人称“苏公堤”。堤上建桥六座,夹堤杂植花柳,故有“六桥烟柳”之称。

三径菊花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世说新语·任诞》:晋代名士阮籍的邻居开着一家酒店,阮籍和好友王安丰常到酒店饮酒。饮毕,歪戴着乌纱帽,醉醺醺地回家。

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唐贾至“朝省诗”《早朝大明宫》:剑佩身随玉墀步,衣冠犹惹御炉香。衮衣:古代帝王或公侯的绣有龙图的礼服。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