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解读的感受

这几日,我学习了专题五中彭琦凡教授和廖丽英副研究员对科学领域的解读。两位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对科学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进行了生动的解读。

在幼儿园中,除了集体教学之外,科学探索活动更多的是在个别化学习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通过观察与指导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保证不打扰、干涉幼儿、不破坏其自主性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幼儿萌发去试、去做的愿望。

1、 将时间和机会还给孩子,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彭教授提到了自然角饲养与观察,幼儿园设立的自然角,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持续研究,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通过调查、记录、阅读图书等方式收集信息,拓展认知,并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自然角是幼儿园中最灵动的角落,因为它的主体是生机勃勃的植物或者小动物,幼儿对于这些物品充满了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老师要推幼儿一把,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进行体验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研究的能力。

2、 科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对集体教学活动不排斥、关键看什么时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更对地是在个别化教学中进行,但是并不排斥集体教育这种形式,如果探究的方法、计算的能力、对某一事物研究的方法是一个班级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关键时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一节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梳理有益经验、提升探究的能力,为进行下一步探究提供方向和动力。

三、多层次提问,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当幼儿和材料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互动之后,原有的新鲜感消失了,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我都知道了,一点都不好玩,如在“沉与浮”活动中,孩子对于物体的沉与浮渐渐失去了兴趣,转而扮演起了“妈妈”和“宝宝”,拿着操作材料塑料瓶,玩起了娃娃家。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进行了有效的介入,以“你有办法改变这些实验结果,让浮的东西沉下去,让沉的东西浮上来吗?”的提问,为幼儿出了一个“难题”,将幼儿的思维引回了正轨,有效推动了探索活动的深入进行。

在班集体中,因幼儿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必然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从幼儿现在发展区出发,顺应幼儿的已有经验、认知结构、思维模式帮助幼儿扩展内容、丰富知识。以“好玩的磁铁”为例,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我们可以以“你去试一试,看看那些东西可以吸起来?哪些东西不能吸起来?”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对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幼儿,则可在其操作之后,适当地进行点拨“为什么有些东西能吸起来?有些却不能?”,以此引发幼儿对材料进行分类和归纳;而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则可以加深问题的难度,“看看磁铁哪里吸起来的东西最多?”以多层次的提问达成“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目的,使幼儿的学习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总之,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后,我清楚地了解到,幼儿科学教育应以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为目的,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鼓励幼儿自信、大胆地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解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