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混乱的高中,以及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我才彻底的告别了花呗。
一
高中我曾是花呗的活跃用户,只要有想要的东西,不管价钱,不管适不适合,只管分期就对了。
500块的东西分6期每月也只需要花不到100,却能提前拥有500块的快乐,而且剩下的生活费还可以用来拥有其他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自己能控制在每个月都能还完账单的程度就行。
抱着这种神奇的消费观,高中后期每月的分期付款账单终于约等于所有的生活费,但依旧无法阻止我拥有那些“宝贝”的快感。
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但生活费是有限的,花呗额度也是有限的。
抱着月初用3/4的生活费还完花呗,用1/4的生活费满足日常需求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又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地失败。
只得继续用还完的花呗额度满足日常的欲望。窘迫的时候当连外出吃一个雪糕都得靠花呗支付。
这样的生活得一直持续到放假回家,直到从亲戚家人那获得一小笔零花钱才能勉强地还完上半年的花呗账单。
这个循环有个很危险的点是,一旦放假回家没有收到零花钱或者说在那个月9号之前没有收到零花钱我就彻底完蛋了(没想到我还挺重视信用值的),所以每次回家都心惊胆战地找各种理由提前获得零花钱。
但其实,这样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快乐。
拥有那些现在早已记不得的物品的快感,根本无法与用花呗支付的内疚与自责,无法掌握自己的愤怒与失落,想要的东西不能花呗支付却拿不出现金的窘迫,彻底还完账单时想要告别花呗,但几天后又继续使用时的挫败感相抗衡。
甚至可以说,是花呗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混乱。
二
其实我也清楚错不在花呗。
花呗只是一个死物,是我让自己陷入到混乱之中。因为我不懂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究竟喜欢什么,也就无法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取舍。
这不单单反映出我对钱的无知,更是对自己的无知,对生活的无知。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清楚自己的需求之后,才能抛弃那些对自己而言毫无意义的事,才能投入所有的资源和精力,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感。
经过混乱的高中,以及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我才彻底的告别了花呗。
我还记得刚上大学时家人问我每月1500块的生活费够吗,不够可以再加的情景。但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清楚每月1500到底是什么感觉,因为我有花呗,因为我可以分期。所以那时我只是懂事的笑笑说:当然够呀。
现在,在彻底告别花呗的第二个月,我好想回到那时,大声地告诉他们:不够!
没有了花呗我才发现每个月添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这个月有较多的生活用品需要购买,零花钱就会极其拮据,伙食费甚至也会受到影响,哪怕我大多数时间都在食堂解决。
但这次不管多么艰难我都完全没有想要再开花呗的欲望了。
因为我开始感觉到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困难,我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已经不能再像个小孩子一样,一有问题就缩在沙子里逃脱责任了。
是时候面对不完美的现实,是时候面对真实的自己了。
更何况,为了能够顺利地活过每个月,为了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再进行合理删减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越来越了解自己。
月底看着那些消费记录,我会分析那些看似无意识的消费中自己的偏好和选择,甚至还会在每一笔消费前再三斟酌自己究竟是否足够喜欢,这件物品是否值得购买。
如果发现不喜欢,哪怕我已经在排队支付中,我也会把它放回原处。这种行为也许看上去很寒酸,很麻烦,但说实话,我很乐在其中。
因为每一次的购物都是和自己的对话,每一次我都更加地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我给予了自己信心和爱。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收拾屋子。
像《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讲到的一样,以是否依然心动为标准,去审视身边的物品。保留自己的心动,丢弃那些不曾心动以及变得不心动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让自己生活在满是心动的屋子里,那样一定会更幸福不是吗?
从生到死一直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比了解自己,让自己更幸福还要重要的事了呢?
共勉。
真实故事,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作者: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来源:共鸣社区
让别人的经验成为你人生路上的港湾与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