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点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咨询,实质上是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地”讨论。

这个理论相信:

①求助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您能力

②强调和谐的治疗关系

真实的、真诚的、团结的、正直而诚实的、没有保守的偏见。

③让求助者感受到一种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氛围(是治疗取得成效的关键)

④自我和自我概念非常重要

罗杰斯说:“心理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个体身上已存在的能力的释放”如果咨询的过程满足三个条件

1、和谐的咨询关系

2、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咨询师对求助者共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咨询师

1、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真诚的气氛。

2、关注求助者内心的体验,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

3、求助者宣泄恐惧与真实的内在自我取得联系。促使求助者不断地向内审视自我,激发自我实现的可能,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接纳自我的弱点,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专栏6-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建立一种主观经验心理学,目的在于探索存在、意志自由、价值观念、和人的潜能等问题。指个人的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个人发展的文化羁绊。

人本的阅读资料:

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

“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这句话,是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亚伯拉罕.马斯洛说的。

  的确,养小孩绝对是不能和养宠物相提并论的。仅仅通过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让宠物去完成主人想要它完成的行为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按照养宠物的逻辑培养自己的孩子,孩子只会获得外界要求的、期望的行为,但却容易失去自我。

尼采有一句33字至理名言:“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行为主义在这句话面前,将变得不堪一击。至于“我的路”是什么?人本主义也不知道。但是它让人乐观并相信:一定有“我的路”等待“我”去发现,去探寻。


心理学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学派其实也没有从行为主义的观点去探索人的行为,而是认为人的行为驱力是“欲望”,是“力比多”。弗洛伊德用“超我”的概念去解释人们需要去按照社会道德的标准去行动,从而不得不把自己的“欲望”、“力比多”压抑到潜意识里。心理和行为的不一致,就容易变得“病态”。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异常需要去找到压抑在个体的潜意识里的事件,对症下药。


虽然有“自我”能与“本我”和“超我”达成和解,会让人变得不那么“病态”。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一直纠结于此,让人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而“欲望”、“力比多”是客观存在的,马斯洛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把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因素作为人的一种低级需求,就是生理需求来看待。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的一种低级需求,人的行为驱动不是只依靠生理的驱动。人们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好比,猫觉得很幸福,不单纯是因为主人给了它好吃的。当猫看到路上没人养,瘦骨嶙峋的野猫的时候,心中伴有怜悯的同时又多少有点高贵的心理,会让自己感觉很幸福吧。


那种有了主人很安全,有一个避风躲雨还能趴在主人腿上睡大觉的归属和爱的家,还能感觉到自己有尊严,不也是宠物们追求的嘛!


当然,宠物就只能徘徊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和爱的需求”的低级需求的世界里了。而人不一样,人具有社会性,人不会终止于归属和爱的需求的。(当然,有人满足于归属和爱的需求,并不愿意更上一层楼,那也是存在的)因为人是群居的社会性高级动物,马斯洛用社会心理的视角去研究,发现人具备社交的需求(或者说是尊重的需求——有在交往中获得社会地位,赢得别人尊重的需求),这也是每个处在社会中的人必须面对的。


有的人,终其一生,或许都会停留在社交需求里,“无法自拔”。因为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会在人生中的某个节点,尊重的需求获得了充分的满足(别人的认同对他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了,他要追寻更有意义的事情),他就会继续追求更高级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好比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1909年得到国际认可了,他还需要继续寻求别人的认可吗?不需要了,哪怕后期再多人批判他的观点,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论,去追寻自我的意义,达成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一位从小因为鼻子高,觉得自己长得丑而陷入自卑的人,发现了人的心理的积极的一面,他通过自己的成就仿佛在告诉大家,要追寻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有人所说的:“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一位曾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助理的博士生,敢于挑战权威,突破行为主义框架,进而开拓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开创者,就是一位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去达成自我实现需求的,对自己的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吧。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年——1970年),在1967年,也就是他59岁的时候,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而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得到美国及国际认可,则是在他去世后一年,也就是1971年的时候了。或许,生前的名誉和逝后的认可,对马斯洛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论观点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