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49——郑和下的西洋有多远

郑和铜钟又称三清宝殿铜钟,明宣德六年(1431),钟高68厘米,钮高14厘米,口径49厘米,重77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出海远航。郑和的远洋舰队访问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及地区,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国,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甚至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这一远洋航行的壮举,规模之大 , 路程之远 ,时间跨度之长,在那一时代是空前的 ,在历史上被称作“郑和七下西洋”。那此时“ 西洋” 到底指何地?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当时一般认为是指文莱以西,即约东经110度以西的地方即为“西洋”。 查其来源盖出于明万历年间张燮所撰写的《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 文莱 》条“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明史 》外国列传《婆罗 》条也取此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东西洋考 》在 《东洋列国考》和《西洋列国考》中, 把东西洋区分得十分明确。他把今菲律宾群岛、 加里曼丹岛称为“ 东洋”, 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苏门答腊岛、 爪哇岛等称为“ 西洋”。此书《西洋列 国考 》中没有涉及到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航海路线图

      其实“西洋”这一地理概念的含义在明代十五世纪初和十六世纪末是不同的,前者以苏门答腊岛的西北端为东西洋的分界点,后者则以加里曼丹岛之文莱为东西洋之分界点。 从郑和航海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出,“西洋”应该指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

你可能感兴趣的:(伴你学历史49——郑和下的西洋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