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我们的大脑

最近在读《脑与阅读》,感觉陌生的知识过多,于是开始群书共读,终于解决了几点困惑。

这本书的作者是获得过“神经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法国科学家迪昂。

他认为人类天生能说话,但是必须上学才能识字。这是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的。阅读不是先天能力,没有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是人类借用大脑其他功能组合出来的新能力。

影响我们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呢?


人们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看到某个场景的时候,就像数码相机完整地拍了一张照片一样。但是,和相机不一样,人的眼睛只对注视中心那一点的感知最精细,而这个点的周围则越来越模糊。所以,眼睛不是扫描仪,不能一下子把看到的东西拍下来,“眼睛一开始看到文字,只有视网膜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凹是凹陷的凹,才有足够的分辨率,从而能让你看清书上很小的字”。因此,你的目光要不断在书上扫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放大镜,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一两个词。所以,“照相记忆”其实是做不到的。

阅读是一个不断扫描的过程,我们的眼球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移动,用视觉中最敏感的区域来“扫描”文本,只有这个区域才能识别出文字。但是,人的目光不是匀速不停地移动,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称之为“眼跳”。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优化眼睛跳动的模式,然而,根据视网膜的构造,大多数每分钟能读四五百个词的人,很难再有提升空间了。也就是说,眼睛的跳动,限制了我们的阅读速度。

所以,受生理的局限,人类是无法实现十分钟读完一本书这样的奇迹的。这是阅读的生理机制,因而我们也可以明确,当我们在阅读时,激活的大脑区域,是负责视觉功能的区域。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无论人类使用哪一种语言,在阅读时都是如此。

这是影响我们阅读的第一生理因素,视觉系统中的中央凹和眼跳。

第二个因素是头脑中的阅读通路。

迪昂认为头脑中的阅读通路是两条,语音通路和词汇通路。

两种通道在阅读的时候,何时启动呢?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吧?请您阅读,然后告诉我您用了哪种通路呢?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一般来说,陌生的文本,晦涩的语言时,首先启动语音通路。

而在识别熟悉的内容时,直接采用词汇通路,把文字转换成意义。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带着学生读简单的诗歌时,读几遍就能背下来。这是因为我的文字盒子中,有大量的古诗图示,所以能够顺利同化。

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两条通路是并行的。

迪昂提出了,神经元再利用假说主张,大脑对文字的加工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且该过程一定发生在儿童的视觉与语言回路中,这里的一个假设就是,阅读回路会逐渐汇聚到左侧枕-颞区的文字盒子区。当儿童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阅读者,这部分就逐渐变成了专门负责书写的区域。“文字盒子区”,与外围颞叶、顶叶和额叶语言区之间的联系也会得到加强。儿童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图像阶段、语音阶段、正字法阶段。

阅读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呢?神经再利用假说认为,年轻阅读者的视觉系统是逐渐专门化的。第一个阶段,儿童把单词看做图片,没有出现明确的大脑定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阅读加工。随着专业阅读技能的提高,激活的脑区逐渐变得更集中,慢慢向左侧枕-颞区“文字盒子”汇集,这个区域就是熟练的成人阅读者用来进行视觉词汇识别的。“文字盒子区”只有在青春期才达到完全的成熟——当然,条件是儿童要经常阅读,成为有经验的阅读者。

读写能力可以彻底地改变大脑。实验显示文盲的脑活动与识字的人的脑活动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给我们注射阅读的病毒,它很快扩散到我们的语言系统,强化了言语记忆。阅读的学习可以产生很大程度的认知提升。

但是阅读占用了原本用作其他用途的神经回路,我们丧失了什么?作者也不能确定,通过人类学家对非洲丛林的狩猎采集者的观察,发现这些原始部落解读大自然的能力很强。作者说对动物踪迹的解读能力很有可能是阅读能力的前身。

好在,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狩猎,也许这就是进化。

阅读能促进大脑发育,又多了一个读书的理由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与我们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